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琳
◆摘 ?要: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首要領頭人,一個班主任的教學質量和管理能力對一個班級的氛圍和班級紀律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還有對班風的建設、以及學生的精神面貌有著督促作用。在初中的這個關鍵性階段,學生的價值觀需要正確建立,思想需要端正,班主任需要有發展全能型人才的目標,全面貫徹高素質教育體系。因此需要班主任有效的進行德育管理,更有效的提高初中教學質量。下面分析了初中班主任進行德育管理的優勢以及相關的管理策略探究。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
班主任是學生們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開導者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對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每一個班主任都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為學生指出正確的路線,班主任對于學校和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育管理,在學生的關鍵成長階段體現出突出的作用。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優勢
隨著當今教育的蓬勃發展,立德樹人教育模式成為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我們學校的教學不單單是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還需要具備較高的自身道德修養和素質,這就是立德樹人教育模式。通過老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來提高學生以及老師在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的過程中來迎合現代學生的發展特點需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初中學校教育。
1.完善學生的三觀
在初中這個學習階段,學生的心智往往是不成熟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還不夠完善,不能準確的判別是非,所以這是初中班主任當前教育中最需要注重的一方面,在當前的教育形勢和教學模式不斷的創新發展之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越來越完善。初中班主任通過德育管理的形勢,教導學生如何與人交流,如何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下,學生能夠在學校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完善自己的三觀,促進自身思想和素質的提高。
2.方便班主任管理
一個班集體是由一個個學生組成的,作為一個班集體,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班主任老師的管理非常艱難的,老師需要依照班級上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來提高班級的凝聚力。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就是最有效提高班級凝聚力的一種方法。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管理,告訴知道學生做事的準則和做人的要求,班主任才能更好的進行統一的管理,從而提高班級管理效率,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策略探究
對于學生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對于班級的管理,班主任通過建設班級良好的學風和紀律,讓學生們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促進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們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做事,是班主任的首要職責。在當前教育形勢下,一個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就是提高學生的德育教育,下面是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具體策略探究。
1.展開德育教育討論
因為道德素養品德修養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定位也不同,所以德育教育對于一個學校來說是一個長存的話題。[2]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可能存在不同的想法,從而產生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容易造成分歧。因此,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需要定期的展開一些教育討論,讓大家在討論中充分的表達自己對德育的看法做法以及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和做法。像在班會中就“應不應該幫助他人,怎樣幫助他人”等等這類的話題展開來進行交流探究,然后老師再準確的進行綜合性德育指導的講解。從而更好的開展班主任的德育管理。
2.制定德育教學內容
為了讓學生們積極參加德育教育,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們的現實生活去談道德素養,不應該單獨被獨立出來講,這樣的教育缺乏根基性,學生容易厭煩。因此,班主任需要通過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慢慢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從而促進班主任更好的進行班級德育教育管理。
3.進行德育活動實踐
單單讓學生去認識了解德育這個名詞,學生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不想按照老師的思想步驟來,導致了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缺乏有效性。因此,班主任在進行德育管理的時候就需要更多的進行德育活動實踐,讓學生通過在有關德育素養的做法的活動中,像志愿者活動,同學之間搬書的互幫互助等類似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參與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教育,從而提高班主任德育管理的效率。
4.更新德育管理模式
很多班主任自身的德育管理知識就比較匱乏,作為管理者,需要理論知識的支撐,才能做好德育教育。班主任不能切身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心態,班主任對這些基本內容無法掌握,無疑加大了德育教育進行的難度。所以我們需要更新一些老化的教育模式,班主任需要更加細心和耐心的和學生溝通,真正了解學生的心中所想。為其以后的德育教育做出鋪墊。
三、總結
綜上所述,班主任需要讓學生能夠明確的知道自己上學的目的和做人需要擁有的品質,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學到什么,在初中,學生身心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階段,班主任的首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對自身品質得到提升,從根本上實現學校的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趙洪仙.淺談初中班主任實踐德育管理的有效措施[A].課程教育研究[C].2018(31):188.
[2]郭常智.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創新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