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嫻

摘 要 為了解高職食品類專業學生就業情況,我們以“高職食品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探究——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為調研課題展開調查。調查顯示:就業存在地區與領域集中、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等問題,但目前工作滿意度較高。筆者提出了調整就業期望值,理性定位自身;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提高專業對口就業;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加強綜合素質培養等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高職 食品類 就業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90
1 調研情況概述
為了解我院農產品質量檢測、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加工技術三個食品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2015年7月6日—10月18日,我們對這三個專業共140名畢業生進行問卷、走訪調查,調研共發出188份調查問卷,回收14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4%;面對面訪談畢業生校友共41人,地區分布廣州、深圳、中山、肇慶、陽江、河源、潮汕地區。
2 結果及原因分析
2.1 就業地區、領域集中
調查對象中,生源地來自珠三角64人,來自省內其他地區76人,各占調查人數的46%、54%,比例相差不大。但工作所在地的結果統計則出現了反差明顯的現象:工作所在地在珠三角的共113人,占調查人數的81%。這表明畢業生更傾向于在珠三角就業。
出現就業集中珠三角的現象,原因是畢業生“就業首要考慮因素”是 “發展平臺”,其次是“地域”,如圖1所示。
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交通發達,職業發展平臺較好,有地域優勢,所以更多的畢業生選擇駐守在珠三角。這也體現了畢業生有較強的進取精神與事業心。
此外,調查顯示畢業生的就業區域較為集中在民營企業。55%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在民營企業,20%在外資企業,25%在國有企業或其他。民營企業成為吸收接納畢業生的主力,體現了民營企業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活力有所提高,增強了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圖1
2.2 專業對口就業率低
調查顯示,僅有21%的畢業生從事著專業對口的工作,有25%的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有一定的聯系”,有54%的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關系甚微”、“毫無關系”, 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從事著專業不對口的職業。
除了受職業集中單一行業現象淡化的影響外,食品類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的原因,可從以下四方面分析。一是畢業生對崗位、薪資的就業期望過高,不愿從基層做起。食品公司多處于郊區、待遇不高,且前幾年都要從基層開始做起,這讓不少畢業生打了退堂鼓。有項面對食品類專業的學生調查表明,47%的畢業生希望從事行政崗位的工作,42%的畢業生希望從事技術管理崗位的工作,真正愿意從基層崗位做起的畢業生僅占7%。①此外,崗位薪資待遇偏低也是一個現實因素。部分學生最終選擇銷售等專業不對口的崗位,就是看中銷售人員的工資與業績直接掛鉤,能較快地得到相應的努力回報。二是現代大學生就業觀念與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他們不再固守一定要做與專業對口工作的觀念。如圖1所示,僅有9%的畢業生把“與專業相關”作為就業首要考慮因素。此外,不少畢業生抱著“先就業,后擇業”的心理。他們在專業對口崗位工作一段時間后,各方面有所充實提高時,會尋求機會跳槽。三是一些食品企業用人策略不當,管理與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導致畢業生對自身發展不看好而離職。四是就業市場提供的食品類對應專業崗位的數目相對有限,選擇空間較小,客觀就業環境不佳。例如不時被曝光的蔬菜農藥殘留問題,暴露了不少地區的安全檢測機構形同虛設,也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員設置需求。所以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的學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難度也較大。
2.3 目前工作滿意度較高
此次的調查對象,絕大部分都是畢業四年內的,其中有56%是工作1-2年的,42%是工作3-4年的,2%是工作5年以上的。在問及工作變動次數時,有37%畢業生表示“無變動”,63%超過六成變動過,這其中有15% “變動1次”,有48% 近一半 “變動2次或以上”,工作穩定性不高。
盡管工作穩定性不高,但經過調整適應,絕大部分的畢業生對于目前的工作滿意度較高。“您對目前的工作滿意度”統計結果顯示,76%接近八成的畢業生對目前的工作是“比較滿意”,6%表示“非常滿意”,18%表示“不滿意”。這表明絕大部分畢業生經過調整,能較好地適應社會,平和心態,靜心工作。對目前工作滿意度較高的原因,可從兩方面分析:一是工作一段時間后,尋求的新崗位各方面更符合自身愿景;二是薪資水平尚可,這是現實的客觀原因。受訪者的薪資調查顯示,33%的薪資水平在2000~3000元之間,39%的薪資水平在3000~4000之間,28%在4000元以上,也就是說67%接近七成的畢業生薪資水平在3000元以上。參照2015廣東省執行的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新標準,一類地區為1895元/月,二類地區為1510元/月,三類地區為1350元/月。可以說,大部分畢業生目前都能獲取較合理的薪資待遇,基本符合社會期望度。
3 對策與建議
3.1 調整就業期望值,理性定位自身
在“您認為食品類學生在擇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這道題的回答統計中,選項“畢業生期望過高,擇業過于挑剔”成為最多人次選的選項。這說明,已工作的畢業生親身體會到,剛踏出校門找工作時,不免會心高氣傲。集中區域就業,這無疑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也不利于欠發達地區的食品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擇業區域的局限性,也使得畢業生就業范圍的選擇相對較小。
作為高職食品類畢業生,要清楚自身就業優劣勢,發揚吃苦耐勞精神,開拓自己的事業,是否具有吃苦耐勞精神也是不少企業最看重的品質。要意識到,想要在專業領域有所發展,缺乏經驗的應屆畢業生,要敢于到企業生產第一線進行鍛煉,在實踐中提高和發展自己;要明白即使要轉崗到行政崗位或技術管理崗位,也要有基層工作的積淀。
畢業生要正確認識就業形勢,理性定位自身,調整就業期望值,尋找一份人職匹配的工作。不宜把工作地點局限于發達地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生源地在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可多關注家鄉食品企業的發展狀況與工作崗位的需求,如:潮安縣果脯類加工、生鮮魚蝦的保鮮等都是當地的特色產業,當地生源的畢業生如能在家鄉尋找到一份施展才華的專業技術類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
3.2 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專業對口就業
在當前對食品安全高度重視的社會形勢下,食品類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率低是一種資源浪費。有調查顯示,食品安全檢測、生產及運行管理、機械維護與運行管理,食品配料、烘焙食品研發工程師、食品調味師、食品采購與營銷經理等專業人才是不少食品類企業重點招聘的類別,而高職食品類人才更適合在這些崗位就業。②因為高職食品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本身就是面向各類食品企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
為提高專業對口就業率,可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嘗試開辦訂單式培養班等。可根據食品企業的實際所需,結合學校的專業培養方案,雙方共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一起制訂教學計劃,共同完成學生培養,實現學生培養與企業用人無縫對接。這樣既解決了企業用人難的問題,又促進了畢業生的專業對口就業,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例如我院的畜牧獸醫專業,根據廣東各墾區實際的生產需要,成立了“畜牧獸醫學徒班”,有針對性地培養專門技術人才輸往墾區,得到各方好評。
3.3 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加強綜合素質培養
學校除了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培訓考取行業專業資格證書,如內審員證、營養師等;專業培養方案還需結合食品行業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使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盡可能地滿足社會需求。教師可通過企業掛職、外出學習等方式提高專業水平,以向學生傳授最新專業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學生在校期間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活動平臺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強社會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您認為在校時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重點培養”這道題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最多畢業生選擇的是 “團隊意識、與他人的溝通能力”、“社會實踐”這兩項。高職食品類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實訓占用了大部分時間,他們面對的更多是各種實驗器材。而在與人溝通表達、團體合作能力相對較弱。在校時應注意鍛煉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多了解接觸社會、增加實踐。
注釋
① 黃澤.高職食品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思想狀況調查分析[J].法制與經濟,2011(7):113.
② 張廣芝.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職食品類學生就業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