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梨,李雪蔭,黃鳳萍,馬瑞卿
(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醫院,廣東 中山528463)
伴隨新生兒的出生,初產婦面對一系列育兒認知,可能出現角色適應不良,引起交流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1-2]。初產婦育兒行為存在母乳喂養時間較短及育兒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為初產婦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改善育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3]。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主要指針對產婦、新生兒及家庭成員,通過對其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的調節及提供優質的照顧,特別強調提供促進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及保障身體安全的母嬰照護[4],該護理模式可有效促進產婦掌握新生兒照護技能,有利于初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筆者分析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提高初產婦育兒能力中的作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市三鄉醫院收治的120例初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28.10±3.72)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及以上41例;家庭月收入:<5 000元23例,≥5 000元37例。觀察組年齡21~40歲,平均(28.15±3.74)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以上42例;家庭月收入:<5 000元25例,≥5 000元3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初產婦;單胎足月妊娠;生理指標無異常,身體狀況良好;年齡≥18周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依從性較差者;合并高危妊娠疾病者;交流溝通能力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
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給予產前、產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指導,以及產后乳房按摩、會陰護理、新生兒護理等干預措施。產褥期出汗較多,須告知產婦注意常換衣物。產婦分泌物較多,用溫開水適當清洗外陰,勤換護墊保持清潔干爽。指導產婦哺乳時盡量放松腰背,抱嬰兒時注意彎曲膝蓋,盡量給腰部找個支撐點,建議產婦穿棉質且寬松的內衣,防止皮損加劇。必要時可涂抹乳頭皸裂修復霜,促進乳房的恢復。以上在住院期間進行,以產婦知曉并熟練掌握為止。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干預。具體內容:①建立助產士門診。助產士為產婦及其家屬提供健康咨詢,鼓勵孕婦定期參加門診課程,初次課程全面評估產婦身體狀況,建立就診手冊,制訂護理方案。第2次課程全面解說分娩知識,帶領孕婦提前參觀病房環境,促進護患關系。第3次課程向產婦介紹住院相關事宜,同時完善臨產前的個性化指導,并為產婦答疑解惑。②家庭化待產。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向產婦家屬發放門禁卡,并陪伴產婦入住,并保證病房內的設備齊全,設置會客廳,便于家屬休息、會客,保護孕婦隱私,緩解產婦緊張情緒,提高住院舒適感。③產時干預。丈夫全程陪產,助產士對產婦及胎兒進行一對一全程監測。④產后干預。開展母嬰床旁護理,采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幫助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具體如下:幫助產婦掌握嬰兒睡眠姿勢,盡量采用仰臥睡眠,避免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較少,避免將嬰兒放在枕頭或棉被等柔軟多孔的東西表面,避免將表面壓成凹陷,以防發生氣管梗阻。熟悉母乳喂養,不規定哺乳次數、間隔和喂奶量。初產可采用側臥位喂奶,后不宜躺著給嬰兒喂奶,避免影響嬰兒下頜發育。⑤環境護理。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做好室內衛生清潔,定時開窗,確??諝饬魍?讓新生兒充分休息;保暖護理,為新生兒穿好舒適的貼身衣物,做好保暖措施,預防感冒;臍帶護理,應用聚維酮碘溶液每日消毒臍帶,以防感染;保持臍帶及鄰近皮膚的清潔、干燥,以促進臍帶脫落等[5],重視家庭的參與。⑥穴位按摩催乳。產婦體位為仰臥位,暴露乳房,由專職護士洗凈雙手,涂抹適量精油于產婦乳房,以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采取螺旋式按摩法對乳房根部、乳暈實施按壓,力度以產婦耐受為宜,可配合內關、外關、足三里等穴位按摩;從產后次日開始,每次10 min,每日2次,連續3 d,指導產婦或其家屬、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按摩手法,出院后在家中實施。⑦出院指導。通過電話隨訪及上門隨訪,掌握母嬰狀況,并對產婦疑惑予以詳細解答。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育兒能力掌握率。采用我院自擬的初產婦育兒能力評估表進行評估,比較兩組育兒能力掌握情況,包括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3個選項。育兒能力掌握率=(完全掌握例數+部分掌握例數)/總例數×100%。②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住院時間。③自我效能水平。通過分娩自我效能問卷對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水平進行評估。自我效能水平主要包含結果期望(OE-16)和自我效能期望(EE-16)2個量表,每個量表包含16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10分,得分越高表明產婦自我效能水平越高。④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滿意度評估量表評定護理服務滿意度,包括十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選項。護理服務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育兒能力掌握率比較 觀察組育兒能力掌握率為98.33%(59/60),高于對照組的81.67%(49/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初產婦育兒能力掌握率比較(例)
(2)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初產婦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初產婦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產后泌乳始動時間(h) 惡露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60 16.72±2.44▲ 2.55±0.53▲ 3.94±1.68▲對照組 60 23.09±3.58 3.28±0.57 6.79±3.10
(3)自我效能水平比較 干預前,初產婦兩組OE-16、EE-1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初產婦OE-16、EE-16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初產婦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水平比較(分,±s)

表3 兩組初產婦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水平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OE-16評分 EE-16評分觀察組 60 干預前 95.42±18.24 87.57±24.10干預后 126.02±20.38△▲ 127.13±20.41△▲對照組 60 干預前 94.79±18.19 88.02±24.07干預后 110.73±24.85△ 107.74±31.94△
(4)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初產婦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例)
重視母嬰生命健康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是我國醫學界的共識。建立科學化服務流程、內容豐富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是必然趨勢[6]。如何有效改變護理服務模式是目前產科護理工作面臨的新問題。通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將妊娠、分娩、產后及嬰幼兒護理融入家庭生活,使其成為一項常規的家庭活動,以此為產婦提供更完善、周到的服務[7]。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該護理模式具有創新性,能充分滿足初產婦的護理需求,繼而提高護理滿意度。家庭成員是新生兒照護的重要參與者,通過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產婦及其家屬的育兒能力,繼而為出院后獨立照護新生兒建立重要基礎。
初產婦是嬰兒的第一監護人,圍產期采取教和學相結合的方式,能顯著提高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同時,家屬的參與提高了初產婦建立育兒的信心與能力[8]。自我效能是初產婦有效緩解自身分娩壓力的重要途徑。部分初產婦因難以忍受分娩時引起的強烈疼痛與產道裂傷選擇剖宮產,但剖宮產會對母嬰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有效提高產婦的自我效能,保證分娩的順利進行顯得尤為重要。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初產婦的自我效能水平,幫助產婦掌握育兒技能相關知識,消除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育兒能力掌握率高于對照組(P<0.05),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初產婦OE-16、EE-16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產婦的育兒能力,縮短產婦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住院時間,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及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提高初產婦育兒能力,改善初產婦的自我效能水平,提高產婦及其家屬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實行人性化的護理服務,鼓勵圍產期產婦及其家屬積極參與母嬰照護,營造家庭化的溫馨環境,產時安排家屬陪伴并于產婦產后進行母嬰床旁護理,能促進家庭成員快速適應新角色,并掌握母嬰照護技能[10-11],對促進家庭的和諧、提高護理質量均有顯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