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教師職稱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于2015年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革,改進了不少,包括創建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體系等,但是問題和缺點還是較多,需要持續摸索改革。
◆關鍵詞:職稱制度;改革
2015年8月,教育部和人社部共同頒發了《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對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進行了改革,成效顯著,但還是有不少缺點。社會對中小學教師職稱的關注度較高,輿論多,要求職稱改革的呼聲一直不斷。
一、2015年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2015年8月,教育部和人社部共同頒發了《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對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做了改革。
(一)創建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體系
把教師是職稱分成三個等級(初、中、高),并統一職稱的等級與名稱,把原有的原教職工、助理、中級、副高級、高級職稱改變成三級、二級、一級、高級以及正高級教師。從2017年開始,正高級職稱的職數逐年增加。在進行統一以后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能夠和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崗位的等級達到一致。這樣的最大特征是第一次設置正高級職稱,提高了職稱的等級,并且使得中小學職稱序列“二合一”能夠得到落實,改變了原有的職稱制度中“矮一截”的現象,給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發展創造了充足的空間。
(二)完善評價標準
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評價標準更加關注教師本身的道德素質、工作表現、教學方法和一線實踐經驗。我國建立了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科學評價標準,各個地區按照各類中小學的實際情況制定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價標準體系,對農村學校給予適當傾斜。新的評價標準更多的考慮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專業技術性、實踐性、長期性,注重師德和教育教學業績,論文科研的權重降低了。新的評價標準有利于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專注于教育,安心長期從教。
(三)創新評價機制
創建以行業內專家評價為基礎的評價制度。有的地方還設了專家庫,每年隨機抽取專家組成評審組或評審委員會。專家利用公開課、答辯等各種方式來評價教師,并且將評價的結果公開,以增強職稱評價工作的透明性。這種評價方式更科學合理,能夠提高評價制度的公信力。
(四)落實和事業單位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銜接
新的教師職稱制度規定,中小學教師競聘上一職稱等級的崗位,學校把具有相應等級職稱的教師聘用到相應教師崗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教育行政部門應及時兌現受聘教師的工資待遇,防止出現“有崗不聘”的現象。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和崗位聘用工作,要接受紀檢監察部門和廣大教師的監督,保證評聘程序公正規范,評聘過程公開透明。評聘工作按照個人申報、考核推薦、專家評審、學校聘用的基本程序進行。
(五)向貧困地區、農村教師傾斜
2015年的新職稱制度指出,在鄉村學校任教(含城鎮學校教師交流、支教)3年以上、經考核表現突出并符合具體評價標準條件的教師,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這為以后照顧農村學校教師、貧困地區教師開了政策口子。從2017開年始,陸續有地區在中小學教師中高級職稱職數的分配上,明顯向農村學校教師、貧困地區教師傾斜。目前,正高職稱職數非常少,不到0.5%,但農村學校教師中已經有人評上了正高職稱,而且比例逐年提高。
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中高級職稱的職數比例偏低
我國現行的教師職稱制度對各級職稱的職數比例都有限定,如山東省初級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的職數比例情況是:①省級、市級規范化學校教師高級職務控制在教師編制總數的15%—20%,中級職務控制在35%—45%。②縣級規范化學校、市屬一般學校教師高級職務控制在教師編制總數的10%—17%,中級職務控制在30%—40%。③一般學校教師高級職務控制在教師編制總數的5%—12%,中級控制在30%一40%。中高級職稱職數比例最高的是65%,
最低的是35%。像鄉鎮初級中學這一層級的學校中高級職稱職數比例一般都在35%左右,那么就有約65%的教師在相當長時間內不能評上中級職稱,比例確實太高。
由于受職數限制,一個地區或者學校的中高級職稱有空職數時才能讓教師申報,即等相關教師退休、調離或者晉升騰出職稱位置,其他教師才能申報該職稱。由此,有些教師雖然優秀,符合相應職稱評審條件,但因為沒有名額不能申報職稱。職稱職數比例的限制,導致一些教師長期評不上中高級職稱,即使優秀也不能評上,嚴重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筆者在某鄉村初級中學做過調查,該校教師43人,中級職稱14人,無高級職稱,有3個教齡20多年的教師還是初級職稱。
(二)評審條件的設置與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能不夠吻合
第一,教師職稱評定的條件與標準中,有一些條件跟教書育人關系不密切,甚至無關系。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的條件和標準包括論文、課題、職稱英語、各種榮譽、比賽獲獎、學歷、升學率、統考成績等。論文、課題、職稱英語跟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的關聯度不高,作為職稱評審依據不利于教育發展。中小學教師的基本職能是教書育人,應該把精力主要用在教育教學上,而不應該用在論文、科研上。英語在中小學非英語教學中基本上派不上用場,對教學沒多大意義。以升學率、學生統考成績作為評職稱評審條件,違背了素質教育原則。第二,跟教書育人關系很密切的一些因素沒有列入職稱評審的依據,如教學課時量、教齡、學生與家長的評價、對學生的關愛等。把跟教書育人關系很密切的因素列入職稱評審的依據,對教書育人起著正面的引導作用,提高專注于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有利于教育質量提升。
(三)單位推薦不合理
本單位同意推薦是職稱申報必經程序。本單位首先審查職稱申報人員是否符合職稱申報的基本條件,然后對符合職稱申報基本條件的人員打分篩選,把篩選出來的人員推薦到上級部門參評職稱。符合申報條件的人數超過當年規定的申報名額時,有一部分人就會落選,所以本單位推薦對職稱評審影響極大。本單位推薦存在這樣的問題:①有些單位沒有制定推薦方案,隨意性大,領導說了算。②推薦方案的內容不公平不科學,或制定缺乏民主程序,未經過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有些單位的推薦方案沒有嚴格按照上級部門的職稱評審文件制定,甚至明顯違背了上級人事教育部門的職稱評審的原則精神。
(四)存在主觀上的不公平因素
教師職稱對教師工資收入影響很大,于是職稱評定成了博弈,在職稱評審中產生了諸多不公平因素。第一,學校領導在職稱評定中占了明顯優勢。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中有許多評價具有明顯的主觀性,比如師德評價、工作能力評價、教學評價等,這些項目的評價大多是由領導執行,因此領導或跟領導利益相關的人在職稱評審方面可能具有明顯優勢。第二、領導享有資源分配權,給予某些人更多更好的資源。學生成績、升學率、學生比賽獲獎是職稱評審中的主要加分項,某些校領導“重感情”,把跟自己關系近的教師安排教重點班、實驗班,以致學生成績和升學率占優勢。此外,有些學校領導甚至擅自做主直接把晉升職稱的機會給予某些教師,把其他教師排除在外。
(五)職稱職數分配不公
中高級職稱名額在各學校的分配上有差距,這顯然不公平,要么按比例平均分配名額,要么不把名額分配到各校,每個教師公平競爭,按分數確定評審結果,這樣才公平合理。目前的情況是把名額分配到各校,在中高級職稱職數比例上城區學校的比鄉村學校高,示范性學校比非示范性學校高,城市的比縣城高。其實,鄉村學校在職稱名額的分配上還需要照顧,因為鄉村學校教師的待遇不如城區教師的待遇。
三、結語
我國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至今僅在2015年進行了一次較大改革,成效顯著,但是問題缺點還是較多,需要持續摸索,不斷改進。中小學教師群體大,職稱對教師的切身利益影響大,而且教育是百年大計之本,所以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受到國家與社會的密切關注,改革之路長且坎坷,永遠在路上。但是,經過不斷摸索與改革,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會越來越科學,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https://www.taodocs.com/p-19177012.html.
[2]鄭是勇.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改革的問題與出路.赤峰學院學報,2014(06).
作者簡介
張利春(1974.01—),男,湖南邵陽人,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單位: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學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中小學教師發展研究專項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名稱: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深化改革的構想,編號XJK17BJSF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