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平
在國際聯盟大會即將對李頓報告書進行正式表決之前,日本駐國聯代表團向國聯秘書長呈遞了一份信函。其主要的目的是轉達所謂“滿洲國”政府關于人口狀況的聲明,以證明居住在“滿洲”的居民已經形成一個特定的族群——“滿洲人”,并以此證明“滿洲國”建立是“滿洲人”自發的舉動,與日本無關。這份“偽滿洲國”的聲明,強詞奪理,罔顧事實,為保留歷史資料,供學界參考計,將全文翻譯如下,以饗讀者。(以下為譯文,因此帶有“滿洲”字樣的文字未加“”)
尊敬的埃里克·德魯蒙德爵士
國聯秘書長
日內瓦
1933年2月14日
尊敬的秘書長:
我很榮幸地向您提交我從滿洲國代表處獲得的“滿洲國人口狀況的聲明”。滿洲國方面也向您遞送了一份,并且向十九人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呈遞了一份。對于這份文件的重要性,我懇請您加以重視。我隨函附上這份聲明,希望您能夠將它發給國聯理事會的其他成員,特向您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如蒙您惠存此信,我將萬分榮幸!
您最忠實的仆人
日本駐國聯代表處辦公室主任澤田
附件:關于滿洲國人口狀況的聲明。
為了促使國聯作出事關滿洲國人民福祉的正確決定,使得滿洲國人民得以享受民族自決和獨立自主的權利;為了向世界公布滿洲國建國真相,使得世界各國能夠正確判斷滿洲國建國的價值和正義性,滿洲國政府特向國聯大會陳述以下事實。
1.滿洲國人口并不是97%都是漢族人,在滿洲國的人口中至少75%以上是滿族人。
2.中國政府從未對滿洲的人口進行過科學化的調查。它提供的所有數據都是純粹的估計,建立在東北三省納稅人口的基礎上,而中國政府的稅收統計是不完備的,部分成年人口及家庭人口被隱瞞。東三省最近的人口調查還是在1910年,當時的人口統計很粗放,粗略估計東北每戶的人數是5.5人到8.3人。
3.中國政府沒有精確的人口統計數據,相反,它從未嘗試精確統計國家的人口。
4.關于滿洲唯一切實可信的人口數據,來源于南滿鐵路的調查部。(這個數據已經提交給了國際聯盟)。在這個統計數據中,滿鐵調查部對于滿洲人口的復雜性進行了充分研究,并進行了分類,除了統計滿洲的人口外,還統計了日本僑民和其他外國人口。這樣的調查數據遠比中國政府提供的要精確得多。中國政府并沒有精確數據提供給國聯大會,卻很重視日本方面作出的“非官方數據”。他們在南滿鐵路調查部的數據基礎上進行了估算,并形成新的數據提交給國聯,以證明他們的觀點。
5.對于日本移民的統計數據,涵蓋1923年到1930年滿洲日本移民的數據。這個時期日本移民涌向滿洲。遠東經濟調查署出版的《滿洲年鑒》中的數據顯示,從1923年到1930年,涌向滿洲的日本移民多達568.7萬人,但是只有278.3萬人留在滿洲。滿鐵調查部也有同樣關于日本移民的統計數據,相同時期留在滿洲的日本移民數量是312.9萬人(在之前提交給國聯大會的材料中,已經包含了這個數據)。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從中國本土涌入滿洲的人口多達數百萬人,這一觀點在幾乎所有的報告中都得到了證實(還有一些統計數據的統計時間是過去的18年)。李頓調查團在報告書中說,在一次大戰之前至一次大戰結束之后的這一時期,中國本土居民向滿洲進行了“短暫”的移民——移民運動是短期的,并且流動性的——季節性勞工會到滿洲務工,而他們的妻子和家人都留在關內。這一現象直到1923年發生了改變。勞工們進入滿洲開始拖家帶口,不過拖家帶口的勞工占據勞工總數的比例也并不太大,只有總數的17%而已。李頓報告書力圖證明這種季節性的勞工遷徙現象并不是永久性的,并未對滿洲的常住人口產生太大的影響。可是它卻是自相矛盾的,在其附件第117頁中,有一個數據——在近五年內,95%的季節性勞工選擇拖家帶口地留在滿洲。
滿洲國政府更愿意相信日本方面提供的數據,從1923年到1924年,在中國關內人口向關外移民的高潮的頭兩年,每年有15萬人留在了滿洲,而從1907年到1922年,中國關內向關外移民的人口總數有225萬人。滿洲國政府可以接受中國政府方面從1887年到1900年從關內向關外移民人口的數據,這些年間,每年大約有10萬人進入東北。不過滿洲國政府方面認為,所有從關內到關外的勞工都留在了滿洲,并且數量持續增加,到1906年大約有190萬勞工留在了滿洲。最保守的估計,在過去的43年中,至少有727.9萬移民從關內進入滿洲。這個數字是最保守的,原因在于1905年的樸茨茅斯條約之后,關內移民可以在滿洲獲得土地,并且可以擁有土地的所有權。這一規定刺激了更多的關內人口移民到滿洲。現在滿洲國的總人口是2819.8萬,其中至少有超過700萬的人口是在近40年內移民到滿洲的。而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是成年男子。除去了這700多萬從關內移民到關外的人口,滿洲國剩余的人口只有2100萬。這些剩余人口中包含哪些人口,他們又來自哪里?
6.滿洲國政府聲稱,剩余的2100萬人口是滿洲的原住民,生于斯長于斯,一直耕耘著從他們祖輩那里流傳下來的土地。
7.為了保護他們的土地,保護從中國軍隊手中奪來的水庫和軍營等戰略要地,滿洲人建立了自己的軍隊。為了庇護滿洲民眾免于災難和顛沛流離,滿族的領袖創立了清朝,并希望將滿洲建成一個更加團結、更加繁榮的國家。清朝建立初期的權力核心是皇室,皇室中有10位世襲的親王,還有24位協理大臣,滿族、蒙古族、漢族各8位。為了將漢族人口驅逐出滿洲,清朝在滿洲實施嚴刑峻法,所以在三個世紀的時間里,只有少量移民從關內進入關外。東北一直只有清朝勛貴的佃戶,并無自由擁有土地的農戶。進入滿洲要履行復雜且嚴苛的程序,所以進入滿洲的移民只能是有著特定的目的、由官方安排進入的移民。漢族移民一旦進入關外,將喪失所有權利,并會很快被當地的滿族居民同化。所以,中國關內很少有居民愿意移民滿洲。如果沒有清朝政府及滿洲行政官員頒發的通行證,關內移民也很難越過重重阻礙,進入滿洲。清朝對于漢族人口移民關外的控制一直在加強,清朝也沒有組織任何由官方授意的向滿洲移民的運動。這種局面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后才得以改觀。從此以后,向滿洲移民的閘門被打開,滿洲再也不是滿族人的滿洲了。在清朝,為了防止滿族和漢族的血統產生混雜,清朝統治者執行嚴格的禁止滿漢通婚的政策。1902年,鑒于這一政策有所松動,清朝統治者又再度頒發上諭,重申了這一政策。
8.嚴格禁止向滿洲移民的政策,讓滿洲的滿族、蒙古族、漢族人口只能在相互之間通婚。滿洲的人口在三百年的漫長歷史中,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新的族群——他們既不是純粹的滿族人,也不是純粹的漢族人。這個新的族群基于他們的母親般的土地,被稱為滿洲人。
9.隨著清朝皇帝的遜位,中華民國與滿清統治者簽訂了遜位條約。中華民國向遜帝保證,保留他的尊位,并且給他外國國家元首的待遇。民國政府每年給他400萬元的經費,并允許他繼續居住在紫禁城里,允許他保留所有個人財產,允許他在帝陵中自由舉行祭祀儀式。民國政府還答應派部隊守衛清朝帝陵。此外,還有兩個協議。民國政府允許滿族和蒙古族的王爺和旗主們保留了他們的特權。除了這些特權之外,還有一些額外的優待政策。這些優待條款,民國政府都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確認。在確認了這些優惠政策后,清朝皇室和勛貴、旗主們并沒有返回他們的封地,相反他們選擇留在了北京。隨后他們被北京的平民們同化,而他們在封地的統治權紛紛被當地崛起的軍閥所攫取。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帝遜位條約的每一項條款都被取消了。
10.辛亥革命發生后,北京和南京政府隨后和各種外國勢力簽訂了形形色色的條約,以換取外國政府的承認,并且試圖使外國政府承認它是對于全國具有統治權力的政權。在這些外交的要求中,有一項是讓外國政府承認,滿洲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條約全都是無效的,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和滿洲人從未簽訂過任何條約。這些條約的法理基礎仍然是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之上的。
11.關于日本在九一八事變中的表現到底是自衛還是侵略的爭論,與滿洲國的獨立是毫無關系的。滿洲國人民坦率地承認,他們利用了這次天賜良機,因勢利導地獨立建國,把自己從專制、壓迫中解放出來,實現了幾個世紀以來謀求民族獨立的夙愿。他們并沒有躲在日本身后,他們篤定地認為,獨立建國完全出于自己的內心訴求,是自己全權負責的行動。
(作者系季我努學社社長,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