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娟 鄧丹
摘要:巴洛克時期,是西方音樂發展的一個分期。在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音樂分期中,產生了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巴洛克時期歌劇對西方古典主義歌劇有著特殊的影響。
關鍵詞:巴洛克時期 歌劇 古典主義 影響
巴洛克時期音樂是朝著好幾個方向同時發展的,樂曲的形式與構造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演變。這一時期,聲樂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出現了歌劇、清唱劇及神劇;器樂曲方面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在新興的樂曲形式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歌劇的出現。1600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上演了現存最古老的歌劇。由于歌劇是一種劃時代的藝術,所以史學家將歌劇誕生的這一年定為巴洛克時期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分界點。這也為維也納古典音樂風格的形成做好了準備。
一、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發展
“巴洛克”為法語,原意為形狀不規則的珍珠。18世紀,巴洛克一詞首先被用于指稱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一反文藝復興時期莊重均衡的藝術美感,而是具有“新奇、怪異和不自然”的風格特征,約半個世紀以后才出現在音樂中。巴洛克一詞最初具有貶義。現在巴洛克用于藝術中,已經不含貶義,而是特指藝術史上的一個獨特時期。
巴洛克藝術在觀念和造型上是大膽的,有裝飾性的,且氣勢宏偉、動感強烈、充滿活力。此時期威尼斯畫派提香等畫家的油畫以色彩和動態表現火一樣的熱情,在畫面上表現出戲劇性的效果。同樣,魯本斯、倫勃朗、許茨也抓住了新時代生機勃勃的精神,他們的大量作品反映出壯麗激情和戲劇性的力量,受到大眾的喜愛,且達到藝術頂峰。荷蘭畫家魯本斯創作的風景畫,大都有著壯美而透明的光與色,加之畫面遼闊,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二、古典主義時期歌劇的藝術特點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歷史發展到高峰的階段,通常將1750年至19世紀初劃歸這一時期,包含前古典主義時期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前古典主義時期經歷18世紀二三十年代喜歌劇的興起與繁榮,至18世紀中葉格魯克對意大利正歌劇的改革。音樂史上通常會用洛可可風格、華麗風格、情感風格等專門術語來形容該時期的音樂風格。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這一時期的音樂繼續了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一些新傾向,并顯示出巴洛克風格已經完成轉變過程,代之以主調風格為主導的總體特征。其音樂語言精練、質樸,形式結構明晰、勻稱,音樂中的矛盾沖突得以加強并深化。此時,地處歐洲中心的城市——維也納在市民豐富的音樂生活中顯示了突出的地位。巿民的趣味和愛好逐漸上升為社會音樂生活的主要導向,不僅促進了歌劇的創作,也適應了市民業余音樂生活的需要。
有關音樂會的報刊評論、音樂史知識論述、樂器演奏技巧及創作理論的書籍大量發行,同樣體現了音樂面向更為廣泛的聽眾的趨勢。
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是西方社會動蕩的歷史時期,也是一個專制王權的時代。封建專制制度從文藝復興后期開始達到鼎盛。人們所受到的壓迫越大,反抗就越強烈,因此,革命斗爭不斷。中產階級在與貴族的斗爭中積蓄財富和權力,帝國為爭霸世界而戰爭。貧困與奢華、理想與壓迫形成了對立的矛盾。科學和文化的發展給新的藝術風格的產生帶來了契機。這一時期,藝術領域內的各個門類都在積極尋求自己的發展方向,探索進一步提高自身藝術表現手段的途徑。藝術界充滿著勃勃生機。西方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一般是指從1600年到1750年,即從歌劇誕生開始,直到巴赫逝世為止。巴洛克音樂強調情感的表現和充滿戲劇性的對比,并且非常重視裝飾性。對比之前的音樂,其藝術觀念與表現手法更為大膽,并且傾向于綜合化。
當時音樂家的社會地位低下,無論他們的創作水平如何,不論如何出名,他們大都是奴仆。在宮廷服務的音樂家要按照主人的要求譜寫音樂、演奏音樂。在教會服務的音樂家除了為教會譜寫音樂、演奏音樂以外.還要教授唱詩班的男孩子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為政府服務的音樂家也要給業余音樂俱樂部以及學校的音樂社團甚至私人家庭、咖啡館、旅店演奏。當歌劇院出現之后,也為歌劇院服務。
多數音樂家是祖傳的藝人或匠人。有的從小在教會唱詩班學習歌唱,有的到音樂家的家里當徒弟學藝,為主人抄寫譜子作學費,學成之后要通過艱難的考試才能謀到職位。在佛羅倫薩的沙龍里,有作家、畫家和音樂家,還有科學家,他們都是貴族的人文主義者,他們的目的是要恢復古希臘的音樂劇。由于對雅典的悲劇音樂幾乎一無所知,他們就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來想象它的樣式。他們沒有恢復名存實亡的古希臘音樂劇,卻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生命力的思想,這就是必須讓音樂加強歌詞的感染力,歌詞直接展示的思想內容、情感,提示出與之相近的音樂——旋律、和聲。這種思想進一步發展,使藝術家認識到,可以將它用在整部戲劇中。這些藝術家終于將他們的理想變成了現實。流傳下來的最早歌劇是《猶麗蒂西》(劇本:里努契尼;作曲:佩里;卡契尼)。它是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與瑪麗亞的婚禮而作,因此,許多音樂人士認為歌劇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貢獻。
同樣,作為音高組織基礎的調式系統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中世紀的教會調式逐漸演變為兩種結構的調式——大調式和小調式。它是為適應新的音樂風格而進行的必然變化,即從復調音樂轉向主調音樂所必需的清晰明了的和聲系統。這樣,穩定和弦與不穩定和弦,協和與不協和,中心與傾向中心,再由此擴展到調性關系的層次,成為構成大型曲式的重要因素,這就是大小調和聲的功能。巴洛克的作曲家們很快掌握了和聲,而日益增長的和聲感覺使他們對不協和的處理更為自由,以此表達感情緊張度的增長以及響應的表現力,例如對某些富有力度表現的詞句,作曲家用不諧和音來加強效果。他們已經掌握了用自然和聲表現幸福的情感,而用半音和聲表現極度的痛苦。應該說,巴洛克音樂經歷了全部音樂史中最有意義的變革,它迎來了和聲時代的曙光。
不可忽視的是,促成半音和聲的物理條件有賴于樂器的改進。由于歷史上的律制為自然律,鍵盤樂器的定音也依賴這一定律,在轉向相隔三個升號或三個降號的調時,尚能保持純正的音高,然而轉向更遠的調時,音高就越來越不準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人將一個八度內的某些高音稍作改變,使十二音各音之間的音差完全一致,這種定律叫“平均律”。這樣,作曲家就有了從某調轉到任何調上的客觀條件。
巴洛克時期產生了許多大音樂家,而最著名的當數亨德爾、巴赫以及蒙特維爾第。亨德爾在今天看來,幾乎是“清唱劇”的同義詞,由于不受舞臺環境的限制,他更充分地發揮音樂的表現力,從而創造了一種宏偉的音樂風格;巴赫則找到了用音樂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的形式,他將巴洛克音樂推向頂峰,展現了壯麗的對位風格結構;蒙特維爾第作為意大利作曲家最重要的代表,由于他的創造,意大利歌劇走向戲劇化,并使其形式定型。
17世紀末,意大利歌劇的中心轉移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的歌劇創作和演出活動十分頻繁,并逐漸形成了18世紀意大利歌劇的標準形式。這一轉變,標志著歌劇走向成熟。此時的歌劇在內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話或歷史傳說,在結構形式上多采用三幕結構,幕間常常穿插戲劇性的幕間劇,由快—慢—快三段形式的序曲開場,宣敘調和返始詠嘆調交替進行。宣敘調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干念式宣敘調,用于較長的對白或獨白;另一種為帶伴奏的宣敘調,用于表達復雜情感及戲劇性緊張場面。返始詠嘆調采用三段形式。標準類型化的詠嘆調有三種類型,一為強烈表現情感的激昂型,也稱性格詠嘆調;二為抒情、哀傷型,也稱抒情詠嘆調;三為表示愉快的牧歌型和急令式的詼諧型,也稱朗誦性詠嘆調。
那不勒斯歌劇的代表作曲家是斯卡拉蒂,他共寫出了115部歌劇,但完整保留下來的并不多。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使美聲唱法得到空前提高,它確定了近代歐洲歌劇的基本格局,成為后來莫扎特、羅西尼意大利式歌劇的先導。
巴洛克音樂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早期(1600—1640)即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期。這種風格發源于文藝復興的意大利,作曲家竭力從文藝復興的舊體裁中解放出來,尋找并創立了新的更豐富的音樂體裁和表現手段。中期(1640—1690),作曲家開始使用共同的音樂語言、典型的音樂形式和體裁,巴洛克風格逐漸傳遍歐洲各國,這是巴洛克風格的定型期。晚期(1690—1750),即巴洛克的鼎盛期。巴洛克風格得以進一步完善,以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的音樂家將百年來的音樂發展推上了輝煌的頂點。到了巴洛克后期,巴洛克風格在法國開始解體,音樂與其他藝術一起發展為強調裝飾,崇尚優雅精致、柔弱之美的洛可可風格,這也為維也納古典音樂風格的形成做好了準備。
三、結語
需要指出的是,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歌劇從產生、成長走向成熟的同時,也表現出一些單純追求演唱技巧與表現形式程式化的傾向。例如,歌劇創作過于程式化,不同劇目相互套用詠嘆調的做法;熱衷于不顧內容只炫耀美聲演唱技巧的做法,甚至盛行雇傭既有男性強有力的肺活量,又有女性柔美明亮聲音的歌手。這些都損害了歌劇音樂的獨創性,成為導致巴洛克時期意大利歌劇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歌劇發展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推陳出新,如何不斷帶給觀眾新的觀念和藝術感受。巴洛克歌劇的復興,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它對古典主義歌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史詠青.意大利早期歌劇的演變與史學反思[J].音樂創作,2011(01):180-182.
[2]李琛.體裁、形式與美聲唱法——從意大利歌劇的歷史演進談起[J].音樂創作,2008(04):100-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巴洛克時期歌劇的誕生對西洋歌劇發展的影響”(項目編號:2019A020)。
(作者簡介:楊娟娟,女,碩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聲教學與演唱;鄧丹彤,女,碩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西洋歌劇表演)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