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山
[摘 要]我國從1983年開始授予了第一批博士學位人員,這些博士絕大多數是男性,但也有部分女姓,她們之中有許多是某某學科的“第一女博士”,考察這一歷史事實,將有利于深入理解我國博士學位授予的歷史。
[關鍵詞]新中國;第一女博士;博士學位授予;學位制度
1983年5月27日,中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新中國第一批博、碩學位授予大會,有18位來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獲得了博士學位。在這新中國首批18位博士中,就有新中國第一女博士學位獲得者徐功巧,她同時也是新中國第一位生物學博士學位獲得者和理學女博士學位獲得者。徐功巧成為我國自行培養并授予的第一個女博士,從此開始,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漸漸增多。她們之中,有的成為我國實施學位制度后各個學科的“第一女博士”。
由于資料分散的緣故,加上不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領域,長期來一直沒有得到詳細的研究和考證,存在很多疏漏和錯誤的說法。筆者依據我國實施博士學位授予制度的學科分類來梳理和考證,查缺補漏,修正誤傳。
一、新中國的“第一女博士”
繼徐功巧獲得中國第一位理學博士學位之后,1983年12月27日,倪以信在清華獲得博士學位。當時清華大學參加答辯的只有兩個,而倪以信又是第一位答辯,所以她是清華大學培養出來的第一位博士,同時也是中國第一位工學女博士。
第一批醫學女博士是由北京醫學院1984年12月授予的,她們是第一位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女博士曹承敬,首批生理學女博士謝翠微、李思嘉(1)。
第一位經濟學女博士劉桂蘇(2)的專業是財政學,依學科分類,她也是經濟學科門類第一位女博士,獲得學位時間比世界經濟專業第一位女博士趙濤要早半年。
第一位法學女博士梅小侃(3)的專業為國際法,她于1986年7月7日獲得學位。她是北京大學著名法學家王鐵崖的第一位博士生,同時也是北京大學第一位法學博士。
第一位歷史學女博士學位獲得者是來自北京大學的楊若薇,她于1986年7月7日獲得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學科專業為中國古代史,導師是鄧廣銘教授,博士論文是《遼朝軍政制度考察》。(4)由于楊若薇為人低調,加上對她關注不夠多,所以多年來人們一直把歷史學的第一位女博士的頭銜戴在了中國人民大學的黃愛平頭上。黃愛平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科的第一位女博士,她于“1988年5月獲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學科專業為中國古代史”。她于1985年7月獲得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碩士學位之后又繼續攻讀博士,成為人大錄取的第二位女博士。關于“第一名”的頭銜,她并不在意:“不少人,包括我導師,都說我是我國第一個歷史學女博士,這是一頭撞上的,純屬偶然”,“不止一家媒體提過,甚至一些學生報考我的博士生,也是專門奔此而來的,特別是女生。但我對過程中的排名并不在意,對巧遇到的‘第一、‘首位也不看重。回想起來,我是我國恢復學位制度后的第二批博士。當時第一批博士人數很少,其中的歷史學博士,好象沒有女性。在第二批博士中,女姓也寥寥無幾。”(5)可見她自己和導師也沒弄清楚,殊不知這第一位其實并不是她,可謂當局者迷。其實若除去楊若薇,這第二位也不是她,而是于1987年9月獲云南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的方慧(6)。
第一位語言文字學女博士是1987年7月7日在北京師范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的石定果(7),依學科分類,她同時也是文學類第一個女博士。
第一位農學女博士是李曉方,她于1987年12月在華中農業大學獲得農學博士學位,專業為作物遺傳育種(8)。
第一位哲學女博士是1988年5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周穗明(9),她所學專業為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位教育學女博士由史靜寰于1990年1月在北京師范大學獲得,她所學專業為中國近代教育史(10)。與史靜寰同時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的還有年僅25歲,于1990年初獲得華東師范大學普通心理學專業博士學位的宋美娥,她是我國心理學第一位女博士同時也是最年輕的一位博士(11)。因心理學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故筆者以目前執有的資料很難判斷史靜寰與宋美娥誰是“第一位教育學博士”。
第一位軍事學女博士姚云竹(12),她于1998年畢業于軍事科學院戰略學專業,獲得軍事學博士學位。曾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三八工紅旗手”、“中國十大女杰”等榮譽稱號。
管理學博士學位是1997年新的學位授予學科目錄中從經濟學分離出來的,1999年共授予331人管理學博士學位,因此,誰是第一位管理學女博士很難考證。
藝術學是2012年新學位授予學科目錄中從文學獨立出來的,因此目前還沒有授予藝術學博士學位的歷史。
以上是按大學科目錄分類區分的,如果以學科細化來分,有中國“第一女博士”頭銜的人更多,如:第一位經濟學女博士趙濤13;第一位書法女博士解小青;第一位輪椅女博士侯晶晶;第一位聾人女博士鄭璇;第一位舞蹈學女博士袁禾;第一位體育學女博士陳小蓉;(14)第一位美術學女博士王可平(15);第一位統計學女博士蔣萍;第一位會計學女博士曲曉輝;第一位詞學女博士王筱蕓;第一位外科女博士周曉霞;第一位生殖醫學女博士司遠征;第一位農業動物工程學女博士夏平(16);第一位女中醫博士陳光新(17);第一位詞學女博士王筱云;第一位整形外科女博士喬群等等。
二、新中國女博士授予情況分析
隨著20世紀20年代開始提倡在教育上的男女平等,便開始有女性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有的甚至出國留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但囿于當時的條件,很難實現男女在教育上的平等。在那年代,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寥寥無幾,而且都是在中國的教會大學或者外國大學獲得的。
新中國成立后,在教育上實現真正上的男女平等原則。在研究生教育中,女性也占到一定的比例,但人數極少,獲得突破是在改革開放之后。1981年授予的首批碩士中,就有近一成的女性:“首批授予的8665名碩士中,男7835人,占90.4%;女830人,占9.6%。”(18)從1981~1993年,我國共授予了女博士學位1149人,而同期共授予12095名博士,女性博士只占其中的9.5%。(19)與男博士相比,1994年以前我國的女博士人數不多。但從當時我國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女性受教育權利的傳統來看,取得這些成績還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關于博士學位授予的男女性別分析資料甚缺,本文試以《中國博士發展報告》給出的1995~2008年的畢業生性別比例來分析中國女博士學位的授予情況。雖然本書中的許多數據的可靠性還有待詳核,而且畢業生人數與學位授予人數有一定差別,但以畢業生的性別比例來分析學位授予的性別比例,基本上還是可行的。通過分析,中國的女博士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從1995年的約12%增長到2008年的35%,男女博士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85:120。
2009年、2010年中國博士學位授予的性別比例基本維持在1.85:1的水平上。2009年授予男博士占64.31%,女博士占35.69%21;2010年授予男博士占64.6%,女博士35.4%,其中各個學科的授予男女比例分別是哲學61.3:38.7,經濟學66.3:33.7,教育學53.9:46.1,文學46.0:54.0,歷史學61.3:38.7,理學63.3:36.7,工學74.1:25.9,農學59.2:40.8,醫學52.5:47.5,管理學62.9:37.1,專業學位56.1:43.922,在文學上出現了女博士比例高于男博士的狀況,表現出非常積極的信號,男女博士比例趨于平衡的方向有望。
女博士學位授予成就有三點:一是授予學科覆蓋范圍廣,從1983年開始授予工學學位,到1997年12月授予軍事學學位,再到1999年授予新劃分出來的管理學學位,12個學科門類全部有女博士獲得學位的授予;二是獲得博士學位者日趨年輕化,從近年授予的女博士的年齡上看,比以前更加年輕,平均年齡普遍降低,這給她們在工作、生活上帶來了紅利,如今的女博士不論是在學業上、工作上、家庭生活上都能獲得豐收;三是女博士在科研、教學、技術中發揮了骨干作用,她們活躍在祖國的各行各業中,擔當起自己獨特的角色,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并為國家培養下一代人才做出了很大貢獻。
注釋:
(1)《北京研究生教育》編審委員會編寫組編:《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錄部分,第488頁。
(2)周木:《我國第一位財政學博士學位授予大會在京舉行》,載《中國財政》,1986年06期,第48頁。
(3)《北京研究生教育》編審委員會編寫組編:《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錄部分,第467頁。
(4)《北京研究生教育》編審委員會編寫組編:《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錄部分,第468頁。
(5)闞紅柳:《談泊明志寧靜致遠——黃愛平教授訪談錄》,2004年5月7日,載于《歷史教學》編輯部編:《新生代歷史學者(第一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57頁
(6)文精主編:《蒙古族大辭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88頁。
(7)《北京研究生教育》編審委員會編寫組編:《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錄部分,第468頁。
(8)梁桂芝主編:《中國博士人名辭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262頁。
(9)梁桂芝主編:《中國博士人名辭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4頁。
(10)梁桂芝主編:《中國博士人名辭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18頁。
(11)周有恒:《中國女博士“第一人”》,載《中華英才》1993年05期,第29頁。
(12)包國俊:《姚云竹:第一位軍事學女博士》,載《解放軍報》,2002年9月11日。
(13)李海鷗:《新中國第一位經濟學女博士——趙濤》,紀念“巾幗建功”20周年有獎征文活動:http://219.238.228.244/newsfl/jinguoji
angong/zhengwen/3j.jsp?news_id=851。
(14)注:張匯蘭的博士學位是在美國獲得的,陳小蓉為中國自己培養授予的第一位體育學女博士。
(15)李潤芝:《新中國幗國博士第一人》,載《河南稅務》1998年第3期,第45頁。由于“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韋鈺”是在德國獲得學位,“第一位軍辦女博士蔡文琴”是在英國獲得的,“第一位海洋化學女博士洪華生”是在美國獲得的,“第一位護理學女博士林菊英”是由美國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另外第一位中醫女博士不是周珉,故不列入,以下幾位的注釋均與此處相同。
(16)張守強、于華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百科之最大辭典》,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417頁。
(17)周有恒:《中國女博士“第一人”》,載《中華英才》1993年03期第30頁,以下幾位均同。
(18)《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646頁。
(19)原載《中國教育年鑒(1994)》和《中國婦女報》1994年1月12日。轉引自《社科信息文薈》,1994年第5期,第8頁。
(20)蔡學軍、范巍等著:《中國博士發展狀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14頁。
(2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給:《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0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47頁。注:不含軍事學人數。
(22)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給:《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1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188頁。注:不含軍事學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