鄭小強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巳經成功滲透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三次信息技術產業革命的社會大背景下,互聯網開始逐步向物聯網的方向轉變,呈現出由“人機人”到“人物人”的進步態勢,實現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的有機結合。在此過程中,中國的教育模式也受其影響發生巨大的變革,教育資源高度融合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新型的學習渠道。基于此,本文旨在就物聯網時代高校影視教育模式的變革進行分析。
[關鍵詞]物聯網時代;高校影視教育;變革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互聯網技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實現各種資源的高度融合滿足時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中國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也產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實現大量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學生對知識的接觸渠道增多,打破傳統教育中的地域限制,將教育教學從固化的體系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開放自由的共游模式。
一、物聯網技術拉近了高校影視教育與“物”的距離
物聯網的首要特性為連通性,由此跨越時間、地點等要素將任意物體結合在一起。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主要是技術革命的結果,必將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傳統的影視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長期的言傳身教的方式,由此創作的影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師者的風格理念,而影視創作作為一種實踐性和個性化的學科,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影視風格。因此物聯網技術的到來拉近了高校影視教育專業學生與“物”的距離,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出真知。
針對現有高校影視教育體制中,學生以模仿教師的創作風格為主缺乏自主意識的問題,教師應利用物聯網技術改變教學模式拉近“物”的距離。首先教師要明確大學階段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根據學生之前的學習習慣和特點以及本學科的特色,教師將重點放在學生專業素養能力的養成上。本科階段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會利用設備進行電視節目和影視劇的拍攝制作并逐步找到自己的創作風格。其次,因為物聯網將“物”置于當今的網絡構架中使得各種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成為可能。具體而言就是建設區域性的高校影視設備線上綜合管理體系,各個學校的教學實驗中心承擔著教學設備的管理工作,同時教學實驗中心也是學生熟練掌握影視設備操縱的實踐基地。目前,部分高校實現了教學設備管理的網絡化,即學生可以通過登錄學校官網的方式查詢自己所要使用的設備是否還有剩余,設備的相關信息使用年限,存在的問題以及運作情況等,實現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全息化"。同時學生還可以從官網上直接預約使用設備,改進傳統租借方式。除此之外,一定地區的高校還可以建立互通的網絡端口突破種種技術和教學資源的壁壘真正的讓學生享受到平等教學資源和地位。學生登錄合作院校的官網后,只需要輸入自己的真實信息就可以進入到其網絡課程平臺進行學習或租借其影視制作設備。學生只有經歷大量的實踐才能夠掌握設備的使用方法和制作拍攝技巧,在長時間的積累后探索出屬于自己的影視風格。
二、物聯網技術促進高校影視教育的個性化進程
由于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互聯網技術正向著物聯網的方向進行轉變,“人機人”的模式升級為“人物人”。物被置于網絡信息時代的中心位置,拉近了物與人之間的距離,實現了資源的高度融合和合理分配。虛擬的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結合在為影視制作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打破了傳統教育地域性的限制,改變了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使教育的形式從封閉走向自由與開放,各種教學資源向社會開放。但是現有的高校影視教育仍處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態勢,學生尚未在本科階段形成探索自我意識的理念,片面的選擇追隨教師的步伐和創作風格,不利于其8后在大發展,大變革的社會浪潮中取得一席之地。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現有高校影視教育中,學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發展理念,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應利用物聯網技術為學生定制具有個人特色的成長方案,推動影視教育的個性化進程。首先,教師要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其未來的職業規劃確定學生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除了熟練掌握各種影視設備外還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創作風格。如教師在網絡上發布調查問卷涉及到:喜歡的電影,導演和藝術手法等專業性問題。問卷收集完畢后,網絡后臺將自動實施合并同類項的工作,把興趣喜好相似的學生劃分到一個班級內并由在此方面有建樹的教師進行授課培養,根據學生本身的特性進行定制化培育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創作理念。其次,學校還可以依靠物聯網建立全息化的數據平臺方便教師直觀的了解現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癥下藥采取個性化的培育方案對其開展特殊指導。同時,物聯網智能數字平臺還具備大數據計算處理功能,學生從學生端就可以得到由其提供的個性人才養成計劃,學生據此自行參考實施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案。物聯網依靠強大數據收集分析和計算功能,把學生在校期間各階段的學習情況生成電子檔案,使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學習、感情變化,兼顧教育的情感化和個性化。
三、物聯網技術改變“物”在高校影視教育中的地位
物聯網與互聯網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將“物”這一概念從附屬地位提升到了中心位置,“物”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物聯網使教育的覆蓋面更加廣闊,將物理世界、人類世界和數字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將人與物融合為一體。因此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原始的自然物還是通過人類發展演變得來的派生物,在進入到物聯網的世界后都具有了“物格”,“物格”與人格有相同之處,所以具備“物格”的物就可以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教育的終極要義在于健全學生的身心,培養創造性人才,實行主體教育理念。因此教師應注重“物”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提高“物”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影視制作風格。
在物聯網技術8益成熟的社會背景下,“物”在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與日俱增,教師應充分利用“物格”,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創作手法。編劇課程是高校影視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獨特思維的體現。在傳統的編劇課堂中,人居于課程的中心位置,教師發布某一創作題目,學生在此范圍內自行寫作劇本后教師進行簡單評述。在大數據時代,在劇本創作初步完成后,教師帶領學生分析這一劇作的內容,人物性格和情感關系以及構想的拍攝手法,接下來在數據庫中搜索與之相似的成熟劇作或已經被拍攝為影視作品的劇本,甚至可以通過線上連線作者本人的方式,讓學生對劇作創作的了解進一步深入,對比分析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立體化的參考借鑒。重視在教學中“物”的作用,提高其所占的比重,優化教學資源,貫徹主體化的教育理念。
四、物聯網技術為高校影視教育搭建交流平臺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中國的教育從觀念、體制、模式等角度發生巨變,并獲得長足發展空間。物聯網技術所提供的海量知識來源,從根本上打破了教育的區域局限性,改變了教育中人與物的地位,使得教學資源真正達到了公平共享的發展階段。高校影視教育作為現今教育組織體系中的一部分,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既擁有全新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在影視作品8益飽和的今天,各高校之間只有聯合起來分享各自的教學資源才能為學生的全面進步奠定基石。
針對物聯網技術的推進使教學資源共享成為可能性的社會背景,高校為培養出優秀的影視創作人才就要拓寬其知識的接收渠道。首先各高校應組建好自己的網絡平臺,把學校的優勢課程同步更新到網站上并將相關專業藏書,影視拍攝設備等信息輸入到電子系統中實施全息化的管理體制,方便學生進行學習與實踐。除此之外,具有統一專業的各大院校還可以建立信息化的交流平臺,該平臺匯集了高校的學習網絡,學生只需要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享受到不同學校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在網上閱讀到本校沒有的相關專業書籍,同時平臺還開設聊天留言室供學生們在此交流學生問題,定期還有專業的老師在其中回復。由此使全面人才的培育成為可能。
綜上所述,物聯網實現了教育資源的高效融合,打破了傳統教育地域性的限制,使得學生擁有更為多元化的知識收集渠道。高校影視教育作為當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聯網時代下起到了拉近學生與“物”的距離,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提高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搭建交流平臺的作用,推進了影視教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孫佩.影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述評[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5):99-104.
[2]葉飛,張丹.關于我國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建設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0):158-160+163.
[3]許斌.淺析物聯網的應用與挑戰[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阿文),2019(04);74-76+95-98.
[4]盧照敢.物聯網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34):103-104.
[5]谷宜時,物聯網技術在高校教學創新中的應用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9(1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