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玲
[摘要]在當今世界,國與國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為誰培養人才。因此,全世界先進國家一般都會在其教育系統中安排相應的通識教育,以期培養出符合該國主流社會文化價值的合格公民。中國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也發展了符合本國國情的通識教育,傳統的做法是將其納入思政課程。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思政課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課程形式單一、內容老舊、講解枯燥,使教學效果并不能讓人滿意。因此,在非思政課程中結合教學實踐引入思政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并將逐步成為傳統思政課程的重要補充。本研究以中外優秀古裝影視作品為例,挖掘隱藏其中的可被融入中學地理教學實踐的思政教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裝影視;中學地理;思政教育;愛國主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價值觀也在互相滲透和影響。強勢的文化造就強勢的國家,弱勢的文化造就弱勢的國家。例如,美國是一個尚武的國家,美利堅民族崇拜軍人英雄,愛好體育,就是一種強勢文化。放眼當今世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正逐步席卷全球,通過宗教、科學、文化藝術、甚至是語言重塑著全球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其本質就是一種新文化殖民,以期實現美國在全球的利益存在。但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并沒有減輕減少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在部分地區加劇了沖突。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設計符合本國國情和專業課程特點的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思政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難題,目前我國學校思政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存在“兩張皮”現象,各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而以專業教育課程知識為載體,是提升思政理論教育實效性和說服力的有效途徑。地理學研究對象廣泛,學科交叉深入,是思政教育中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本研究正是從頗接地氣的中外優秀古裝影視作品入手,深入挖掘隱藏其中的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內容,結合地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開發出可供地理思政教學實踐的案例和方法。
一、愛國主義與民族認同
崇尚軍人和英雄的強勢文化并沒有錯,相反,如果深究每一個英雄背后的動機和價值觀,就不難找到隱藏其中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以美劇《權力的游戲》為例,它是美國HBO電視網制作推出的一部中世紀史詩奇幻題材的電視劇,該劇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治·馬丁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其主要講述了虛構世界中的兩片大陸(位于西面的“日落國度”維斯特洛和位于東面的類似亞歐大陸)里七國中的英雄人物相互妥協、對抗和混戰以期奪取鐵王座的故事。
該劇總共8季73集,曾破紀錄地斬獲第67屆艾美獎中的12項大獎,在全球范圍內享有出色的口碑與受眾,在國內影評門戶網站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分以上,堪稱神劇。以這樣一部高關注度的美劇作為引子,結合地圖學與世界地理的相關知識,可以向學生較好地展示國家的概念:維斯特洛大陸是不是有點像歐洲大陸逆時針旋轉90度?奴隸灣是不是有點像真實歷史中16世紀開始的大西洋非洲奴隸貿易主要區域?北境王國、凱巖王國、河灣王國、山谷王國、河間王國、多恩王國、風暴王國等七大王國都有著明確的自然疆界、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守衛領土的家族與人民,這使國家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地理存在,這才正是一個個英雄人物誓死守衛的崇高價值。家族有大有小,國家有強有弱,但每一片土地都承載著其民族獨特的歷史,是值得每一個國民為之奮斗和犧牲的最高價值。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相尊重、平等互利,民族間、種族間、不同宗教信仰之間應該是互相包容。只有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有了感性的認識和認同,才會有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國主義,國民才能理解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的意義,才能樹立“中華民族不好戰、不怕戰,關鍵時刻不得不戰”的榮辱觀。
二、理想與道德教育
當然,在這個多元的世界里,也有很多人不愛看美劇或者自覺抵制西方主流文化的滲透。但實際上,國內也有很多優秀古裝神劇經久不衰、深入人心,《三國演義》便是其中的翹楚。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原著羅貫中,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中央電視臺制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著重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復雜、緊張尖銳的斗爭,這種斗爭發展成為連接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沖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云變幻。
其實,該作品為地理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多經典素材。例如諸葛亮在草廬之中與劉備共商天下的降中對就飽含了豐富的歷史地理知識。何謂天時?何謂地利?何謂人和?如何看待統一后的北方與南方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對立?為什么要聯吳抗曹?為什么要奪取西川作為蜀國的大本營?綜合運用地理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才能理解諸葛亮的思維導圖。諸葛亮本可以不出山,也可以直接投靠曹操迎來大結局,但他為什么選擇了“匡扶漢室”的艱難的救亡之路?雖然食漢祿即為漢臣,但理想與道德從來就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而必須是建立在對天下大勢與自身實力的充分研究之后的那份自信的堅守。諸葛亮如果缺乏對天文、氣象氣候、水文地貌等地理學基礎知識的研究,那他的理想只能是空想,他的道德也只不過是遺老遺少對前朝的哀嘆而已,更無從贏得后人的尊崇與效仿。
現今講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建立在對當今中國國情與世界局勢的研究基礎之上的國家理想與國民道德的最高凝煉,它源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經歷、傳統價值與走向世界的決心與智慧,是應該得到全體國民認同和踐行的集體記憶。
三、依法治國
最近,又有一部口碑極佳的優秀古裝電視劇在網絡上播出,那就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等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凹。相信看過該劇的影迷對劇中的大反派林相林九郎一定印象深刻。雖然他表面上是一個大奸臣,但其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提到的一個觀點還是讓人很震撼,這就是禮法之爭。圣人是道教徒,信禮;但林相是法家,信法,相信只有法才能保大唐萬代太平,使萬物有序。圣人雖然自己信禮,但還是覺得治天下需用法,所以很推崇林相,大唐的律法也十分嚴明,這實為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治國利器,相比人治和禮治更加客觀科學,效率更高。而且圣人的思考還突破了歷史局限性,居然看到世襲制的弊端,曾一度想將天下交給有能之人治之,因為他覺得要萬世太平不可能仰仗一個姓氏,而應該依靠人民的智慧,其思想已經初涉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味道了,這既是圣人的智慧,也是依法治國的魅力所在。如上這些例子中的對理想國家治理模式的探討,對特定區域內政治制度的探討,其實都是政治地理學的研究范疇。
依法治國,本質上就是對治理地理空間內的歷史經驗的固化,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洞察與尊重。為什么中國內政不容干涉?為什么諸如港澳臺等中國人的問題必須中國人自己解決?這正是因為一國兩制其本質就是尊重特定地理治理空間內的制度傳統、歷史文化傳統和治理經驗,是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與智慧,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國家治理方面的巨大理論成果。任何違背國家憲法、治理區域基本法的行為都不得人心,而且必將遭到歷史的唾棄。
結語
思政教育是國民教育的起點,也是各階段教育中的難點、痛點。思政教育并不是中國的特色教育,而是每一個主權國家在國民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國民性的必由之路。為了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的不足,所有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平時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積極地積累素材,結合專業的基礎理論和課程特點,有的放矢地將思政內容逐步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地理學作為一門涉獵廣泛的綜合性科學,其對人地關系的探究過程中蘊藏著大量的思政案例,只有這樣結合社會的熱點和學生的興趣點,才能在潛移默化的教學實踐中培養出有國家認同感的有為青年。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3.
[3]豆瓣網.《權力的游戲》基本資料[EB/OL].[2017-03-14].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16187/.
[4]電影網.《三國演義》基本資料[EB/OL].[2014-02-07].https://www.1905.com/mdb/film/1927589/sce-nario/?fr=mdbypsy_dh_gd.
[5]優酷網.《長安十二時辰》基本資料[EB/OL].[2019-06-27].https://list.youku.com/show/id_zefbfbd78efbfbd5cefbf.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