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摘要]道德綁架是指道德綁架者以自身定義的社會道德準則為籌碼,通過輿論壓力脅迫甚至是攻擊他人履行道德或終止與道德沖突的行為。其本質是一種扭曲錯誤的道德觀念。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逐漸在社會中普及,各類信息的傳播速度得以加快。人們在及時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時也能在網絡上進行互動,它一方面是影響,激發人對新聞的積極關注,但同時,網絡道德綁架事件也頻頻發生,甚至演變成一種新型的網絡暴力行為,會在社會上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解決網絡道德綁架現象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當前網絡道德綁架現象出發,闡述網絡道德綁架的危害,進而分析網絡道德綁架問題的成因,最后就如何有效解決網絡道德綁架問題提出相應建議對策。
[關鍵詞]道德綁架;網絡暴力;道德觀念
道德約束的武器只是人的行為,而不是綁架別人的手段。而道德綁架者通常將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點上,利用道德作為工具或者誘餌,通過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網絡具有及時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使得道德綁架現象在網絡上層出不窮,同時造成的負面影響極為巨大。
一、網絡道德綁架現象及其負面影響
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人們似乎掙脫了現實世界中的枷鎖,由于不用承擔責任,因此在這里人們暢所欲言,為所欲為。
(一)網絡道德綁架現象
網絡道德綁架現象常分為以下三種:
1.嚴于律人,寬以待己
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網絡道德綁架。在網絡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者錯誤都可能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無限放大。臺灣“簡稚澄事件”便是網絡道德綁架殘酷而真實的寫照。
簡稚澄本是一名獸醫,出于保護流浪貓狗的目的,她自愿擔任桃園市“流浪動物收容所”園長。名校畢業的她舍棄了大城市的工作,來到這個偏僻的收容所當上了園長。7年的時光里,她治療和幫助了許多受傷的動物,并試圖幫助它們找到一個新的家。許多媒體對她進行了采訪,她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但隨著丟棄的貓狗越來越多,使得收容所里的動物總數已經超過了當地政府的規定,而規定指出超出數量的動物必須進行安樂死,簡稚澄無奈只能執行。簡稚澄對動物進行安樂死這一行為被披露在互聯網上后,她遭受了巨大的網絡暴力。無數“愛心人士”不論是非曲直,聯合起來對她進行攻擊,稱她為“女屠夫”“劊子手”……這些鋪天蓋地的討伐最終擊垮了簡稚澄。最后,剛剛結婚度蜜月的她終因承受不了巨大壓力而自殺。筆者看來殺死獸醫的不是她自己,而是道德綁架者的口水。道德綁架者盯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完全無視自己的缺點,在他們眼里,事情的真相、問題的解決方法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贏得這場“偽道德戰爭”的勝利。
2.只講義務,不講權利
這類主要是對于公眾人物的道德綁架。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網絡,網絡輿論的力量磅礴洶涌,但是網絡輿論缺乏理性,容易被誤導或被利用,而作為網民輿論和網絡媒體焦點的公眾人物,他們往往更容易遭受網絡道德綁架。例如公眾人物捐款,捐多捐少都會引起道德綁架者的非議,在他們眼中,做慈善竟變成了一種義務。公眾人物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的行為話語傳播范圍更遠,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他人的看法,他們要為自身的言行舉止負責,稍有不慎就會對公眾地位造成損害。
3.只重道德,不重規則
網絡道德綁架者常會占據道德的制高點,憑借所謂的道德沖動,通過網絡隨意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判,這就導致人人都在高談闊論講道德,但是規則卻無人重視。今天綁架了別人,明天可能被其他人綁架,這無疑會造成社會上的人人自危和道德恐慌。例如出現打砸搶燒日系車、抵制洋節這類的行為便是道德綁架者不重視規則的結果,自私自利之心可見一斑。
(二)網絡道德綁架的負面影響
1.干擾個人意志自由
網絡道德綁架者不僅是要在其“偽道德”角度上對目標進行譴責,更是要求被綁架對象對自己的言行想法做出改變,以達到符合“道德”的標準。這無疑是干擾了個人的自由意志。若譴責無效,道德綁架者們可能采取侵犯他人隱私或是人身攻擊等方法。網絡上,大多數網民的身份是虛假的,而道德綁架對象的信息通常是真實的,這就導致道德綁架對象的隱私侵犯現象時有發生。對于網絡道德綁架者而言,在網絡中肆無忌憚地詆毀、攻擊、否認他人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及監管的漏洞,他們自認為自己具有絕對的言論自由并且不必負任何責任。
2.弱化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力
網絡道德綁架者們在評判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以道德為第一準則,這便弱化了法律的公信力與約束力,而且他們用于評判的道德標準有時也是錯誤的,可能會引發錯誤道德價值導向,這亦會弱化道德的約束力。
3.傳播虛假信息
道德綁架者們在對被綁架對象進行譴責時,可能會對信息進行改造或者臆想,從而導致信息失真。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自由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同時,監管者對于網絡監管力度不嚴且存在漏洞,因此,上網者可以隱去真實身份從而“高度自由”地活動,為了達到自己目的會去大肆傳播片面不實的信息,這便導致傳播虛假信息這一現象時常發生。
二、網絡道德綁架產生的原因
(一)道德綁架行為主體的因素
這類因素包括道德綁架者自身與被綁架者自身兩個因素:
1.道德綁架者自身因素
我們應當正確去看待道德綁架者。首先,少數的道德綁架者是以真正的善惡為評價標準,以道德和善的名義要求他人,其行為與言論是與道德有關的,具有道德性,并且與被綁架者的矛盾不激烈,這種道德譴責方式在原則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更多的道德綁架者是以道德為砝碼,公開地對他人施以網絡輿論壓力,其所采取的方式具有強迫性,同時也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選擇,以他人所顧慮的社會道德形象為籌碼而強迫甚至要挾其言行。這類道德綁架者們以道德為起點和終點對目標進行聲討,看似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實際上是將道德作為工具,因為自身的不平衡心理,以通過對他人的道德綁架達到自我心理的滿足和幫助了他人的榮譽感。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不僅剝奪了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利,也抹殺了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對等關系。
2.被綁架者自身因素
很大一部分受害者之所以會被道德綁架,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上期望獲得一種普遍的道德評價的認可,而這一心理卻為綁架者所利用,以此心理脅迫幫他完成他們想做的事。又或者是迫于網絡輿論的巨大壓力,不得不按照道德綁架者的意愿進行改變。
(二)網絡媒體因素
1.網絡媒體的虛擬性和弱制約性
對于絕大多數網民,網絡提供了這樣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平臺,不僅讓人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這個功能的匿名性也讓用戶省心省力表達批評。當許多想法相互沖突時,特別是當人們以善良的名義針對某人或某事時,道德綁架就產生了。同時,我們的法律制度建設滯后的速度從網絡媒體的媒體時代的替代率落后。再加上中國目前的法律體系還未能提出網絡暴力的應對策略、有效的制度,因此對網絡媒體的制約性較弱。
2.網絡媒體的商業化與大眾化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網民接受信息,提供各種信息,現在有一兩件事發生了,人們可以通過觀看視頻,熱點追蹤,跟進的評論,論壇和其他互動形式多元化表達自己的看法,使用移動高端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相關的更新等首次訪問。在傳統媒體中,我們只能是單向的溝通,其內容的傳播也受到控制,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然而,在自媒體時代,新媒體給了人們很大的選擇和自由,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提高了網民關注新聞的積極性。
三、解決網絡道德綁架問題的建議
(一)培養網民的理性思維
理性和感性是人的兩種思維方式,網絡會出現道德綁架現象,關鍵因素是網民的感性思維占據了上風,因而,要減少這種現象必須培養網民的理性思維。理性的網絡思維有利于發揮其強大的社會監督功能。一個理性成熟的網民應該在網絡空間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同時也應該尊重別人的道德行為選擇。
(二)加強網絡管理
從道德綁架的成因和上述道德綁架的各種案例中,可以深刻發現,與身體傷害相比,言語暴力的危害可以無形地置人于悲傷中,有時更具殺傷力。因此,相關部門不僅需要建立良好的協調和檢查網絡環境,而且要從媒體運營平臺來完成所有的監督和管理。對于政府和傳統媒體,要在現實和網絡平臺上發布更多積極的評論和道德規范,加強正能量宣傳教育,引導網民正確對待網絡上的各類新聞,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對于新興的自媒體運營平臺,要加強對網絡的實時嚴格監管,規范網站行為,要堅決遏制行業亂象、科學規范行業規則,促進網絡生態持續向好,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營養豐富、正能量充沛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羅雅婷.網絡道德綁架問題的倫理分析[J].蘇州科技大學。2018.
[2]高晨暉。網民對網絡道德綁架行為的道德判斷[J].寧夏大學,2018.
[3]王譽俊.網絡新聞生產中的道德綁架現象與規避[J].新聞世界,2016(04):82-84.
[4]李龍蓮.淺談互聯網新聞傳播中輿論的“道德綁架”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2):77+90.
[5]楊建強“道德綁架”的倫理反思[J].科學經濟社會,2017.35(0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