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組成,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從探究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入手,提出了培養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策略
一、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地相協調的觀念
所謂的人地協調觀,就是指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統一關系的認識,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相協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出客觀的理解和判斷。作為地理學的核心觀念,人地協調觀對高中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生建立起了這一觀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既能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也能客觀公正的評價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進而探究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影響的不同方式力度以及相應的后果,理解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人們對人地關系的不同認識。人地關系的確立,可以幫助學生結合社會現實探究人地關系失調的現象,并追尋其中的原因,探求解決之道。培養高中生的人地協調的觀念,首先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從人地關系入手,認識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所謂的人地關系,指人類活動與其周圍自然環境直接的互動關系。這一關系有兩重含義: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人類活動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人地關系是一個動態的平衡,人類社會就是不斷的探求人地關系的基礎上發展進步的,人類文明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制衡與順應之上。《高中地理必修二》對人地關系進行了周詳的探討,既分析了地理自然資源的現狀,又分析了現有自然資源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從自然地理條件,如土地,淡水資源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高中生的人地協調觀,還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關資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精心組織與人地協調觀念相一致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這一核心觀念。例如,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開展,可以設計安排學生進行實際走訪考查并擬寫調查報告的形式培養人地協調觀。通過調查報告,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的課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考察中發現問題,并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地理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二、地理學科的思維方法是綜合思維
學習地理知識應當具備整體觀念,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更不能把地理知識切割來進行把握。各個地理知識章節的劃分只是為了便于學習者使用,不能把各個章節的知識點當成是一個個孤島,必須有系統觀念和全局觀念。綜合運用各個地理知識去看待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才能對地理事物有一個明確的清晰的認識。這個思維方法也體現了人們全面系統的認識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現象的思維能力與質量。高中生掌握了這一地理核心素養,就可以避免片面和狹隘的地理觀念,從而正確認識各個要素之間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從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等方面分析認識不同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首先需要地理教師具備綜合意識,不能把視野局限在某章某節的知識范圍內,而要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溫故而知新,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綜合思考。其次,地理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把地理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借助于思維導圖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屬于自己的富有個性化的知識體系,達到完善地理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的目的。如在學習黃河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并結合中國地圖梳理歸納有關于黃河的知識點,如黃河的水文特征、水能、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等。
三、地理學科的區域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作為地理學基本認知方法的區域認知,包括人們對地域系統進行分析探究的能力,以及運用綜合思維對地域問題預測并解決的能力。區域認知方法的掌握,有助于高中生形成地理區域意識,養成從區域地理的視角認識問題的意識,并借助于相應的區域地理知識,通過綜合比較分析來認識地理特征,分析人地關系,形成系統的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為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地圖直觀性強的優點,加強學生讀圖繪圖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并鍛煉學生通過圖表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圖文轉換的表達能力。地理實踐能力指進行地理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如進行野外考察,組織社會調查,以及模擬地理現象等社會實踐活動。地理實踐能力是學生把地理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的能力保證,一個具備地理實踐能力的學生,能夠因時因地制宜的運用適當的工具完成地理活動任務。走出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組織學生走出校門,以地理眼光去認識探究周圍的地理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愛好,還能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探究地理知識產生的奧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學習水資源時,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踐調查,通過實際調查了解自己家人以及周圍人的用水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節水計劃,培養人們的節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