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燕
[摘要]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隨著網絡技術、新媒體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傳媒行業逐漸進入媒體融合時代,為傳統媒體、出版傳媒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在網絡發展背景下,借助網絡技術的先進性,實現媒體融合發展,對傳統媒體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樣才能緊跟時代發展,避免被時代淘汰。本文主要分析媒體融合時代出版傳媒發展現狀,并探究出版傳媒實現有效發展的新思維,為出版傳媒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出版傳媒;現狀;新思維
呈現出來,從深度和廣度等層面賦予媒體新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出版傳媒如何適應市場,并和新媒體融合起來,逐漸成為其發展的重點研究內容。對此,出版傳媒需要建立新思維,借助網絡和新媒體優勢,打造全新的出版傳媒模式。
一、媒體融合時代出版傳媒發展現狀
(一)傳統出版傳媒業務發展受到影響
在媒體融合時代下,目前出版傳媒行業中的一些傳統業務,比如期刊印刷、報紙印刷等受到媒體發展的影響,其生存空間逐漸減少。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報紙印刷總印刷量為689億對開印張,和2018年的781億對開印張相對比,減少了92億對開印張,整體下滑11.75%。根據中國報協印刷工作委員會的統計,從1994年開始,全國報紙印刷總量在2011年達到巔峰值,為1678億對開張,但是從2012年開始總印刷量出現下滑趨勢。而且在印刷復制業務中,整體營業總收入也呈現出下降趨勢,在2019年,有26家報紙停刊,包括本溪晚報、城市快報、生活日報、北方時報等,還有很多報業集團宣布休刊,不再出版紙質報紙。
(二)圖書出版增長趨勢較為穩定
和報業相對比,圖書出版的發展情形較為良好,這種情況的發生和我國近些年來加大教育力度、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等方面有著直接的關系。在2018年,全國出版圖書100.09億冊,圖書種類超過50萬種。通過圖書出版為出版傳媒帶來的營業收入和利潤表現出逐漸增長的發展趨勢。但是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圖書出版的主營業務在市場的競爭能力逐漸下降。盡管很多出版企業逐漸和新媒體融合起來,但是大多數融合主要表現在內容端,缺乏深度和廣度融合發展。
(三)數字電子出版營業收入逐漸增加
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出版傳媒的數字出版和電子出版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根據相關數據研究發現,2018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達到8330.78億元,其中互聯網期刊收入為21.38億元,數字報紙收入為8.3億元。從這可以看出,數字化和電子化成為出版傳媒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媒體融合時代出版傳媒的新思維
(一)新舊媒體的融合思維
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出版傳媒要想適應時代發展,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傳統發展思維進行轉變,構建新舊媒體的融合思維,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先進性,實現傳統和新媒體的有效融合,進而促使傳統出版傳媒企業實現擴大發展,提升核心競爭能力,保證市場份額。出版傳媒企業可以積極應用新舊媒體的融合思維,和相關科技公司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應用科技公司的語言技術、AI技術、智能語音等先進科技資源,將這些資源融入到出版傳媒業務發展中。比如,對于教育類圖書出版來說,可以將教育教材和智能語音教學技術結合起來,開展一系列將教學、測試、評價等結合起來的教學產品,進而為企業增加出版收入。另外,出版傳媒企業還可以和其他類型的科技公司展開合作,比如可以和先進的繪圖公司合作,采用新舊傳媒融合的思維,在一些商務圖書印刷中用鏈接各個地區地鐵、公交交通路線圖,用戶可以直接應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下載線路圖到移動客戶端,進而能夠結合自身需求應用,拓寬商務印書的發展規模,將傳統工具圖書和新媒體技術結合起來,實現有效的跨界融合。
(二)更新生產方式,建立互聯網及用戶新思維
在網絡技術發展下,出版傳媒市場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讀者群體發生改變,傳統紙質媒體閱讀人數逐漸減少,在年齡、審美、愛好等因素下也產生了多種文化圈。而且讀者需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讀者已經不再滿足傳統紙質閱讀方式,電子閱讀、有聲閱讀、知識服務等逐漸成為讀者的閱讀方式,傾向于碎片化和輕閱讀模式。出版市場需求變化,為出版傳媒企業帶來兩方面轉變,第一是大眾市場向小眾和細分市場的轉變,除了國家統一規定的教材出版之外,其他出版市場已經逐漸縮小,并對市場進行細化,個性化出版和小眾化出版成為該行業市場的常態。第二是單一的圖書閱讀向閱讀是生活方式的轉變。現階段,紙質圖書已經不再是市場閱讀主流方式,而有聲圖書、數字圖書、短視頻等一些免費的閱讀服務逐漸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對傳統傳媒市場進行分化和分流。
對于出版傳媒企業來說,要想促使其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實現高質量、穩定發展,就需要生產并提供各種形態的文化服務和產品,實現傳統商業模式變革,通過全新的生產方式,滿足社會大眾對文化市場的不同需求。面對出版傳媒市場需求的變化,出版傳媒企業要積極推進轉型發展,建立互聯網及用戶新思維。以讀者為中心,和讀者實現良好的互動和思想交流。在五聯網支持下,通過網絡的開放性特點,實現用戶和出版傳媒的有機鏈接,將用戶價值發揮出來,關注紙質書籍的電子化、網絡化、有聲化開發,應用互聯網、手機傳媒等平臺,實現出版傳媒數字內容經營發展,在大數據技術的基礎上,可以對網絡上原本較為分散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和分析,對其進行深加工處理,開展多屏終端數字閱讀,提升出版傳媒產品服務的質量和先進性。
(三)優化出版傳媒理念,樹立特色創新出版思維
特色創新思維是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出版媒體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需的創新型思維。在互聯網技術背景下,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對出版傳媒進行優化和改進,對傳統出版方式進行改變,利用更加優質的內容、多樣的呈現方式去滿足人們的不同文化需求。
第一,堅持精準出版。精準出版主要是根據供給需求提升出版的準確性,精準滿足不同人群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加強有效供給。精準出版的根本在于堅持專業出版、有效出版和優勢出版,準確應用市場變革,實現媒體融合。對于一本書而言,其價值和意義只針對特定讀者才能體現出來。因此,精準出版需要將自身特點和優勢發揮出來,采用差異化定位,明確出版選題,根據讀者需求對出版內容進行優化,進而生產出能夠打動人心、引人注意的出版產品。
第二,堅持精細出版。對于出版傳媒企業而言,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只有保證產品內涵,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穩定地位。采用精細出版方式,對原本粗放式的出版模式進行優化,構建精細化出版機制,從出版策劃、設計、編輯、制作、營銷、管理等環節入手,傳承工匠精神的同時,鼓勵出版傳媒企業各個環節的人員都能夠在各自領域深耕細作,提升出版效果。
第三,堅持精品出版。在大數據時代,人們通過一部手機、電腦就可能查詢資料,獲取信息,而出版傳媒要想在這種網絡發達的時代下贏得競爭,就需要保證自身的出版質量,從質量角度入手,擴大圖書的品類和規模。精品出版的本質在于在品種數量較為穩定的情況下,保證資金和資源投入的穩定性,不僅能夠提升出版傳媒的價值,還能提升出版傳媒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能力。
(四)根據內容和編輯,建立核心發展新思維
出版傳媒的關鍵在于選題策劃,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出版傳媒依舊需要堅持這一概念,以內容和編輯為核心,探究新的出版規律。以傳統編輯和編輯部為根本,實施全媒體出版,在完成選題之后由專家對稿件進行審核、優化,將內容的價值和功能充分釋放,保證出版媒體的內容質量。同時,在產品策劃過程中,要求技術人員促使編輯內容和技術融合起來,在充分了解編輯內容的情況下,提出立口創新占對內突講行名場旱名角唐開發和應田這樣才能實現媒體融合。
結語
總之,出版媒體要想實現媒體融合,需要建立新舊媒體的融合思維,將傳統出版傳媒和新媒體技術結合起來;更新生產方式,建立互聯網及用戶新思維,滿足社會大眾對文化市場的不同需求,優化出版傳媒理念,樹立創新出版思維,堅持精準、精細、精品出版,應用新技術,放大內容價值,實現出版質的轉型。
參考文獻:
[1]張彩紅,著力關鍵點,推動出版融合向縱深發展以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9(11):70-72.
[2]楊榮,杜艷平,唐賈軍.圖書出版媒介融合運營模式研究——基于15家圖書出版集團的觀察[J].出版科學,2019,27(04):58-62.
[3]吳尚之,樹立新理念,推進新時代出版傳媒轉型融合新發展——第六屆亞太數字期刊大會暨2018中國期刊媒體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主題致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061-1062.
[4]馬俊.媒體融合時代出版傳媒的新思維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8,2(22):139+141.
[5]王潔.論新時代出版傳媒集團的轉型之道——以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為例[J].中國報業,2018(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