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朝柱
在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數學第十二冊第三章第二節“真分數和假分數”中,教材安排了“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這部分內容。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把整數化成假分數”和“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教學內容后,教材中又出現了這樣一道題:
例8.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我講完了題目,又復述了一遍解題過程,然后問了問學生:“明白了嗎”?
“有點”、“不會”、“難”,看到學生打出這樣的手語,還有他們一臉的迷茫,我也有些茫然了:沒錯啊,參考書上也是這么說的啊,可學生為什么不會呢?
于是,我重新調整了一下思路,便開始引導學生:能不能用我們前面學習的“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知識來解答這個題目呢?
同學們有的翻書,有的拿筆,有的開始和同桌討論。兩分鐘過去了,全班最高的那個女生吳**第一個舉手了。我趕忙示意同學們停止討論,看她發言。她站起來,一邊打著手語一邊用不太清楚的發音說:“老師,我和你的方法不一樣。”
“那請你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因為左邊4×7+1=29,
右邊4×6=24,
29-24=5,
“能說說你的理由嗎?”我追問了一句。
她嘗試了幾次都沒能說清楚。我示意她坐下,并向她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我想:多好的方法啊!這不正是利用了例7所學的知識,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然后再把假分數化成了帶分數嗎?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
“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這種方法對不對?左邊4×7+1=29,表示什么?右邊4×6=24,表示什么?29-24=5,又表示什么呢?”我把它寫在黑板上,引導同學們對照著進行討論。
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
生3:4×7+1=4×6+(),所以()=5。
生4:因為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分母不變,用分母和整數的乘積再加上原來的分子作分子。所以只要分子相等就可以了。
好家伙,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法則都搬出來了。看來這個方法學生們還是比較樂于接受的。畢竟這種方法緊緊承接例7,使知識的銜接緊湊了,學生理解起來容易了,問題也便迎刃而解了。
“非常好,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吳**的方法到底好不好用,我們做兩道題目來試一試。”我故意強調了“吳**的方法”。
果然,一試就靈,對于這類題目,學生都能輕松解決了。于是,我又找了一道課后練習題:
學生又犯難了。是啊,對于上面的題目類型不在話下,但這個該怎么辦呢?
有的同學參照例8得出結論:
當然,這是對的。
“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我環視了一下。
過了一會,有個男生站了起來:
“因為3×5+1= 3×X + 4
3X=16-4
3X=12
X=4
“很好,很聰明,把X都用上了,這也是‘吳**的方法”。我及時表揚了他。
“那現在你們感覺‘吳**的方法對不對呢”?
“對”!
“好不好用”?
“好用”!
“我們怎么感謝她”?
“啪啪啪啪啪……”教室里掌聲一片。
一節課很快結束了,而我卻依然沉浸在這片掌聲里。我想:分數的轉換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新的知識,而在這節課上學生打破了教材中設定的思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學習新的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印象應該是深刻的。雖然學生摸索出來的方法未必是最簡單、最快捷的,甚至可能還有些煩瑣,但這是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得出來的,是他們親身體驗數學、感受數學的實踐成果,這遠比直接從書本上學來的更實在,更牢固。因此,數學教學更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從學生的思維入手,用學生的方法教學,讓學生敢于嘗試,敢于創新,敢于從失敗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碰撞中閃現出絢麗的五彩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