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平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 2018);指出高中英語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關注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突出英語學科的“人文性”。英語文學名著是特定時代的文化產物,具有解讀不盡的思想內涵,展現了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人文地理、風俗人情等,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理想材料(唐玉婷 2017)。但長期以來,高中生的英語學習局限于教材。除了學習教材內容之外,他們往往只能從練習中接觸一些英語語言知識。長期接觸不到豐富的課外學習資源,學生的語言能力難以提高,學習興趣也會逐漸喪失。一些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會在課后閱讀英語報刊或觀看英語電影,但所涉獵的內容往往比較零散,未經過系統梳理,未被理解和內化。久而久之,學生的文化視野狹小,自我提升的能動性缺失,英語學科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基于此,探討如何組織學生開展英語文學名著閱讀實踐,旨在擴大學生詞匯量,培養其文化意識,提升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文化意識是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它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意識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教育部 2018)。文化意識的培養涉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接觸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知識。學習中外優秀文化,有助于在不同文化的比較、鑒賞、批判和反思過程中,拓寬國際視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在高中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使其習得語言知識,獲得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文化意識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測評難度大。盡管如此,文化意識可以通過語言運用、人際交往等方面體現。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多渠道的,其中一種高效途徑就是閱讀。
鑒于實踐所在城市雖然是地級市,但地處山區,經濟欠發達,英語學習氣氛不濃厚,因此沒有選擇英語原著,而是選擇“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分級讀物)為主要閱讀材料。
“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系列叢書,其中收錄的都是世界名著,由英國權威語言工作者改編,語言生動地道。分級編排方式滿足了不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的閱讀需求。
編者用的是常見詞匯,而且關鍵詞匯復現率較高,即使詞匯量不大的學生,也可以讀懂。總之,“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選材經典,語言地道,篇幅不長,故事引人入勝,是一套很適合初、高中學生閱讀的好書,能讓學生徜徉于世界文化經典的長河中,在熏陶文學素養,感悟人生的同時,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實踐對象班級是高一年級的兩個普通班。學生主要閱讀“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第3級讀物。第3級讀物分上、下冊,上冊共10本,下冊共11本。具體書目見表1。

表1:“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第3級讀物目錄
“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第3級讀物的詞匯量要求較小,學生可以比較快速地讀完故事,生僻詞較少,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興趣就不會受到打擊。從表1可知,第3級讀物的話題廣泛,題材多樣,不僅包括故事性強的奇幻小說,如《愛麗絲鏡中世界奇遇記》《星際動物園》等,還包含一些紀實性的書目,如《勃朗特一家的故事》。這些讀物能讓學生開闊文化視野,感受異國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有些讀物還能夠激發學生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化學秘密》中提到犯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有意識的,另一種是無意識的。然而,什么是犯罪?是應該以法律規定為依據還是以我們的內心感覺來判斷?罪孽多種多樣——貪婪、施暴、兇狠、仇恨。但是也有不太明顯的罪惡——如我們破壞這個世界:破壞天空、海洋、陸地。人類在犯下這些罪孽后,閉著眼睛假裝看不到這一切。其中的故事引人發省,究竟我們今天的行為是否在破壞我們的世界。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調查和征詢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閱讀方案。閱讀任務分為兩部分:個人閱讀和小組共讀。
要求學生個人閱讀,1個月至少2本,每學期至少8本;閱讀時必須填寫個人閱讀筆記(見表2)。個人閱讀筆記內容包括班級、姓名、書名、作者、頁碼、印象深刻的詞匯及體現文化的表達(包括歷史、風俗、人情、生活習慣、禮儀、律法等)等,此外,還包括讀后感。

表2:個人閱讀筆記
填寫個人閱讀筆記一方面能督促學生進行持續性的閱讀,感受英語文化,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能督促他們從閱讀材料中發現、摘抄好詞好句,進行語言積累,從而提升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除了個人閱讀外,學生還要進行小組共讀。教師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個6人小組,讓各組推舉一位組長。首先,每個小組選擇所要閱讀的書目,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選書目的閱讀任務;其次,小組成員在完成階段性閱讀任務后到組長處填寫閱讀進度表(見表3),以供組長參考全組人員的閱讀進度;再次,在小組全體成員都完成閱讀任務后,進行組內閱讀分享;最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選擇性地在班內擴大分享活動,即開展“悅讀會”。“悅讀會”的活動包括以下三種形式:手抄報展示、情景表演、讀后演講,旨在促進學生在個人閱讀之后能與同學進行近距離的交流和分享。

表3:小組閱讀進度表
在“悅讀會”上,小組可以展示用于介紹讀物的手抄報,也可以作讀后分享報告,還可以對讀物中的部分情節進行表演。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做的摘抄筆記,也可以談論對讀物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看法等。教師對學生的分享進行鼓勵性評價,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自信心。
在閱讀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遵循教師的指示和教導,盡量抽時間完成課外閱讀,并認真填寫個人閱讀筆記和小組閱讀進度表。英語文學名著閱讀活動有序進行。作為指導者和監督者,教師定期檢查學生填寫的兩個表格,發現他們非常用心,能夠把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印象最深刻的詞匯和語言表達記錄下來,并在早讀課上進行朗讀或背誦。兩個班級均成功地開展了5次“悅讀會”,其中,3次手抄報展示活動、1次情景表演活動、1次讀后演講活動。
手抄報展示活動:每個小組設計一份用于介紹讀物的手抄報,內容包括所選擇的書目名稱、作者簡介、好詞好句、體現文化因素的片段、讀后感。由于小組成員閱讀同一本讀物,對內容都非常熟悉,所以,他們在制作手抄報時有條不紊。學生發揮奇思妙想,團結協作,成果喜人。手抄報展示活動的可操作性強,學生在準備過程中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所以該活動的開展次數較多,深受學生喜歡。
情景表演活動:活動宗旨是展現英語文化,要求小組全員參與,在表演中將書中人物的生活習慣、經典對話、矛盾沖突、習俗等展示出來。各小組成員在組長的組織下選擇故事情節、撰寫劇本、準備道具、排練等,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如表演必須忠實于原文,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細節,人物的刻畫盡可能通過語言、神態或動作體現。例如,一個小組選擇表演《勃朗特一家的故事》(The Bronte Story)中主人公夏洛特的書發表之后被父親知道的情節。他們除安排了主要人物角色之外,還在旁白中特意點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她們的寫作是不被大眾認可的,因此,夏洛特需要取一個男性化的筆名,出版社才會同意發表。這段旁白一經念出來,臺下觀看的學生立刻產生了共鳴,聯想到我們國家的歷史中,也有一段時期是男尊女卑的。在高中繁忙的學業中,有這種表演活動,學生躍躍欲試,積極參與。為了表示對情景表演活動的重視,以及對學生的努力進行肯定,邀請本年級全體英語教師觀看與點評,情景表演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讀后演講活動:各小組確定想要分享的故事,派代表進行限時演講。演講必須有思維導圖作輔助,思維導圖可圍繞故事脈絡、人物關系、事件進程等方面設計。演講必須全程用英語。這一活動的難度較大,需要學生課后用較多時間準備。演講不是復述故事,而是學生對故事人物關系的思考,或對故事中矛盾的理解,或對角色的解讀,或對某個文化因素的理解。例如,一名學生在分享《星際動物園》的閱讀感受時說道:“人類是地球這顆行星上最成功的動物。所謂成功,是指在與其他動物的斗爭中取得的成功。在爭奪食物或土地的問題上,我們人類戰無不勝。我們人類戰無不勝是因為我們智力發達。我們會思考,會說話,會使用工具,會制造精妙的機器。我們砍伐樹木,修建房屋或工廠,自己種植糧食。那么,其他動物呢?當環境被破壞,氣候變暖,戰爭、自然災害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的路在哪里?與其探測其他星球是否適合“移民”,還不如想辦法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演講從故事轉入對現實的思考,呼吁大家保護環境,承擔起作為地球人的責任。通過參與讀后演講活動,學生的文化意識得到顯著提升。
首先,這種有組織、有任務的閱讀計劃,從剛開始的半逼迫開展到后來的自動有序開展,學生從剛開始的不情愿到后來的自覺、主動參與,說明這個閱讀方案是成功的。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有力保障。
其次,所選擇的閱讀材料“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的編排具有科學性,詞匯難度是逐級遞增的,而且一些生僻詞匯已被替換,關鍵詞匯不斷重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記住了許多詞匯和表達,其詞匯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再次,慢慢增加的詞匯量使學生逐漸建立起閱讀英文書籍的信心。閱讀“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的整個過程不是無障礙閱讀,即使它是英漢雙語的,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可對照中文翻譯理解。但并不建議學生這樣做,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根據語境猜測詞義,如果猜不出來,再查詞典。“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是一套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興趣的好書,學生在讀完后,表示要繼續閱讀英文原版書籍。在已掌握一定的故事背景的前提下進行英文原版書籍的閱讀,閱讀過程會容易得多。最主要的是,通過閱讀,學生了解了大量的英語國家的文化,提升了文化意識。例如,在讀完《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之后,學生了解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環境,《簡·愛》和《呼嘯山莊》的作者是姐妹,他們想了解姐妹倆經歷了怎樣的磨難才寫出了這些著作,于是繼續相關作品的閱讀和對作者的了解。又如,在讀完《公正》(Justice)之后,學生了解到在英國歷史中,愛爾蘭和英格蘭有過嚴重的民族矛盾。
鑒于學生對這些故事背景非常感興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英國的歷史、地理、風俗、禮儀等知識,并引導他們進行中、英文化對比,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也是學生在實踐和感悟過程中融合學習知識、理解內涵、積累信息、內化觀念、提升品格的過程(劉義林 2019)。
英語文學名著閱讀不僅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使其形成全球化視野,而且能讓他們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文化,在豐富詞匯量的同時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書籍內容進行理解、反思和評價,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感,成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