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提提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儒家學派創始人,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為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進入了社會轉型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領域已露端倪,德育工作任重道遠,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理想都充滿了哲學思想和辯證思維,他的“學而不思則罔,恩而不學則殆”的教育方法,“有教無類”的平民普及教育主張,“德才兼備”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國教育教學、當代學生德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和借鑒價值,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孔子;教育哲學;德育工作
一、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
(一)以“文、行、忠、信”為教育內容
孔子繼承并改造了西周的教育內容,據《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的主要課程是我們熟知的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孔子教授“六經”,為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能為國家進步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行、忠、信”相當于現在常說的“德育”,“行”乃立德,“忠”是立功,“信”指立言。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智育與德育是互相促進、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他要求人既要精于修養,還要精于政事和應對之法,把道德教育、社會實踐和知識學習統一起來,達到知識學習和道德素養雙提高。
(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孔子把受教育對象范圍普及到各個階層的人,試圖以“有教無類”的教育哲學思想來說明現存教育制度的正確性,竭力以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賦予現行教育制度新的生命。他認為教育對象不分身份高低貴賤,也不分國界、民族,只要一心向學,就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有教無類”的主張體現了教育的社會性,把培養對象擴大到統治階級以外,具有劃時代意義。
(三)以“仁”為核心的教育觀
“仁”是孔子人生哲學的核心,是教育方法的哲學基礎。“仁”者“愛人”,這里面的人是樸素的、生活意義上的具體的人,人的價值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人的價值體現在人的生活中。孔子所愛的人是“自然人”,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應是樸實無華的君子。孔子的“仁愛”思想,不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能夠提高學生個人修養和素質,引導學生自覺承擔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等德育目標。對于協調和規范社會準則,助力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道德教育觀
道德教育在孔子教育哲學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認為道德觀念要依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而不是依靠外力強加于人,為此他提出了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等道德修養方法。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孔子認為遠大的志向是人進行道德修養的基礎,立志只是新的起點,人生理想的實現離不開長期艱苦的磨練;“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孔子認為在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要少苛求別人,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自省自克的不斷反思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在道德實踐中,應做到知行統一,德育考察中要“聽其言,觀其行”;“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錯誤在實踐過程中雖是不可避免的,但“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面對錯誤,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并勇于改正它。
(五)君子成人的“底線”評價觀
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貪睡,被孔子責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論語·公治長第五》)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出語警告。“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第六》)顏回雖貧,卻得孔子贊美。可見,在孔子的內心有一條“底線”,一條可以被評為“君子”的底線。何為“君子”?底線是行為合于禮。
二、對當代學生德育工作的啟示
(一)注重積極的情感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孔子在教育活動中十分重視“詩教”與“樂教”的審美教育,他認為詩教、樂教與禮教相互配合,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即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要想在德育過程中達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的目的,需要多途徑豐富學生情感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論語》開篇即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可以看出孔子對情感教育的重視。孔子教學藝術的卓越之處就在于他能在“動之以情”的地方“曉之以理”。這種以美育統攝德育、智育的方法值得我們當代教育者借鑒。
以情感教育為特征的審美教育直接作用是審美能力的提高,審美能力的提高能使受教育者養成高級的審美趣味和高尚的審美理想。教育者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要試著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通過情感的升華與凈化,喚起受教育者的意志,增強受教育者的毅力,構建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樹立審美的人生態度,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轉化,實現德育目標。
(二)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和學思行結合的教學方法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這一教育觀念,體現出豐富的差異心理學思想,他能夠意識到面對不同的客體,要根據客體的個人特點,比如性格、能力、特長、態度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育。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同樣不能一把抓,可在兩個層面展開工作:一是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時要根據學生特點而采取不同措施。二是對學生的指導要隨其才情而培養。即了解學生個體,選擇適應學生主體的教學方法,進而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精辟表達啟發式教學原則的開創者,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可見孔子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宋代朱熹提出,教師“只是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教師在學生德育培養工作中,要適時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態,調動他們的思維達到興奮狀態,再適時進行誘導,這樣更容易達到理想的效果。
孔子注重學思行的結合,認為學思行從整體上構成了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式。他提倡“好謀而成”,贊賞“三思而后行”的季文子,認為思對行有益處。德育工作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勤于積極思考,倡導自省自克修養原則,知識上學會融會貫通,按照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和特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其學習。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孔子認為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自己完成學習內容,而不是教師代替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在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過程中,學生是自身德行修養的實現者。“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言外之意,聽到好聽的話不去思考,聽到警示的話,不去重視,就算是孔子本人也沒有辦法,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不能因出身門第、貧富懸殊、智商高低等因素區別對待學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保持實事求是的教學態度,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認真聽取學生意見,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共同提高學業水平。
(四)培養“底線”合格的公民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需要有最基本的“底線”思維。所謂底線,就是要達到“禮”的標準,然后才是“智仁勇文”的人生境界。人的行為失于“禮”,就是不合君子之道,而君子則是做人的底線。教育要培養底線合格的公民,教育者要及時給予不合君子之道的受教育者督促激勵,達到成為君子的底線。
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最常見的教學評價方式是考試,對學生的評定也僅僅是“一張試卷定乾坤,一個分數明高下”,對受教育者缺乏過程性評價。教育最本質的樣子應該是先培養學生“成為一個人”,確立好受教育者的生活原則和根本方向,使之有“德性”、有“情性”,然后是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受教育者自由發展。基礎教育階段,尤其要先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具備較高的公民素質,這是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底線,這個底線可以和孔子的“君子”底線劃等號。
(五)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開了中國教育民主化、大眾化、平等化的先河。當前的教育無論是哪個教育階段,似乎都在向“競技教育”發展,教育被披上了功利化的外衣。在當今教育中開展德育工作尤其要重視這方面的變化。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身份差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面對學生知識上的疑惑,教育工作者要不遺余力地進行幫助,不能出現重視尖子生模式。教師要想法建立公平的評價體系,多方面、多形式評價學生,使評價能夠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六)傳承傳統文化優秀經典,扎實開展德育工作
愛因斯坦曾說過:“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培養的對象應該是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即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扎實的專業基礎、寬厚的人文素質、較強的創新能力、身心發展協調、個性心理品質良好的厚博專精型現代人才。
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對于提高學生德育水平有著積極作用且具有重要價值,既能夠讓學生在了解先賢文化的過程中獲得熏陶,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我國當代學生德育水平。
綜上所述,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是我國教育哲學理論的起點,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升華,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像黑夜里的指路明燈,為當代學生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現代價值,這些價值觀念超越時代、超越國界,對中國、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責任編輯 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