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和闡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通過考察這一動態過程可以發現,是自身實力的變化,國民黨、民主黨派力量和階級基礎變化共同起著作用,并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對政權形式的設想和探索,逐漸形成適合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概念。中國共產黨利用“人民民主專政”在歷史發展階段中政治概念上的彈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這一概念進行取舍、融合和強化,達到統一戰線的作用,并服務于歷史時期的政治目的。
[關鍵詞]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人民民主專政”
[作者簡介]石丹(1996-),女,苗族,重慶秀山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
[中圖分類號] D231,D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9-0008-03
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關于新中國的國家政權形式,毛澤東一直的說法是無產階級占領導地位,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從抗日戰爭后期到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不同的歷史階段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民主專政”做了不同的符合政治目的的解釋,本文試圖揭示這一過程背后的歷史動因,展現“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是如何演變成適合中國的、被廣大人民所接受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
一、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
(一)各民主階級聯盟的政府到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聯合專政”(1944—1947年)
1、抗日戰爭后期到解放戰爭前期的構想:各民主階級聯盟的政府。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了結束國民黨一黨統治、建立抗日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這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10月10日,中國民主同盟緊隨中共之后,發表《對抗戰最后階段的政治主張》,提出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建立各黨派聯合政權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大多數愛國、民主人士的支持,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各個階級民主政權的重要力量。此時,美國扶蔣反共政策逐漸公開化,國民黨在軍事力量上還占據著一定的優勢,蔣介石堅持一黨專政主張。1945年3月11日,蔣介石在憲政實施協進會的講話中,公開表示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拒絕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945年4月23日,中共召開七大,將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5月,國民黨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通過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拒絕并污蔑中共所提出的聯合政府主張。在各界愛好和平人士的推動下,1946年1月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國共兩黨通過了五項協議,表明了改組后的政府是實現國民黨由訓政向憲政過渡的政府,否定了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確定了建立民主制度、走和平建國的道路。此時中國共產黨主張產生幾個民主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形態和政權形態,但國民黨的階級屬性決定了其反對任何形式的民主制度,最終,國民黨破壞了政協協議,發動了內戰。
2、解放戰爭進入反攻階段: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聯合專政”。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更加深入地開展土地制度改革運動,獲得了更多的農民群眾的支持;在國統區也采取了更加積極的土地政策和城市政策,贏得了國統區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同情。此時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也開始變化,人民解放軍由防御轉入進攻階段。同年10月10日,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口號,但仍保留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聯合工農商學兵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族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①此處的聯合政府與1944年提出的聯合政府相比,顯然有著本質的區別。宣言中“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口號,表示此處的聯合政府排除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強調的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聯合專政”。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即將結束到解放戰爭中期,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和闡釋,是基于對未來政權形式的構想和國民黨實力變化而產生變化的。隨著中共實力的增長,由最初的建立以各民主階級聯盟的政府轉變為無產階級指導下的“聯合專政”。隨著實力的此消彼長和國內民眾的支持增多,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民主專政”的話語闡釋也相應做出調整。
(二)重提“工農民主專政”到“人民民主專政”(1947—1949年)
在國民黨試圖破壞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情況下,毛澤東曾嘗試采取“工農民主專政”的提法。1947年11月18日,他在給陳瑾昆、吳玉章的信中說到:“憲草尚未至發表時期,內容亦宜從長斟酌,以工農民主專政為基本原則(即拙著《新民主主義論》及《論聯合政府》中所指之基本原則)。”②但此時提出的“工農民主專政”是以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構想為原則的,故而政權不應當只局限于“工農”。1948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報告中,毛澤東又進一步解釋到,“我們政權的階級性是這樣: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③這證明中國共產黨在宣傳中逐漸開始重視提出與中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政權形式的提法,為更好動員民眾,并反映出新民主主義理論特點,最終中共將“人民民主”與“專政”組成一個完整的概念。同年11月,毛澤東在與薄一波的談話中說到:“現在是人民民主專政,不是搞無產階級專政。”④強調將“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區別開來,“人民民主專政”不同于俄國的單一階級專政,而是各個階級聯合參與的專政,中共以此來爭取民眾、中間人士和民主黨派的認同和支持,為新民主主義勝利構建合法話語。在反復思考和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的認識逐步清晰,此后,在中共中央的文件表述中,“人民民主專政”一詞被頻繁使用。
(三)“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1949—1956年)
1、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基礎、領導力量等重要內容,標志著“人民民主專政”概念最終形成。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臨時憲法的形式規定中國國體為“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與米高揚會談時,對“人民民主專政”做出了自己的理解:“新政權的性質簡括地講,就是在工農聯盟基礎上的人民民主專政,它的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對我們這個國家來說,稱人民民主專政更合適,更為合情合理。”⑤毛澤東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性質是無產階級專政,但是他認為由于中國有其特殊的社會性質和階級構成,將新政權稱為“人民民主專政”更為恰當。通過“人民”“民主”“專政”等詞語來闡釋,更能讓廣大人民群眾鮮明地感受到“人民”是“人民民主專政”的主體;相較于“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包含的階級成分更加廣泛,擴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圍,為新中國建立后,穩定政權、發展經濟提供保障。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地方各級人民政權逐漸建立,各地基層政權得到了徹底的改造,人民民主政權成為受到人民擁護且在全國范圍內行之有效的政權。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無產階級專政”。三大改造順利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制度時期,階級基礎和結構發生了變化,人民民主專政肩負的任務也改變了,由服務于新民主主義轉變為服務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基于此變化,中共在宣傳中開始出現“無產階級專政”與“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同時存在的現象。1956年6月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系》中開始出現“無產階級專政”,同年9月劉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報告時稱:“我國現階段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⑥1956年4月和12月,《人民日報》編輯部發表了《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兩篇文章,闡釋了列寧有關政黨、階級的學說,總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在中國共產黨的輿論宣傳下,“無產階級專政”的提法也逐漸多了起來。
建國以后,中共一直承認“人民民主專政”是屬于“無產階級專政”范疇的,但對于這兩種提法,在各個時期的表述不同側重也有所不同。在建國初期,需要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統一戰線發展經濟,提“人民民主專政”更能凝聚人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建成后,階級基礎發生了改變,中共開始公開地宣傳“無產階級專政”,但由于中國近現代特殊的國情,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除了以無產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外,還存在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之間的聯盟。相比于“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內涵更具有開放性和適應性的特點,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時期,“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相交替使用。
二、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影響結果
(一)“人民民主專政”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對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和闡釋,是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毛澤東多次指出中國不同于蘇聯,要根據中國社會性質和階級構成的特殊性,探索適合自身的政權模式。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分析處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階級,在不同時期,能夠對各個階級提出相應的政策,達到最大程度地團結一致,孤立敵人的目的。同時,除了分析階級關系、關注階級變化外,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將對“人民民主專政”的闡釋服務于各個階級的革命和建設任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泛宣傳“人民民主專政”以此為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完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到了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提法也逐漸變多,與“人民民主專政”相互交替使用。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基于“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民民主專政”。
(二)統一戰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民主專政”有不同的具體提法,利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彈性解釋最終是服務于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的。在解放戰爭結束后到新中國成立前,提出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⑦此時不提“工農民主專政”,而強調“人民民主專政”,是為了統一資產階級的力量,恢復經濟,為建立新中國做籌備;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權民主建設中,為了吸引廣大民眾參加和支持土地改革等民主改革的工作,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工作,爭取知識分子、工商界、宗教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支持,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確立了同黨外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和闡釋都是服務于統一戰線的目的。
(三)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離不開對階級狀況和自身實力的考慮
在1944年到1956年間,中共對“人民民主專政”的話語闡釋處在變化之中,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伴隨著現實階級狀況的變化和中共自身實力的變化。提出以各民主階級聯盟的政府是因為當時國共力量對比懸殊,再加上國際社會的敦促和國內愛好和平民眾的愿望,決定了不可能將國民黨這么大的政治勢力排除在外。在解放戰爭進入反攻階段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聯合政府的主張就是排除了國民黨勢力范圍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民主專政”。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資產階級有其妥協性和軟弱性,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資產階級劃入“人民”的范圍,給予其參與政治的權利,更加起到了穩定人心、發展經濟的作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民族資產階級被改造,工人成為領導階級,農民和個體勞動者逐步走向集體合作的道路,此時中國共產黨又才公開地宣傳“無產階級專政”。
(四)“人民民主專政”為中國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凝聚力量
“人民民主專政”是“無產階級專政”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指導下,推翻了國民政府的一黨專政的統治,為人民大眾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后,以臨時憲法的形式將“人民民主專政”規定為新中國的國體,保障了民眾的利益,使新生政權得以鞏固,并起到了凝聚力量的作用,使新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過三大改造,在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又進一步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使中國共產黨結合實際情況,對人民民主專政有了更好地理解。
三、結語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民主專政”話語的闡釋與理解的不斷變化,是基于中共早期對未來政權形式的設想下,隨著自身實力與國民黨、民主黨派等各方實力的此起彼伏,階級基礎的變化等共同影響下的結果。從各民主階級聯盟的政府到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聯合專政”、重提“工農民主專政”到“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同時出現,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并闡明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使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逐步實現中國化,形成了更適用于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同時,“人民民主專政”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服務于不同的歷史任務,對中國的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產生了重大的歷史影響。中國共產黨在解構和重構“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人民民主專政”在歷史發展階段中的政治彈性,為其政治目的構建了合法性。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7頁.
②毛澤東書信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頁.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一).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頁.
⑤金沖及.毛澤東傳(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910頁.
⑥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3頁.
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一).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3]榮夢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冊)[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五卷)[M].1993年版.
[6]虞崇勝.“人民民主專政”概念的歷史考察[M].黨的文獻,1999(5).
[7]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