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聯迎 雷潔

摘要:保險的功能主要是給被保險人提供相關保障,而壽險中的死亡保險則有另一種功能就是可以為被保險人提供遺產的傳承,因此被保險人購買人壽保險可以達到遺產規劃的財富管理目標,保護財富同時為家庭提供經濟保障。但在保險實務和現實生活中會出現:雖然被保險人的受益人可以得保險金,但是絕大部分受益人不會很好地利用和處理這部分保險受益金,這將使得保險的保障和財富傳承功能大大降低。因此,金融的兩個子行業保險與信托便得到了相互合作的時機,兩個并不相交的行業中有了相交的空間,二者進行融合促使人壽保險信托應運而生。本文分析人壽保險信托在市場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而引出保險與信托融合這一個主題,闡述我國人壽保險信托發展現狀并提出其存在的問題。最后并在國外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給出相關的意見。
關鍵詞:保險公司;信托;財富管理;融合;業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23-0138-03
一、研究背景
從我國的保險法律法規來看,保險公司可以自由運用的資金主要有權益資產、保險準備金、保險保障基金和其他資金。當前保險公司的主要投資的渠道有三種: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和基金投資。我國監管對權益類資產投資逐步放開,未來股票投資、基金投資比例不斷上升,數據顯示,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比例一般為,存款20%~30%、債券投資30%~40%、股票與基金投資10%~20%。保險公司投資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充足的自有資金,背靠母公司,不用為資金獲取拓展渠道;二是廣泛的投資領域,保險投資機構的投資渠道廣泛,包括權益投資、固收、產業投資等不同風險等級和業務領域的資產管理機構。
隨著我國信息時代的不斷深入,保險公司業務發展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尋求新的發展途徑,盡可能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是保險公司改革的重要途徑,因此拓展多元化業務模式也是提升保險公司綜合實力的必由之路。然而實際上,我國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在激烈的市場中,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而如何突破圍障與信托行業進行融合,擴大業務種類及范圍,成為了提升保險公司營銷的重要途徑,也成為了保險公司與信托公司之間共同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保險公司財富管理的信托融合模式原理
1.保險與信托融合的含義
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運作模式是信托公司主導、私人銀行主導、信托公司和私人銀行合作的模式。而采用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合作模式的人壽保險信托的問世便成為市場焦點,引起廣泛的市場關注。
保險信托是為被保險人購買保險,信托委托人以保險合同中的保險金受益權為信托財產而設立的信托,指定信托公司人(代表信托)作為保險受益人。當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機構便向信托公司交付相應的保險金,信托機構將擁有的保險金受領權力,由受托人申請并且領取其保險金,信托公司并按照合同中的規定進行管理、運作并分配其信托財產。
2.保險與信托融合的模式發展
保險信托有兩個功能:服務管理和資產管理。它可以實現儲蓄和信托投資功能的完美結合。保險信托已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發展,以滿足對大家日益增長的需求,并且保險信托結構也日益完善,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歷經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以稱之為“投保人完全主導模式”,這種模式下,投保人作為信托委托人,投保人與保險人在簽訂人壽保險合同時,以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的身故保險金受益權為信托財產,與信托公司合作設立信托,在信托關系中,指定信托公司(代表信托)為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的受益人?!巴侗H送耆鲗J健钡淖饔檬墙鉀Q保險客戶購買大額保賠付后,保險受益人對保險受益金的濫用風險。
第二階段可以稱之為“投保人與信托公司共同主導模式”,這種模式下,保險信托關系成立后,將投保人和保險受益人都變更為信托公司(代表信托),由信托公司使用信托財產在保險繳費期內繳納保費。該模式的作用主要是解決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可以控制保險受益金被濫用的風險,二是可以保護投保資金長期安全性,也就是可以防止被保險人身故后,因被保險人生前有債務,保險金被其債權人所索取。
第三階段可以稱之為“信托公司主導模式”,信托公司(代表信托)作為投保人和保險受益人購買保險。這種模式下,首先,由信托委托人向信托機構設立信托資金;其次,由信托機構以保險投保人和保險受益人身份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當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理賠金進入信托財產賬戶,依據信托合同約定的方式,由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財產;最后,在信托關系存續期間或信托關系終止時,信托公司將信托利益分配給信托受益人。“信托公司主導模式”的保險信托構建了家庭保單和財富受托集合性平臺,這種模式的作用在于,從投保、保單持有、保單變更、理賠等多個維度為客戶的家庭保單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管理服務。
三、保險與信托融合的SWOT分析
1.優勢
一是資產風險的隔離。委托人破產時債權人不得要求強制執行信托財產。依照《保險法》第四十二條受益人在被保險人之前死亡的,不能確定保險人的和受益人喪失了自己的受益權的三種情況外,保險費是不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這樣,保險和信托在形式上達到了雙重風險隔離的效果,與其他單一金融工具相比,風險隔離的優勢更為突出。二是保密性。對于高凈值人群來說,信托管理可以防止其子女因財產分配不均而引發糾紛。財富分配靈活。三是保險與信托相結合,可以克服單一保險模式不能充分管理財富的不足??蛻艨筛鶕陨砬闆r選擇個性化的分配時間與方式。
2.劣勢
一是資金運用使用方式比較單調。大多數信托公司更多的還是從事貸款和股權產品的融資業務仍然沒有擺脫以前的模式。因此,如果申報的預期收益率過高,會導致公司可能出現違約風險因為會與到期款項發生一些沖突。所以資金運用方式單一就會導致風險集中,并不利于投資者的投資。二是
監管規定過于嚴格,難以達到到期兌付的零時滯。信托機構化解風險的辦法比較少,很難實現信托資金清算兌付的零風險的方針。三是
信托市場存在許多的潛在風險。近些年來中小企業業務本身風險就很大,而又避過監管,有了很多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信托融資項目。
3.挑戰
目前在信托市場上,信托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信托機構普遍受到監管處罰的現象,而且能受托管理保險資金的機構非常少。截至2019年年底僅有33家信托公司沒有受過處罰。同時保險機構也對受托人信托機構進行白名單管理,除監管要求條件外,保險公司對信托公司還有較多的條件要求,比如最好有國有股東背景,因此可選擇的信托機構范圍又縮小了。另外還有一條就是同一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投資金額不高于發行產品規模的20%,這個條件也影響了保險資金與信托機構合作的規模。
4.機遇
將保險資產管理與資產管理的新規定相結合,與銀行的財富管理與私募股權管理統一標準,讓業務能夠平穩過渡并繼續可以發揮保險的作用,同時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2019年的《通知》中不斷擴大投資者范圍豐富了銷售渠道,有利于保險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
5.保險與信托融合的發展方向
大量的保險資金是保險機構可用于中長期投資的資金,而信托公司負責中長期金融投資,審慎管理信托財產,為受托人謀取最大利益。
保險與信托進一步加強合作是一種發展趨勢。保險機構在投資端對信托有很大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一是信托資金用途、交易結構靈活,而保債計劃注冊周期則相對漫長,因此保險資金通過信托進行資金投放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便利性;二是流動性反轉導致“資產荒”,且不少保險公司與保險資管分支機構人員有限,因此保險類機構希望信托能夠發揮“非標之王”的優勢,為其提供優良資產。自2019年以來,在“資產荒”的倒逼下,保險類機構借助信托渠道拓展資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四、保險公司財富管理業務保險信托融合模式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人壽保險信托立法。在實踐中,人壽壽險信托的運作模式是在現有法律基礎下的金融創新。許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只能受到信托合同與保險合同的限制。由于缺乏明確的監管,人壽保險信托產品存在一定的合規性問題。
1.我國人壽保險信托立法不足
《保險法》雖已明確規定了被保險人死亡時應補償保險金,但被保險人在失蹤、下落不明時只有復效規定來保護受益人的權益。在壽險信托中,受益人通常是沒有或有限行為能力的人。在委托人下落不明,被宣告死亡前,不能取得保險金,信托公司不能啟動保險金,受益人必定會因精神上的打擊與生活中的窘迫導致其無法繼續生存,在《保險法》中除卻復效,受益人的權利保護并未給予規定。
《保險法》第15條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保險法》第16條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保險法》第27條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受騙《保險法》第32條投保人申報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保險法》第37條逾期繳納保費《保險法》第31條投保人對保險人并確認金額《保險法》第34條保險單被轉讓或質押《保險法》第34條保險受益人變更《保險法》第41條保險人自殺《保險法》第44條
信托財產減損或滅失,信托終止。
根據我國《信托法》,委托人在委托人壽保險信托財產時,應當是所有權轉移,而非保留傳統民法上的委托關系。在司法解釋不健全的情況下,就會導致一詞多義卻無法在法律規定中得到解答,一旦名詞解釋不一樣就會導致信托財產的歸屬不明,不僅無法保證其正常管理,就是對財產本身的存在都會留有威脅,其違背了信托財產獨立性原則。
2.受益人權利保護問題
我國《信托法》規定了受益人的權利義務,但是,當法律只認為受益人是完全行為能力人,而忽視受益人是有限行為能力人或者無行為能力人時,受托人或信托代理人侵其財產。
我國《信托法》雖保護了受益人的權益,但當受托人擅自處分人壽保險信托財產時,受益人向法院追及的僅為信托財產,并不能對受托人因不當處分信托財產所造成的盈利進行懲處。故受托人可能面對豐厚利益選擇冒險擅自支配信托財產,造成受益人的權益受到侵害。《信托法》還規定,當受托人違反信托目的處分信托財產時,受益人可撤銷其處分行為。雖表面看來《信托法》給予受益人與委托人一般的權利,但當受益人為未成年時其撤銷權該如何行使并未提及,直接造成了受益人的權益無法得到應有的保護,與設立人壽保險信托的初衷相違背。
3.人壽保險信托的稅收困境
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人壽保險信托設計稅收政策,對于其稅收問題一直深受投保人關心。
人壽保險信托的收益源于受益人在保險理賠后由受托人受領保險金并經營管理后的交付,這也就意味著沒有保險金就沒有受益人收益,這一點和銀行儲蓄是不一樣的,所以并不適用征收20%的利息稅。其收益也并不符合控股投資,自然也就不適用紅利稅,致使財產收益的納稅問題至今還不明確。而關于制定專門的人壽保險信托稅收政策,一直都渺無音訊。但在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下,受益人收入需繳納個人所得稅,是否要將人壽保險信托的財產收益算在個人所得稅中,卻是眾說紛紜。如若其財產收益算入個人所得稅中,其稅率與其他信托產品并無區別,直接導致違背了人壽保險信托的初衷,使得其產品失去了先天的優勢。
五、借鑒臺灣模式的經驗促進保險與信托融合
因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市場較相近,可適當參考臺灣地區的“信托業法”,設立滿足大陸市場環境的“信托業法”來填補我國人壽保險信托的法律中的問題。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臺灣地區“信托業法”第二條明確規定設立專門從事信托業務的信托業,但直到2008年,還沒有設立專門從事信托業務的信托業,反而賦予銀行更大的權利。因此,我國在制定信托業法時,應充分考慮與銀行的平衡,表明人壽保險信托受托人的經營資格。
在保險信托在節稅方面的附加功能層面來說,不同國家(地區)對人壽保險信托節稅規定雖有些偏差,但都能或多或少規避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與贈與稅。美國聯邦政府規定的被保險人在轉移受益權三年內死亡要上交遺產稅,所以不可撤銷的人壽保險信托的選擇能有效避免上交遺產稅。且由于其人壽保險信托運營方式特殊,保險金的受領并非一次完成,所以相比于一次性償清來說其對應的稅率不高。臺灣地區“所得稅法”中規定的“受益人”與人壽保險信托中的實質受益人不同。在自益信托中,委托人與受益人為同一人,在契約結束時,其收益也是本屬于自己的財產。故在臺灣地區人壽保險信托中,受益人無須繳納個人所得稅。臺灣地區“保險法”規定契約約定的保險金額不得算入遺產稅中明確地表明了受益人免于征收遺產稅。關于其贈與稅問題,臺灣地區“遺產與贈與稅法”也規定自益信托的委托人與受益人為同一人,保險金自益信托免于征收贈與稅。
我國相較其他國家(地區)而言沒有針對人壽保險信托設計稅收政策,其理論依舊停留在《信托法》《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當中,稅務部門也只能用現行的一般性稅收政策對剛起步的人壽保險信托采取相關的措施,監管其稅務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不過現存的人壽保險信托在其產品特質上就有別于一般的征稅對象及表達方式、實踐方式的多樣性和新穎性,決定了其收稅方式不應用現行的稅收政策。
而本身在信托業中就存在重復征稅、稅負不公、納稅義務人及稅目稅率不明確的情況,于人壽保險信托,更是錯綜復雜,如何運用我國稅收政策,稅收監管該如何具體到部門,是我們現今必須克服并解決的。
六、結論
本文系統地梳理了壽險信托、保險制度和信托制度的基礎,總結了保險業信托業的相關理論,分析了臺灣地區保險信托融合的特點與形式。通過對我國壽險信托發展的基本環境分析和SWOT分析,探討了我國人壽保險信托發展應采取的措施,并找出了適合我國壽險信托發展的模式。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壽險信托系統具有安全性和財富管理功能,可以運用于多個不同的領域,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壽險信托是保險制度與信托制度融合的創新產物。在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提供高度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它可以充分應用于稅收籌劃、遺產管理以及未成年人利益保護等領域。
第二,壽險信托制度有利于豐富消費者的選擇,為保險業帶來更多的業務空間,為信托業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第三,我國具備發展壽險信托業務的基本條件和潛力,但不適合大規模應用。根據以上分析,我國保險業和信托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不斷壯大的高凈值客戶群為開展保險信托提供了良好的客戶資源。但另一方面,我國立法層面提供的法律支持有待完善;我國保險業與信托業的融合仍需充分發展,為新興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四,我國可適當地參考臺灣地區的“信托業法”,并建立滿足中國適合的信托業法,以彌補中國人壽保險信托的法律缺陷。《信托業法》的建立同時也加強了對信托機構的監督與保險業的融合。
參考文獻:
[1]秦亞峰.我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問題研究[J].保險研究,2016,(10):102~108
[2]喬彥林,熊宇翔.保信業務合作新模式成為信托業發展突破點[J].清華金融評論,2016,13(01):95~96
[3]楊凱育.信托與保險資金合作研究[J].新經濟,2015,(20):7~7
[4]趙東方.保險資金運作的國際比較[J].商業時代,2013,(30):91~92
[5]劉慶飛.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的立法完善[J].法學,2013,(10):37~44
[6]熊俊.中國信托業發展優化的制度分析[D].昆明:云南大學,2010
[7]白戰偉.泛資管背景下金融機構競爭與合作——基于信托的視角[C]//.2014全國金融創新與經濟轉型博士后學術論壇論文集.2014
[8]Goshay.PortfolioSelectioninFinancialIntermediaries:ANewApproach[J].JacobB.Michaelsen,RobertC.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96712(03):39~43
[注]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陜西省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業務創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8JK1054
作者簡介:
1.葛聯迎,西安歐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金融與經濟管理。
2.雷潔,西安歐亞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