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有關于女大學生失聯的社會新聞越來越多。各大媒體對有關信息進行聯合報道、跟蹤報道,在短時間內將相關信息傳遞到了各行各業,信息報道的傳播速度、聚合速度由此可見一斑。但隨著相關報道活動的不斷深入,信息失實、監管失控等問題逐步展現出來。由此可見,擬態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工作依然需要嚴格管控。本文針對女大學生失聯報道活動展開論述,思考如何抵御擬態環境下的“媒介化風險”。
◆關鍵詞:女大學生失聯;擬態環境;媒介化風險
一、有關新聞報道的傳播特點
(一)報道持續時間長,集中關注度較高
在發生“女大學生失聯事件”之后,各大媒體對相關新聞高度關注,在2014年8月及2014年冬季,騰訊網、新浪網等各大信息主流媒體對有關事件發起了不同程度的轉載,受眾開始承受相關信息的“轟炸”:除有關于“女大學生失聯事件”的報道外,“八旬老太意外失聯”“小學生放學后意外失蹤”等報道開始頻繁的進出于大眾的視野當中。媒體的宣傳目的不言而喻:依靠重復不停地“炒冷飯”提升群眾的閱讀量,使有關信息獲得長期性、大范圍的關注,并利用同類信息持續、重復的創造共鳴效果和累計效應,以此來達到宣傳活動的收益目的。當同類型信息不斷進入到大眾的視野當中,原有報道的熱度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獲得保障。
(二)報道可靠性較低,虛假消息較密集
部分媒體人尚未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其以受眾的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為第一參考對象,在未經驗證的情況下發送相關信息,并產生不同的輿論引導作用。在“女大學生失聯”事件發生之后,有關報道的走向開始向著“不懷好意”的方向發展,部分媒體輕易給出“失聯”“遇害”“已回家”等結論,依靠具有明顯的判斷性價值的標題吸引群眾的目光。部分媒體則開始打“擦邊球”,以中國江蘇網的報道《五旬男子性虐待女大學生4天,稱因為自己失去20歲》為例,在這一報道中,其不僅詳細描述了被害人的受害細節,還利用“強奸”“捆綁”等帶有性暗示意味的詞匯刺激讀者的感官,當“女大學生”“20歲”等詞匯與有關報道相互碰撞,相關媒體必將獲得更大的宣傳收益,但相關報道的價值、行業的服務操守卻化為灰燼。
(三)新舊媒體相互干預,破壞信息傳播秩序
新舊媒體的相互碰撞營造了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在相關報道中,新舊媒體依靠不同的宣傳方式發揮其作用:在報道坐實的初期,新聞、微博兩大主流信息傳播平臺率先發起報道活動,隨著輿論的不斷關注,微博依靠網絡技術發展而來的信息傳播優勢開始展現出來,并將這種優勢一直維持到熱度結束。在信息傳播活動中,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渠道依靠其即時性、受眾廣的特點迅速占據了信息傳播市場,并對有關信息的擴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二、“媒介化風險”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嚴重破壞社會秩序
有關事件經過媒體的報道與加工被無限放大,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事態的發展逐漸失去控制,當新聞媒體逐漸從信息環境中脫離出來,有關報道的定位開始出現角色偏差、價值失衡等待衍生問題:大范圍的報道活動會對一些行業的正常經營產生不良影響,如出租車司機、酒吧老板等,受到工作性質的影響,相關群體已經成為事件報道活動中的第一懷疑對象。社會行業的正常經營活動無法獲得保障。部分無良媒體以流量為第一目標,通過大規模報道、低俗報道等方式吸引輿論。一旦負面問題長期存在,固有的信息傳播結構將會被嚴重破壞,群眾將會表現出不可抑制的恐慌心理。
(二)催化信息傳播風險
為了獲得更高的關注,部分傳媒單位開始在相關報道中刻意標識出“核心意見”,其以“專業、科學”為標簽,對有關言論、推論、乃至于假設大加渲染,在相關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未經驗證的結論被缺乏信息辨識能力的群眾傳輸到不同的環境當中,從而引發新的信息傳播風險。當媒體與群眾共同參與有關報道的渲染活動,群眾對于生存環境所產生的恐慌心理被無限放大,在“女大學生失聯”事件中,有關宣傳并沒有展現出良好的安全預警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社會恐慌,擴大了信息傳播風險。
三、處理“媒介化風險”的可行手段
(一)強化信息監督,做好輿論引導
信息傳播媒體與輿論大眾共同承擔著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社會服務職能。要保障社會信息傳播活動的真實穩定,有關單位必須建立嚴格的信息監督機制,做好媒體單位的信息傳播管理工作,做好輿論大眾的信息傳播行為約束工作,保障信息的真實性。
有關媒體應從自身的服務特點入手,結合服務要求對負面報道的頻率、周期加以控制,避免引發不可控的信息失實問題,將因媒體傳播而引發的心理恐懼扼殺在萌芽之中。媒體宣傳單位應在宣傳活動與引導活動中尋找平衡點,在保障公眾的基本知情權的同時對有關新聞發起周期性的正面報道,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避免失實信息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回顧實際生活,保障信息真實
新聞報道的主要職責在于為社會群眾傳遞信息,保護群眾的知情權。在這一理念下,筆者的任何情感波動都會對未來的輿論傳播活動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基于此,媒體單位應建立全新的宣傳模式,圍繞客觀信息、現實活動發起新聞報道工作。一線采訪人員應客觀對待新聞現象,避免依靠個人情感評判相關事件。后期管理人員應對事件信息進行集中處理,剔除其中個人意識表現明顯的部分,保證信息的客觀真實。傳媒單位應積極發揮自身的傳播作用,呼吁有關單位針對相關事件制定對應的安全防范及管理制度。媒體可以代表大眾表達出對管理活動的要求,對社會問題的不滿,但絕對不能淪為輿論手中的“利劍”。媒體單位應根據相關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依靠自身的宣傳力量將有關方案提上議程。
四、結語
“媒介化風險”的出現嚴重影響著新聞傳播活動的未來發展,在嘗試消除“媒介化風險”的過程中,有關單位及新聞傳播媒體應針對風險的出現原因、規避方法制定對應的應對策略,以此來保障風險處理活動的高質量。
參考文獻
[1]庹繼光.擬態環境下的"媒介化風險"及其預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29(04):38-40.
[2]秦劍鋒.初中版畫創作教學的創新實踐[J].師道:教研,2011(07):27-28.
[3]劉建新.擬態環境中的媒介恐慌與責任[J].傳媒觀察,2012(04):7-9.
作者簡介
余瑤(1992.01—),女,漢族,安徽安慶人,碩士,黃山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