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要] 情境德法課,通過創設優化的情境,激活有生命的教材,組織有情意的活動,如情緒體驗活動、情感共鳴活動、自我反思活動等,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體驗,隨著情感體驗的加深和彌散,煥發有詩意的課堂,既滿足了學生的感性訴求,也實現了理性建構,促進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心靈的滋養、全面的成長。
[關鍵詞] 情境;德法;情感
學習科學的研究表明:“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結合是學習的核心。”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認為:兒童學習快樂、高效的核心秘密,就是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的結合。[1]情境德法課(即《道德與法治》課的簡稱,下同)通過創設優化的情境,讓學生“入境”,在情境中感受、體驗,隨著情感體驗的加深和彌散,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逐漸由被動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自我完善塑造者。
一、激活有生命的教材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新穎有趣味的活動創意,生動有情趣的兒童語言,都很注重積極情感的注入、滲透和負載。教材版式新穎、圖片豐富、主題明確、內容簡潔,選取的話題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兒童充滿興趣、有話可說、有話想說。這些話題,猶如一封封充滿趣味的邀請函,邀請兒童一起與教材互動對話,實現動態建構。教材不是一個與兒童對立的對象性的“它”,而是一個“我”,與學習者構成學習共同體——“我們”關系。兒童在學習過程之中,與教材中的“這一個”“那一個”相遇,熟悉而又親切,他們會主動敞開心扉、熱情對話、積極交流。
如一年級上冊第一課,“交流會”欄目以“做個自我介紹吧”為引語,引導學生開展自我介紹交流會,并輔以小朋友的話:“我叫盼盼,今年7歲……”“在幼兒園時,我……”“這是我的一家”指導學生自我介紹,交流的內容可以是自己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也可以是自己和家里人在一起的情景。整整一個版面,就只有四句簡潔的話語,其他是大量的圖畫。這樣的版式安排,符合初入小學兒童的年齡特點及思維特征,教師用親切的話語營造溫馨的氛圍:小朋友,我們四十個小朋友就是一個家,你們想互相認識嗎?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在小組內交流,他們急于補充教材中省略號里的內容,迫不及待地要介紹自己。此時,教材儼然是一位與學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陪伴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創設情境, 用教師溫柔可親的描述渲染情境,學生會意后,露出甜美的微笑。課堂因此變得詩意盎然。
激活教材,讓教材變得立體生動、親切可感,富有生命力。課堂變得活潑靈動,充滿人文關懷。兒童品讀教材,展開生命的對話,在潛移默化中錘煉品格,提高自身修養。
二、組織有情意的活動
圍繞教學目標,課堂中的每一個活動,不僅有學生情緒的感知、情感的驅動,更有師生情感的互動、共情的體驗,乃至道德意志的參與。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搬到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2]李吉林老師說:“優化的情境必然會激發兒童熱烈的情緒,能夠使其產生一種投入學習活動的主觀需求,感受學習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滿足,并在其間受到熏陶、感染。”[3]因為情感的參與,教師的真情期待、熱情激勵、激情喚醒,課堂煥發出爭先恐后、生機勃勃的良好生態,衍化出學生的自信自立的精神狀態和自悟自省的人格品質。
情緒體驗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有意識地觀察和了解學生的情緒反應,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各種情緒對自身的影響,有的放矢地尋找各種合適的調節方式。
在指導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方式時,我們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情緒調節方法。教師先呈現一封絕交信——寫給曾經的好友:周五早上,我心情依舊低沉,“好友”王某在背地里說我的“壞話”,還把我的秘密告訴別人,真的太讓我失望了。盡管老師鼓勵我,父母和朋友也都安慰我,但我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我伏在桌上嚶嚶地抽泣,我問自己:我到底怎么了?這還是那個陽光向上的自己嗎?我怎么會變成這樣?于是……
學生提起筆來,續寫故事:“我找到了過去的好友,我們開誠布公地交流,她告訴我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是我誤會她了。我的心情漸漸地平靜,懊惱和壓抑也煙消云散,我的心情豁然開朗……在續寫這封信的過程中,學生的情緒經歷痛苦、壓抑,最后學生欣喜地發現,在寫信的過程中,情緒漸漸趨于平和。其實,自我觀照和心靈對話,不僅是舒緩憤怒情緒的好方式,也適用于調節其他負面情緒。
教師立足教材,理解教材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創設一個個具體可感的情境,引導學生學會適當地自我調節,學生易于接受掌握和運用,在生活實際中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控制。
情感共鳴活動。羅杰斯認為: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4]這就意味著,只有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教育才有實效。
如在《小水滴》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中展開想象,輔之以教師極具感染力的語言,使學生入情入境,感受人與水相依相存的快樂,體會“水是生命之源”的真諦。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教師創設了一些微型情境,如地球上萬物挽留小水滴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你就是教室里窗臺上的小花,是甬道里的一棵樹……你會對小水滴說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小水滴都逃亡了,地球上會是什么情景?學生身臨其境,在情境中暢游,感同身受,既為小水滴感到難過,為他們吶喊,也為人類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難當,強烈的道德情感激蕩在他們的胸懷。情動而辭發。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憤怒,心中義憤填膺,充滿了愛憐與愧疚。現代生態理念已經悄然在學生的心中生根、萌芽……
課堂中,學生的情緒體驗逐漸豐盈,情感世界不斷豐富。如果能夠與對方共情,我能體會你的心情,你就會走進我的心里,道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自我反思活動。很多時候,課堂情境會引導我們由此及彼,由榜樣聯系到自己,學會自我反思。這樣的反思活動,其實也是學生與心靈對話、叩問靈魂、蕩濁揚清的過程。
再說《小水滴》一課的教學:目睹著小水滴越來越臟的樣子,想到了人類的所作所為,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從教材走向生活,再從生活回到課堂,在與小水滴的課堂對話中,學生獲得了興奮、快樂,也產生了難受、愧疚等心理體驗。在音樂聲中,他們閉上眼睛,靜靜地反思:我有沒有讓小水滴遭遇不幸?課堂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卻觸摸到現實翱翔的羽翼。從學生的表情里,從學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現代生態人格已然蓬勃生長。
情境活動,以其親近可感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精神的關懷,既滿足了學生的感性訴求,也實現了學生的理性建構,促進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心靈的滋養、全面的成長。
三、煥發有詩意的課堂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5]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合作、交往、交流、碰撞,汩汩流淌的愛意是營造詩意課堂的源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在課堂境域中只有愛、情感和信任交織在一起,才能有良心的萌芽,才能培養學生的美德追求。課堂教學中,營造互相信賴的心理空間,充盈自由平等的精神,和諧融洽的氛圍。教師與學生是攜手共進的學習伙伴,是學習共同體。
教師通過語言描述、現場連線、互動表演等創設的情境,彰顯生命的活力,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他們在課堂上陶醉其中,或喜悅、興奮,或扼腕、感傷……學生稚嫩的心靈就會被軟軟地觸動,真善美的種子就會悄然生根、萌芽……
課堂中一個個生活化、活動化的情境,充滿熱情的呼喚、激情的辯論、溫情的等待、真情的告白……這樣充滿人性的關愛的詩意化課堂,教師給予學生更多關愛、更多鼓勵,學生得到更多欣賞和期待。課堂中播撒陽光和溫暖,學生生命成長和德性養成就有了更多向上的力量。
[參考文獻]
[1][3]李吉林.情境教育摘要[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56,43.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106.
[4]卡爾·R·羅杰斯.個人形成論[M].楊廣學,尤娜,潘福勒,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7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