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春
【摘 ?要】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教師更需要懂得采取逆反期孩子能喜聞樂見的溝通方式來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使得師生之間更加和諧融洽。
【關鍵詞】 情感斗爭 ?快樂 ?愛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叛逆心理最強烈的應該是處于12—15歲的青春期的孩子們,也就是處于初中階段的孩子們。因為他們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
初中階段的老師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心態,遵循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采取另樣的溝通方式和學生們進行情感“斗爭”,就會有別樣的快樂。那如何“斗”呢?
首先,我們要給學生做示范。給學生一種感覺:老師可以做到,我們當然也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和老師一樣。
開學初,楊暉老師看到教師里非常的臟,她沒有讓學生打掃,而是在放學后一個人默默地將整個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第二天,學生來了,她問:“同學們,今天的教室變了嗎?”學生看了看四周說:“今天的教室十分干凈呢。”楊暉老師又說:“昨天放學后,我一個人就把教室打掃成了這樣,我們班有近50個人,我相信以后的教室也會保持的和今天一樣干凈的,是嗎?”楊暉老師就是以這種身教,感染了學生,她讓學生得到一種成人的滿足感。所以,她不用每天忙于這些日常瑣事了,她很快樂;學生因為感覺自己做的和老師一樣好了,也很快樂。
第二,我們可以用一種調侃的方式來處理一些學生的問題。這樣既可以使師生之間不產生沖突,也可以使得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有時候學生口出穢語,是一種壞的習慣,他是脫口而出,不假思索,而不是有意的。這種壞的習慣是他小時候就形成的,和家庭教育、成長的氛圍有很大的關系。這一點,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讓他改變,所以,我們如果很生氣地處理這樣的事情,一則我們自己傷身,二則可能會使師生之間產生激烈的沖突,而事情還處理不好。與其這樣,還不如暫時放下老師的身份,在調侃學生的過程中解決沖突。
第三,我們可以采用避其鋒芒的方式來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是“叛逆”的代名詞。和正處于“叛逆”狀態的孩子有什么道理可講呢?如果我們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甚至兩敗俱傷之下,問題也解決不好。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沖動、暴躁、不肯輕易低頭,因為他們要“面子”。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要和他們斤斤計較,你不退,我退。你不讓,我讓。我可以“秋后算賬”的。
那天,我在教室里布置作業,學生喜歡講話,我故意說:“聽我布置作業,不準講話,不然,作業翻倍。”我剛開口,一男生講話了,其他同學紛紛指責他。這男生,平時一直以老大自稱,哪受得了同學的指責啊,聲音更響了,我就說:“你引起公憤了。再這樣,后果自負!”他大聲地來了一句:“自負就自負。”其他學生坐著,聽著,看著。沒有辦法了,我只能自找臺階,“好的,我知道了。”我不理他,繼續布置作業。這個男生,經常是老師說一句,他頂十句,如果此時教師和他繼續糾纏下去,他也肯定不會低頭,不如先放一放,然后之后找一個機會再與他溝通,讓他認識到問題,改正自己的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感情是多變的,喜怒無常,多愁善感。如果我們和他們斤斤計較,針鋒相對的話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此時我們可以采用緩沖的方式來處理一些問題。因為學生們在事后也會去思考,也會去比較。
與叛逆“斗”,“斗”在其中,樂在其中!此“斗”非彼“斗”,一切都源于我們對學生的愛,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所說:“愛,我們人人都有,但愛和有目的的教育,則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有時甚至是令人發笑的機智或多少有些令人不快的克制。”青春逆反期的孩子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滿足他們青春期的心理需求,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溝通方式,讓他們從心里真正明白,這也是老師和他們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一種另樣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