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對一個社會而言,良性的社會流動是社會充滿活力的體現。社會轉型發展是社會流動演變的推動力。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轉型發展,使社會階級階層在重構中不斷流動發展。中國社會流動,經歷了由改革開放前政治因素為主推動,到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因素為主推動的兩個階段;中國社會流動的方式,經歷了運動式強制整合到契約式自發流動的過程。當前,中國社會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型過程中,階層固化的傾向,使社會底層向上的社會流動步履維艱。只有全面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才能實現良性社會流動,使社會充滿活力。
關鍵詞:新中國;社會變遷;社會流動;演變
中圖分類號:C912.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0-01
一、改革開放前的社會流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新民主主義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是存在的,社會階層可以自由流動。但經過沒收官僚資本、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以革命的政治手段消滅了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使新中國的社會階級階層在重構中流動,社會階層自由流動的大門被關閉。隨后,為了迅速實現工業化,趕超英美等發達國家,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服務于“一五”計劃的需要,國家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將資源配置控制在自己手中。這樣,社會主義改造使新中國的社會階級階層在重構中進一步流動。這一時期,不管是地主、富農轉化為一般農民和民族資產階級變為一般勞動者,還是工人階級由被壓迫階級成為領導階級。在轉化流動的過程中,政治因素是導致階級階層流動的主要推手,運動式強制流動是階級階層流動的方式。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隨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我國逐漸形成了身份社會,社會階層流動也逐步陷入停滯。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階層向其他階層的流動是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體現。但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農民階層向其他階層流動的渠道受到了極大限制。1956年8月,中共中央批發勞動部黨組《關于解決城市失業問題的報告》接著,1957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要求,今后各機關企業以及個人......對上述現象加以清除。①
中國政府憑借著強大政治力量,采取運動式強制整合的方法建立了身份社會,加強對人力資源的管控。身份社會的建立,初期階段實現了國家利用人力資源的優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衷,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種種身份,畫地為牢,束縛思想,抑制社會活力,阻斷了社會階層流動,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流動
改革開放前期,伴隨著中央政策的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社會由封閉的計劃時代轉為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社會流動的大門開啟,推動了社會階層流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工廠和城市;中央政策的調整,使大量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業;1978年,高考的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也使得一批農村學生進入城市。從那時起,一大批貧寒家庭的年輕人通過高考,真正實現了“鯉魚跳龍門”,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時改變了整個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階層流動的渠道不斷拓寬,規模不斷擴大。1992年以來,為了發展市場經濟,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充分調動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成分的人的作用,先賦性因素逐漸從阻礙社會流動的舞臺中退出來,社會階層流動越來越趨向自由。新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截至2007年底,我國新階層人數約有7500萬人。其中,個體工商戶為2741.5萬戶,從業人員5496萬人;執業律師有13萬多人,執業注冊會計師有7.7萬人,執業注冊資產評估師有3萬多人,執業注冊稅務師有5萬多人,自由職業人員有1000多萬人。②新的社會階層人員掌握著資本、技術、管理能力等生產要素,通過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不斷為社會創造財富。
30多年的改革開放,打破了種種身份藩籬,調動起了億萬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每年有上億的農民進城打工,有些人已融入城市,成為“城里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不斷深化,普通工人和農民也可報考公務員。各種所有制之間的鴻溝日益彌合,人員單位所有制已成為歷史,雙向選擇成為常態。③
三、當前社會流動困境的思考
當前,“窮二代”、“富二代”、“壟二代”、“官二代”現象的存在,折射出階層固化的傾向,使社會流動健康發展的路途中充滿陰霾,步履維艱。一個良性的社會,應該有良好的社會流動性。當社會階層形成固化,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社會資本、資源流動的僵固,從長遠來說,對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則是極為不利的。當家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這種狀況不僅影響就業公平,在當今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更加劇了由社會底層向中間階層以及更上階層流動的難度。
只有實現社會階層的良性流動,社會才能在飛速前進中保持穩定與平衡。實現社會階層的良性流動,首要的是保證社會階層流動渠道暢通。“暢通渠道是一項更為繁雜的系統工程......也使社會更有活力。”④當社會各個層面的流動渠道都放開,當更多的流動人口,“在路上”追尋自己的夢想,給每一個人以更多平等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社會階層流動才會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注釋:
①《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人民日報》,1957年12月19日。
②楊谷、殷泓:《新舞臺新責任——新社會階層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紀事》,《光明日報》,2008年3月16日。
③華山松:《身份決定命運,還是奮斗決定命運?》,《人民日報》,2010年11月11日。
④白天亮:《窮莫成窮的原因》,《人民日報》,2010年11月18日。
作者簡介:郭書林(1977-),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博士研究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中國當代史專業。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當代社會史”(10&ZD077)。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