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和WHO在世界范圍內對傳統醫學的推動,中醫學的受眾面逐漸擴大。加之補充與替代醫學理論的發展,使得國際上對中醫及針灸興起了新一股研究熱。主要研究了東北亞國家的中醫藥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并對其加以分析,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提出了中醫藥海外教育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傳統醫學教育中醫藥發展現狀
一、日本情況
日本傳統醫學被稱為漢方,是直接來自中國或者間接通過朝鮮半島傳播而來。公元562年,吳人智聰攜藥臼、明堂圖、四海類聚方等渡日,正式由中國醫家在日傳授中醫。自隋唐時期開始,日本派出大量留學生、留學僧來中國學醫,中國也有許多醫藥學家和僧人渡日,交流極為頻繁。日本經過學習、模仿的漫長階段,至江戶時期,逐漸形成了帶有日本特色的漢方醫學,并出現后世派、古方派、考證派、折衷派等學派。江戶中期,為區分于從荷蘭傳入的“蘭學”醫學系統,稱傳統醫學為“漢方”。明治時代漢方醫學被廢止。二戰后,漢方又趨復興。
日本漢方醫學教育發展情況。日本的醫科大學從2001年起開設傳統醫學專業。畢業后,學生都必須在日本漢方醫學協會接受額外培訓。針灸、拿、手法治療師的教育學制主要分為4年制大學教程和3年制職業培訓。日本現有針灸教育培訓機構263所,其中針灸大學1所(明治針灸大學,全日制四年),開設博士課程,規模較小,年招收僅 90人左右;短期大學2所,為全日制3年;針灸專科學校(開設針灸學科的3年制專科學校)和盲人針灸學校占了此類教育培訓機構的絕大多數。目前,日本在華中醫藥相關專業留學生為1000余人。
二、韓國
韓國傳統醫學淵源于中醫藥學。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醫藥即傳入朝鮮。公元2世紀末,中國的經典著作《內經》《傷寒論》等傳入朝鮮,與當時的傳統醫學合并發展成為朝鮮醫學的主流。大約在公元 5世紀時中醫藥已在朝鮮民眾中廣泛應用。新羅統一后,中朝醫學交流更加頻繁,以此為基礎的朝鮮醫學得到很大發展,此后,中醫藥在朝鮮從理論到應用不斷充實發展,不少朝鮮歷史上的杰出醫藥家將中醫藥與當地的文化、哲學、醫學、藥學相融合,并逐步發展為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鮮傳統醫學“東醫學”。東醫學在韓國又按日本國的習慣稱為“漢醫”“雙方醫”或“東洋醫學”。上世紀80年代,韓國政府將“東醫”“漢醫”等統一改稱為“韓醫”。
傳統韓醫教育發展現狀。截至2017年12月,韓國現有注冊韓醫師18333人,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有1025個,醫院168家,診所有12061家,床位數有12162張。一些規模較大的韓醫院多為韓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同時承擔著學生臨床實踐、教學、科研等工作。韓醫教育是正規的醫學學歷教育。韓醫學屬理科,學制為6年,其中預科2年,本科4年。韓醫的大學教育起步于上世紀40年代,慶熙大學是率先創建韓醫學院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其后圓光大學也設置了韓醫學院。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韓醫學校逐漸增多。至今韓國已有16所大學建立了韓醫學院,每年培養約700名學生。韓國大學畢業后再通過國家考試合格后就可獲得韓醫師資格。目前,韓醫學教育在教學方面已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體系。
三、傳統醫學教育較分析
教育情況比較。比較四國傳統醫學教育情況,學制均為長學年制,學位設置上具有多個層次,都需要學生考取專業執照來從業(見表1)。
四、傳統醫學發展的策略分析
1.明確戰略定位,制定差異化交往策略。中醫藥的戰略定位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領導者。與韓日日益密切的交流合作中,應把握兩條主線:一是在合作中斷擴大傳統醫學的全球影響力,二是在競爭中不斷強化中醫藥的傳統醫學領域的領導地位。
總體策略上,漢方藥和韓醫與中醫學則同源同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中國與日韓的分歧是同一醫學的內部分歧,中國與日韓的合作大于競爭。
2.借鑒日韓經驗為我所用。教育上,借鑒韓國韓醫的精英化人才培養方式。一是持續重視對中醫院校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人才培養方面。二是進一步鼓勵中醫藥院校與“雙流”高校或海外知名院校共同培養學生。三是支持中醫校探索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擴大本碩博連讀九年制項目的高校范圍。四是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孩童教育,推動中醫藥文化課程進教材、進課堂,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品課程。
項目名稱:長春中醫藥大學橘井杯項目,項目編號:YS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