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萍 王洪友
摘 要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民族教育事業,民族教育結合少數民族發展實際不斷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探索了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歷程,探析了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經驗,剖析我國民族教育發展應重視的主要問題,以期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新中國 民族教育 發展道路探索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02
我國的民族教育,就其范圍來說,是指對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成員所實施的教育。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民族教育事業,民族教育結合少數民族發展實際不斷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促進教育公平,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民族教育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前,清政府1905年下詔廢除科舉制,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但在廣大民族地區只是點綴性的建立了一些貴族式學堂,標志著近代民族教育的萌芽與產生。民國抗戰時期,民族地區成為抗戰的大后方,出于軍事和政治的目的,成立了專門的民族教育管理機構,將其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管理之中,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法規,興辦了一些新式學校。1941年9月創建了第一所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這一時期的民族教育實踐與探索,奠定了新中國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堅持以民族教育為人民服務,努力擴大各民族群眾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采取和實施多種政策和措施,加大對民族教育的傾斜力度,不斷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1951年9月,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會議上明確指出了新中國民族教育發展的方針和任務,并決定在教育部設立民族教育司,各省教育廳也設立相應的機構,主要負責民族教育的發展。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使新中國的民族教育事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我國在1956年、1981年、1992年、2002年又分別召開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不斷總結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經驗,探尋民族教育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快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明確任務。
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提出新時期民族教育發展的明確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及相關政策和措施。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將扶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對于實現各民族共同進步,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民族地區大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5年8月18日,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也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明確了我國民族教育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部署和安排,為我國民族教育事業實現新發展、新跨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2 民族教育發展取得的重要經驗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主義辦學方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決定了我國的民族教育事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這和可靠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指引著我國民族教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支持,維護國家的發展與穩定。
(2)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是我國發展民族教育的寶貴經驗。作為多民族的國家,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各民族具有其特殊性,在地域、文化、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我國在發展民族教育的過程中考慮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如招生考試中對少數民族考生給予照顧的政策,舉辦民族班、民族預科班和寄宿制學校就是結合不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制定的相關政策。
(3)堅持發展創新,順應時代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創新發展使我國的民族教育事業獲得蓬勃的生機。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創新的理念推動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堅持觀念創新、方式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積極探索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族教育事業發展道路,不斷推進民族教育領域的改革發展,增強民族教育的質量和內涵建設,既體現民族教育的特色,又體現鮮明的時代特點,是民族教育的發展更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4)堅持法治原則,積極做好立法工作。對民族教育的重視,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和扶植,以及財政、人才等的傾斜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從法律層面對其經行基本保障,只有建立一套與民族教育實際相適合的法律體系,才能保障族教育的健康發展。國家在發展民族教育過程中堅持法治原則,通過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民族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使我國的民族教育事業發展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保證各民族人民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為積極推進了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堅持幫扶與自強相結合的原則。在我國民族教育發展的歷程中始終堅持著國家幫扶發展與少數民族、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的原則,促進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國家通過財政上采取對民族教育傾斜政策,在經濟上扶持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在教育政策上出臺了對口支援計劃和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等措施,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國家支援和扶持的同時,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和地區內部優秀的文化和物質資源,積極發揮其內部驅動力,共同推動民族教育的發展。
3 民族教育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1)民族教育發展的定位。新的歷史時期,民族教育事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及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但由于社會階層的迅速分化和組合不和諧因素在增長。民族教育工作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從各民族共同繁榮昌盛、國家長治久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定位,不僅僅局限在解決教育機會均等、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具體性問題,必須立足于國家和民族地區社會的全面安全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全局意識,促進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2)民族教育發展的質量提升與特色打造。民族教育發展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因而在發展過程中要兼顧質量和特色。各級各類民族教育應更加注重增效提質,促進質量提升建設,凸顯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宗旨,結合民族地區發展實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辦出民族特色。例如在民族教育發展中注重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發揮和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做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合理傳承和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彰顯民族教育發展的特色。
(3)民族教育發展應更加注重強化民族團結教育。民族教育是教育事業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交融點。民族教育工作應注重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建設,這不僅關系到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國家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在憲法、教育法等法規中都有明確體現,但目前的教育效果與政策要求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不僅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學校開展,而應當進行深化,對全國各民族學生都要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特別是要對各民族成員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對各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強化“五觀”和“五個認同”教育,增強民族認同,增強各民族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穩定繁榮,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高芙蓉.論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教育自治權[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2(5):25-29.
[2]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xj.xinhuanet.com/ 2012-11/19/c_113722546.htm.
[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8/17/content_10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