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梅
摘 要 本文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存在的問題,分別從志愿服務內容設計、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專業化、志愿者考評體系、志愿服務工作資金保障四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以促進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高職教育中的實踐育人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 志愿服務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88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要求高等院校要始終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綜合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占據全國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高等職業院校校內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是高職教育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重要內容,事關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應該受到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
1 建設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現實意義
(1)志愿服務是培養青年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有效途徑。無論是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都有賴于一代代有著堅定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人的不懈努力。90后新一代青年大學生更加關注自我意識、更加強調對自我個性的追求,傳統的“灌輸”式德育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青年學生的德育需求。高職院校通過建立校外志愿服務基地,為每一位大學生提供志愿服務平臺,在實踐中青年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對于社會合格公民的標準更加清晰,對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要求更加強烈。高職院校通過引導大學生主動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塑造青年學生良好的社會公民意識有著重要意義。
(2)大學生志愿服務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知行合一”。思想政治課本教學側重于“知”的培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行”,要將“知”與“行”相統一,通過志愿者工作常態化建設,不斷強化知與行的聯系,形成“常行”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職院校通過志愿服務基地建設、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的構建,能夠在志愿服務實踐過程中引導大學生把服務、助人與個人價值相結合,從而充分激發大學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內在積極性,更好地將課堂中的思想認知付諸實踐,激勵大學生自覺成為優良社會風尚的示范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3)大學生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后,大學生畢業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承受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和挑戰。高職院校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大學生潛能的激發,更加重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素養的提升,為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志愿服務包括扶貧助殘、科學普及、文藝演出、大型賽事、公益援助等,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基層生產生活直接面對的問題,同時又可促使學生發揮技能優勢、展現學習成果、實現自我價值。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是一項專業化、團隊化、項目化較高的社會實踐活動,每一位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實踐中對于服務項目的策劃、志愿隊伍的組織管理、服務對象的幫助、服務過程的總結、服務體會的報告等,使得志愿者的組織能力、策劃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有著顯著提升。同時,通過志愿服務實踐,能夠幫助大學生較早地接觸社會,在充分把握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在實踐中反省和改造自己,切實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素養。
2 當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志愿服務內容與專業技能的結合程度不高。志愿服務活動內容與高職大學生專業技能相結合,有利于發揮“工作本身”對大學生的吸引功能。而當前高職院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更多只能偏向于“保姆型”、“家政型”的衛生保潔、社會引導、愛老敬老等內容,在這種“簡易化”志愿服務經歷后,大學生很難從中獲得歸屬感、成就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熱情也隨之減退。
(2)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專業化水平不高。高職院校在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方面,主要依靠各級團組織,團干部將大量的精力傾注于組織各類團學活動之余,很難擠出時間在志愿服務工作專業化方面進行學習,加之平時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培訓的機會不多,導致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專業化水平不高,體現志愿精神的宣傳效果不明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志愿者綜合服務技能不高、志愿服務項目難以突出特色、志愿服務精神文化缺失等。
(3)志愿者激勵制度不完善。在志愿者的激勵制度設計方面,缺乏對大學生志愿者內在需求的系統考察。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往往缺乏經驗、情感的分享,志愿服務實踐對大學生內在靈魂升華的作用被抑制。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評價考核工作處于被忽視狀態,先進、典型的表彰宣傳工作或簡化或缺失或者考評程序不透明、結果不公開等等,導致表現優秀的志愿者熱情被挫傷、普通志愿者的積極性難以調動。另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際績效沒有與評獎、評優、升學等內容直接掛鉤,或者激勵制度中有明確規定,但在執行過程中被人為忽視,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高職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熱情。
(4)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資金保障。由于對志愿服務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認識的缺失,導致志愿服務工作長期被處于弱勢地位,難以進入學校的重點工作。逐漸邊緣化的志愿服務工作,很難獲得來自學校內外的資源支持。大學生志愿者無法獲得基本的權益保障,如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險、交通食宿費用、開展志愿服務的必要費用、志愿服務培訓、志愿服務經驗交流等,嚴重影響了志愿服務工作的效果和可持續性。
3 構建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途徑
(1)凝聚志愿服務特色,服務內容與專業技能相結合。志愿服務內容與志愿者專業特長相結合,凝聚鮮明的志愿服務特色,能夠給大學生志愿者帶來良好的自我成就感、自我價值實現感。高職院校在實現志愿服務內容與大學生專業技能相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學校的“校企合作”資源,發揮企業在社會服務中的信息、資源優勢。在志愿服務的特色凝煉過程中,負責部門要從整體出發,做好志愿服務項目的頂層設計,從社會、學校、學生三者的發展需求出發,做好志愿服務項目的設計、組織、評價、總結、分享工作。
(2)豐富學習形式,加強志愿服務工作培訓。加強對志愿服務指導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工作,是學校志愿服務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在團干部的培訓方面,學校組織管理部門一方面應該為團干部加強志愿服務工作專業學習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應該積極為團干創造外出培訓、交流的機會,從根本上提升團干部的志愿服務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在志愿者的培訓方面,不應局限于“講座式”的大眾課堂,應該結合志愿服務基地的實地觀摩、優秀志愿者經驗分享會、志愿典型事跡報告、杰出志愿者評選等形式,加強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精神、志愿服務內容、志愿服務標準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大學生的對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3)重視志愿者績效考評,構建科學的激勵體系。客觀、公正、科學的志愿服務績效考評過程,有利于樹立志愿者先進典型,在表彰先進的同時能夠較好地激發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熱情。科學的激勵體系設計是志愿服務工作科學考評的基礎,在激勵體系設計中,要體現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表彰典型與激勵大眾相結合、考核評價與促進發展相結合。考評過程要公正透明、考評結果要及時公開,表彰過程要營造追求“先進”的文化氛圍,獎勵內容上要充分考慮大學生志愿者的現實需求,充分體現在評獎、評優、就業、升學等大學生普遍關注的方面。
(4)加強組織領導,保障志愿服務資金資源供給。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得到學校黨政部門的重視和統一領導。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發揮著學校教育過程中“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它應該成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只有在資源上給予保障,志愿服務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學校黨政部門需要將志愿服務工作經費納入學校財務預算,同時積極引入校外資源,保障學校志愿服務工作的資金供給。
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有規范、穩定、配套的制度體系,更需要積極推動和監督志愿服務運行的組織和個人。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的認識到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不是一勞永逸、恒久不變的,志愿服務必須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以發展的眼光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才能持久地發揮它在服務社會、立德樹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明智.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常態化機制的初步探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5(3):44.
[2] 江浩.高職青年志愿服務特色及長效機制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3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