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丹
◆摘 ?要:在百年未見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國開啟了“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模式,這對于絕大部分教師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教育如果固步自封或墨守成規都無法適應當前社會之變局,我們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空間下如何設計線上作業,也是我們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空間;設計;線上作業
一、傳統作業的弊端和現狀分析
1.重基礎,輕能力。作業寫為主,筆算、解答、抄寫。一遍遍重復練習,如果算錯了罰抄10遍。而且作業答案一般都是唯一的。這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成了做題機器。呈現重基礎知識,輕能力發展的現狀。
2.強封閉,弱實踐。對學生缺乏信任,把學生封閉起來。老師喜歡把學生作業完全攢在自己手里。老師會強調數學是個單調乏味的學科,又不像語文和其他學科那樣豐富多彩,豈能讓學生到外面去走走,看看,說說。老師說了《有余數的除法》里,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記住了嗎?可是“余數為什么一定要比除數小”,如果老師對學生多一份信任,允許他們實踐探究,學生未必不能解決這的問題吧?
3.多獨處,少交流。學生作業幾乎都是單獨作業,很少讓學生進行作業合作探討。如果就作業問題展開討論,會被老師認為抄襲作業。于是,就有學生避開老師,單獨建群聊天的現象。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有些問題無論他怎么努力,單憑他一己之力都無法解決,但如果讓他與同伴合作交流,同齡人更容易找到困惑點在哪里,他就有可能在互動中尋到解決問題的良策。
二、網絡空間下如何設計線上數學作業
雖然傳統數學作業有它的弊端,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們應該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根據線上教學需要創造性地設計線上數學作業,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把握以下原則。
1.作業的思想性和科學性。線上作業所有觀點及材料內容都應符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作業體例、內容和方法都應符合教育規律和相應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可以讓學生依托網絡空間,參考數學歷史文化,傳承經典,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博大精深,提升數學素養;滲透數學家的故事以及名人名言,把準學生思想脈搏,激勵他們的探索欲望,樹立正確的理想目標;關注各行各業與數學有關的經典名事,彰顯文明古國的文化底蘊,提升科技強國的民族自豪感。
2.作業的準確性和先進性。要把握知識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我們可以這樣做:仿照新課例題,落實要點。仿照課本例題進行改編,能夠確保重要知識點不跑偏。比如,《有余數的除法》例3,我可以把例題中的小棒換成蘋果,把數據13改成17,把4改成5,這樣一個新的問題就產生了!)參考課后練習,夯實基礎。我所說的“課后練習”是指例題后面的“做一做”以及課本上與例題相關的練習,我還是以《有余數的除法》例3為例來說。“做一做”的兩道題依舊是用動手操作、對比練習的方式呈現的,突出了本節課重點;課后只有練習十四第3題跟例3是配套的習題,借助分棒棒糖這個分實物過程理解教學難點。設計與之類似的問題就可以了。怎樣確保知識的先進性和時代性呢?素材要新穎,要有時尚(流行)元素,還可以選擇時政要聞素材,或者學生身邊熟悉的數學素材,同時作業呈現形式要新穎。作業可以圖文并茂或以情境對話方式呈現就好!
3.作業的操作性和互動性。在網絡空間下,作業不再只是靜態的一張紙,還可以提交語音作業、視頻作業。老師可以布置一些操作性強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另外,通過調查有些家長希望通過作業達成親子互動培養親子感情的目的,其實,網絡空間下學生完成作業需要家長幫助提供素材,學生線下最方便交流的對象也只有家長,家長幫忙拍視頻、提交線上作業和老師實時批改線上作業,這種對話式批改、交互式探究可以讓老師、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和知識掌握的程度;還可以設計一些既可以線上完成,也可以線下完成再提交的作業,讓學生、家長和老師在網絡空間下互動起來。
4.作業的趣味性和開放性。作業最終都是給學生用的,如果學生說好那就真的是好!他們最關注的是:作業是否有趣、是否好玩,比如作業里如果有孩子喜歡的動畫人物、平常玩的彈珠、連環畫的故事情節或者人工智能機器人對話作業等,他們對待作業會由“要我做”轉變為“我愛做”。當然開放性強的作業也很受歡迎。如果答案不是唯一的,我這樣做也對,那樣做也行,正確率高了,學生自信心就強了;他們還希望在作業中體現自我主張,自主設計問題,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
網絡空間下,線上數學作業是線上數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老師要利用好網絡空間,設計有思想性和科學性的作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設計具有準確性和先進性的作業,幫助學生落實要點,夯實基礎;設計操作性和互動性的作業,讓學生的作業“動”起來、情感“熱”起來;設計具有趣味性和開放性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網絡空間下,設計好線上數學作業,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的美好夢想插上飛翔的翅膀!
參考文獻
[1]吳效峰.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出版社,2018.
[2]趙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考試周刊,2018(8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