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晶
◆摘 ?要:2020年初,一場疫情防控戰役在全國打響。在這個特殊時期,師生之間似乎遠隔千里,卻又守護相望,情滿屏幕。班主任是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橋梁,是聯系學生和家長的最密切的教育工作者,是維護社會安定,促進家庭和諧,保障學生成長的重要力量。本文將分析探討在疫情期間如何和更好的完成班主任的工作,助力學生的成長,在家長的配合下,走出一條讓學生和家長都樂于接受的“戰疫備學”新路子。
◆關鍵詞:家校合作;疫情;班主任工作
在抗擊疫情期間,學生接受的班級信息絕大多數來自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如何傳遞這些信息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實踐中發現,向學生和家長傳遞信息時,要注意信息的溫度和有效性。作為班主任,第一時間向家長傳達有效的價值信息,包含疫情防控要求、學習任務布置等。班主任積極傳遞信息不僅有助于家長了解教育局、學校關于疫情的防控措施和預案,也是提升個人、學校形象的好機會。
一、聽從學校安排,知悉學生情況
通過排查學生籍貫和住址,重點詢問有確診病例出現的鎮(街道)學生及外省市異地借讀生,向班級家長了解孩子家庭假期出行情況和身體情況,按實填寫并注冊好“通行碼”。班主任選擇向每個學生至少打一通電話確認,而不是在微信群中群發確認。這是一次特殊時期的“電話家訪”,通常情況下,班主任不好意思給家長打電話,一是沒有緣由,二是怕聊天。怕聊天對班主任來說是件很可怕的事,這說明你對學生還不上心,所以怕回答不了家長提問,比如我家孩子平時在學校里表現怎樣?英語成績有什么提高的方法?其實,這大可不必。你第一次打電話給家長,家長也同樣第一次接到你的電話,誰先開口誰就掌握主動權,臉皮太薄的人是當不好班主任的。切實掌握學生的出行動態和身體狀況,既能為疫情防控盡力,也是一次與家長溝通的好機會。
二、普及疫情知識,傳遞積極能量
班主任及時將學校下發的各種關于防疫文件轉發到班級群,做好溫馨提示,增強學生和家長對疫情的正確認識,做好科學防控,引導家長和學生學會辨別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傳道在授業解惑之前,班主任要懂得適時教育,乘勢而為,引導學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大部分學生在2003年非典時期才剛剛出生,無法體會到當時的嚴峻性,筆者便收集了一些在抗疫過程中富有情感沖擊力的人和事,與之分享探討,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例如:自2020年1月23日10時武漢封城后,有多少醫務人員毅然選擇“逆行”。“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大批的建設者,夜以繼日,10天完成“火神山”醫院建造;原第一軍醫大學赴小湯山醫療隊的請戰書“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感動了十四億中國人民;84歲的鐘南山院士,在勸阻其他人不要進入武漢時,自己卻義無反顧多次到武漢進行醫療指導。一個國家的安定和強大,需要更多奉獻者和勇氣者。一個優秀的教育者,需在此時認真講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之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
三、落實教學任務,家長積極配合
班主任要積極落實學校各項要求,積極協調各科教師和同學的家長,落實網絡教學任務,做好家長和學生安撫工作。為了保證學生“停課不停學”順利進行,家長在遇到軟件安裝或其他相關困難時,第一時間協調解決;學生按學校課表完成學習任務后,耐心做好線上指導和答疑的幫扶工作,更好地為家長和學生服務。班主任和家長要積極配合引導學生提高線上課程的學習效率。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一張作息時間表,學習和娛樂相結合,控制好學習和生活的臨界點,讓他們提前準備好上課用具,讓其它電子設備遠離課桌,把網課當成真正的課堂。學習上努力不給家長們增加負擔。在課前就向任課老師和學生推薦微信小程序“每日交作業”,輕松完成作業遞交,努力不讓家長每天都盯著哈進行學習,即使是爺爺奶奶們也能容易完成操作。
例如:針對疫情期間,假期越來越長,有些學生已經有了心理抗拒問題,想要早點開學,作為班主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對此,關鍵在于要了解學生抗拒什么,是抗拒延期開學,還是抗拒延期開學的學習安排。如果是前者,那需要告訴學生這是防控疫情的需要,是不得已的選擇,抗拒無濟于事,要清楚認識形勢,積極做好應對,不要給疫情防控拖后腿。是后者,這要調查學生對教學安排的意見,調整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做好時間管理、規劃,充實延期開學后的居家學習生活,做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事。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四、結束語
班主班主任是家校之間聯系的橋梁,當疫情來臨,這個角色尤為重要。作為班主任,在這次疫情下邊學著做邊總結,摸索出一些溫暖而恰當的做法,可以減少學生對疫情和學業的恐慌,讓學生們安心在家,潛心學習,共待春暖花開!
參考文獻
[1]王翠花.家校合作在小學班主任日常管理中的運用研究[J].才智,2020(09):140.
[2]吳莉,吳重涵.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班級產生[J].教育學術月刊,2020(0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