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建 李 鵬
在不同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公開課中,教師往往更關注如何基于語篇梳理信息、提取信息、解決問題,關注對學生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忽略語言知識的講授,認為教授語言知識浪費時間。但在常規課中,教師更多基于語篇講授語言知識,然后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這種基于簡單記憶和重復訓練的淺層次、碎片式語言教學方式,對于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解決問題等有很大的局限(安富海 2014)。那么,語言知識到底該不該講、講多少、什么時候講是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王薔教授在其報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對教學設計的再思考》中提到,目前教師的教學理念已經從過去關注學科知識和技能轉向了關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也就是說,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更要關注語言能力之外學生跨文化交際、情感態度養成和價值觀塑造。如果知識講授單一,對活動設計不完善,情景創設不夠,也就不能引導學生將書本“死知識”轉化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活知識”。《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學習者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與表達意義,培養文化意識,發展多元思維,形成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教育部 2018)。《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中提出,語言能力是其他要素發展的基礎,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思維的工具(見下圖)。思維品質是其他要素發展的動力,因為語言、文化學習是社會認知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主要推動力就是思維(梅德明、王薔 2018a)。

綜上所述,將零散的知識通過整合處理,使其圍繞“主題意義”,形成結構化知識,進而內化知識,遷移運用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知識結構化是什么,為什么要將知識結構化才能實現課堂中的深度學習,才能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呢?
《課程標準》中提到,知識是以特定的符號存在的,是人的認識系統化、結構化的紐帶和橋梁。郭元祥(2016)認為“知識之后(beyond knowledge)”是指對符號知識的超越和追問,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對符號知識的占有并不是目的,促進知識向核心素養轉化才是宗旨。由此可知,知識不是信息的簡單羅列,而是相互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和邏輯關系的。
思維品質培養的二級要求中解釋了知識結構化,就是通過不同方法排列信息主次,分析內在關聯,推斷其邏輯關系。然后,再歸納、構建新知識,并能基于新知識,提出批判性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
知識結構化是學生通過積極學習,將新知識納入、完善并重組已有認知結構。所以,知識結構化強調知識都是聯系的、建構的、整合的。
余文森(2017)提出,一個人雖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只是死知識,甚至是機械記憶的知識,只注重了量的積累,而忽視了結構的改造,沒有完成對知識的濃縮和結晶等加工、制作的工作。同時,目前初、高中英語教學內容碎片化現象和為考試而教的現象依然非常嚴重。《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整合語言知識,設計語言活動,關注批判性思維,將課程內容結構化,整合性地運用已有語言知識培養學生語言技能,進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階認知。同時,知識結構化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要求,也符合布盧姆(Bloom)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新的認知維度要求。
如上所說,語言是一種符號,它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但知識只有通過學習者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自主參與、互動體驗、分析評價、內化遷移才能真正建構起來,才能真正在大腦中形成長時記憶,在學習活動中被學習者隨時“調用”,在深層次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知識結構化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基礎,任何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基礎語言知識的學習,而內化是過程,遷移則是希望學生可達到的目標。只有獲得結構化、體系化的知識,通過活動在情境中運用知識,才能內化和遷移知識,進而轉化為能力、智慧和創造力。可內化、可遷移的知識會伴隨人的一生,所以知識必須結構化、體系化、情景化(梅德明、王薔 2018b)。
概括來說,要想實現知識結構化、內化和遷移,就要開展《課程標準》中“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出的三個層級的學習活動。一是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學生梳理語篇基本信息,使知識結構化;二是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學生內化語言知識,形成語言能力,深入理解語篇內容;三是超越語篇的遷移創新類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在新創設的情境中,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解決問題,形成素養。
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以語言結構化為抓手,整合課程內容,讓碎片化的教學走向整合關聯的課程,實現課堂內容之間的關聯。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梳理信息的過程中找到認識偏差,形成結構化知識,通過不同活動內化語言,分析語言結構和形式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并創設新情境,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以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1Unit4Understanding ideas閱讀課文Click for a Friend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將英語課堂中的語言知識結構化、內化及遷移,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文本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語篇類型為論說文。
Click For A Friend是一篇討論人們交友方式變化及網絡交友利弊的文章,作者分析過去與現在結交朋友方式的差異,用信號詞組織文章結構,重點梳理了網絡交友有利的幾個方面,同時也討論了其弊端。文章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過去的交友方式;第二部分講網絡交友方式的好處;第三部分講網絡交友方式的弊端;第四部分表明觀點。作者認為雖然網絡交友有利有弊,但不能不分良莠,一概舍棄。因為人們對朋友的渴望及對友誼的意義追求一直不變。教師聚焦課文素材,引導學生復習關系代詞在限制性定語從句中的使用,并在真實、具體的語境中運用定語從句。設計了走近語法、分析語法、應用語法三個環節,幫助學生通過真實情境下的技能訓練,加深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并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文章的重點、難點詞匯有prefer,lose track of,maintain,update,criminal,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acquire 等,語法知識點為關系代詞在限制性定語從句中的用法。
1.Starting out環節——引入主題
以一個采訪視頻導入,內容是關于不同人對網上交友的看法。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會根據不同人的說法,以字幕的形式呈現與話題有關的熟詞及生詞。主要的熟詞有:wifi,active,open-minded,share interests;主要的生詞有:prefer,maintain friendship,acquire,這些關鍵詞可以激發學生對網絡交友這一話題的思考。通過新、舊詞匯的相互啟發,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形成圍繞主題意義的新的情景,實現詞匯知識的結構化,為之后的課堂教學活動作鋪墊。
2.Reading環節——梳理文本信息與深度閱讀
閱讀包括Reading for structure和Reading for information兩個部分。首先,讓學生關注語篇如何構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讓學生理清語篇結構。其次,讓學生完成課后活動4,目的是讓其關注語篇中的信息組織方式(新、舊信息布局和承接關系),將零散的詞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整合,實現知識的結構化。Reading for deep understanding環節更多關注詞塊的意義,目的是讓學生內化知識。
第一部分講過去交友方式的劣勢。例如,針對在第一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Find key words show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making friends in the old days。學生能很快找到關鍵詞lose track of,take ages to be delivered等。針對第二段,教師讓學生回答Which words orphrases show the advantages of making friends on line?學生找到的關鍵詞有stay in touch with,maintain friendship,hare interests。這些詞匯形成了與主題意義相關的聯系。語言是在用中學,在學中用的。在教學詞匯后,教師進一步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內化詞匯,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如針對losetrack of,教師提問學生: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lose track of your bestfriend?目的是學生能結合語境,聯系自身實際,使用語言正確表達,從而強化詞匯學習,鍛煉思維。
第二部分講網絡交友的優勢,關鍵詞有stay in touch with,maintain friendship,share interests。教師在講第一個關鍵詞stay in touch with時,有意識地問學生其反義詞,又間接強化了lose track of的學習。maintain friendship,share interests兩個詞在導入視頻中就已經有所呈現,學生學習到此處對文本能有更深的理解。第三部分講網絡交友的劣勢,關鍵詞有 not the whole truth,keep in mind,hide,criminals。教師在梳理過程中把這些詞當成詞塊,探究詞匯背后的作者意圖,其實是提醒讀者網絡交友存在一定風險,進而提問學生“在網上交友應如何保護自己”,使其在活動中學習、理解、內化知識。
此部分設計關注的是將詞匯的外在形式(form)通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形成意義上的聯系,引導學生內化知識,深入學習和理解語篇所表達的主題意義,建構結構化知識。
3.語法學習
教師圍繞課文,設計了Approaching Grammar,Analyzing Grammar和Understanding Grammar三個環節。通過文中的例子we can...stay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that we want to remain friends with,讓學生找出處,回答作者用定語從句想告訴人們什么,以及為何用定語從句來說明網絡交友的好處。從語用的角度,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作者使用定語從句和不使用的目的、功能和作用有何異同。同時,讓學生造句,引導其利用定語從句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達到基于主題意義理解的拓展。
4.思考分享——知識遷移
在教學最后設計了思考與分享活動。主題仍是關于對網絡交友的看法。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所學交友方式的利弊知識和語法知識主動應用到語言表達中,豐富了自我認知,能辯證地看待問題,訓練了思維與表達能力,實現了從知識內化到知識遷移,培養了思維品質。
同時,教師采用師生問答、小組討論、視頻聽說、看圖猜測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獨立而充分的思維活動獲得學科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想明白、想“活”書本知識,使其在表達思想、觀點的過程中調動新整合的知識,解決疑問和障礙。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用到了很多課堂上學到的詞匯和表達。學生在使用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自然地篩選、辨別、整合,有助于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歸根結底,教師要努力做到讓零散的詞匯知識、語法知識等,達到音、形、義的統一,實現知識的情景化、結構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是要確立從知識本位的教學轉向素養本位的大教學觀,在這個過程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施至關重要。教師不能只談素養,忽略知識,也不能只講知識,拋棄素養。教師從教學的幾個主要環節例析了如何幫助學生進一步整合舊知識,深入學習和理解語篇,建構結構化知識,進而實現知識內化并遷移,內化知識,實現深度學習,助推學科核心素養中高階思維品質的培養,這為英語教和學提供了實操性強的方法,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當然,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知識結構化、內化、遷移,任重而道遠,也會有更多問題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