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農業深入性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資源環境問題。為了更好地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就必須基于綠色發展的導向作用,即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推廣綠色生產模式、保護綠色產業環境、完善綠色政策體系等等。本文則旨在闡明當前鄉村發展中面臨的各種資源環境問題基礎上,結合實際探討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來促進鄉村綠色發展的方法。
“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是我國三農工作的指南針,其絕非單純的經濟類議題,事實上更超越了產業發展和經濟的范疇,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諸多層面,主張相關管理者盡快更新鄉村發展思維,做到基于鄉村本位特征來開拓出一條新型的發展路徑。而綠色發展則有助于更好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發展觀念,有助于在農業農村中發揮資源節約、生態環保、質量安全保障、農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改進等功效,促進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
一、當前鄉村發展中遺留的資源環境問題
(一)資源約束不斷縮緊
在我國農業飛速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的同時,有關農業農村資源和相關的要素條件顯得更加緊缺。
首先,水資源短缺且浪費現象嚴重。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率為2240 m3,不到世界人均的1/4。這反映出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夠均衡的現實問題,在長江以南區域占水量達到國家整體水資源的八成,長江以北區域占水量則不到二成,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等流域的生活類水資源僅僅只占了不到一成,同時還要用于耕地灌溉。此外,現階段我國將近有四百多個大型灌溉區,其中包含67%的灌溉面積沿用落后的灌溉方式,僅僅有30%的灌溉面積同時加入一些節水措施。歸納來說,我國各地的農田水利設施大部分已經老化,尤其是用于耕地灌溉的農田水利設施,遺留著灌溉設施標準不高、配套條件差、老化失修、功能低下、灌不進、排不出等弊端,實際使用時必然會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
其次,耕地數量銳減且質量驟降。最近階段,我國耕地整體數量持續縮減,結合一六年調查結果觀察分析,當時人均耕地面積為1.46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成,而如今耕地量縮減的趨勢仍未得到遏制,尤其是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各地習慣于沿用掠奪式的耕作方式,使得耕地土壤養分大量流失、土壤肥力急速下滑,土壤有機質含量更是不足百分之一,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就是一些農村耕地深受污水灌溉、農藥殘留、廢棄農膜等因素交互式影響,質量下降,截止至今,全國已經有將近1/6的耕地遭受各種程度的污染破壞。再有就是亂砍亂伐、盲目開墾等行為仍未完全消除,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水土流失、次生鹽漬化等危機。
(二)環境污染愈加深入
和城市環境問題相對比,現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的環境狀況著實不盡人意,表現為內源和外源污染交錯,工業和城市污染開始急速向農村地區轉移,生態系統功能過度衰退等等。
第一,經過工業化飛速發展、城鎮化全面擴張之后,涉及工業“三廢”與城市生活污染物等大范圍地擴散,農村水土中也滲透了諸如鎘、汞、砷等重金屬污染物,這些工業三廢正嚴重侵蝕農村地區,威脅到農村生態的平衡。如我國每年由于重金屬污染減產的糧食數量比較大,還有就是重金屬污染還會引發農產品的毒變,令食用者身體健康深受影響;又如目前我國5.5萬公里的河段中包含3成左右的水質無法達到農業灌溉標準,百分之五的河段受到三廢污染,導致魚蝦絕跡;再如我國一年排放二氧化硫和煙塵數量已然突破三千萬噸,產生的酸雨覆蓋面積也比較大,農村地區的地質生態還有大氣環境等也開始深受其擾。
第二,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伴生一些農業面源的內源性污染問題,農業面源污染會令農業資源質量驟降,農村環境污染范圍急速擴張,尤其會令農產品滋生出更多的安全和質量隱患。至于這類污染的產生原因則表現為: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落后、化肥使用量增加、農藥使用不科學、蔬菜殘體和農作物秸稈隨意丟棄焚燒、農膜殘膜回收比重小等等。
(三)資源環境管理體制存在漏洞
現階段各個農村區域的資源環境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和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存在沖突,不能及時有效地遏制生態環境污染、資源濫用等弊端,而用來應對政府失靈隱患的市場機制也尚未樹立,無法產生對環境友好型生產、生活模式的全面促動。具體的問題表現為:資源環境管理體系不完善、農村區域綠色發展的激勵效果低下、農業綠色標準欠缺等等。
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來促進鄉村綠色發展的方法
我國鄉村資源環境面臨著內外源種種因素的侵襲,想要實現綠色發展的振興目標,的確十分困難。不過相關工作人員不可輕易放棄,而是要及時鎖定目標,合理選擇,在重要領域進行技術創新,從而令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等戰略得以逐步落實。
(一)加大空間改進力度,確保規劃先行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農村在發展中遺留土地管理秩序紊亂、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弊端,直接反映出農村綠色發展規劃上前瞻性欠缺的問題,無法對農村農業的生產活動進行適當的監督約束。特別是隨著農村既有的固態居住形式扭轉之后,城鄉人口彼此間進行常態性地雙向流動,其間想要實現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目標,第一要務便是改變傳統的空間布局形式,即基于不同區域發展現狀和人口變動形勢,全面迎合農業生態系統整體性、生物多元性等規律前提下,針對農村的山水林田和湖草系統進行統籌規劃,力求做到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進一步透過科學規劃層面來重新布局鄉村地域。久而久之,令農業、城鎮、生態等空間得到均衡性地劃分,再透過農業產業布局和相關規范標準來協調這部分空間秩序,為日后增強農村資源環境承載力、生產生活生態關系和諧性等,奠定基礎。此外,就是逐步在規劃中加大對鄉村發展的約束力和執行力,令這部分規劃得以更好地順應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等戰略方向。
(二)注重發展綠色產業,維持農民增收致富的持續性
要振興鄉村,就要經營好產業。基于綠色導向的鄉村振興戰略提醒我們,今后要持續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之后,按照綠色生態的主流方向來培育農業的龍頭企業,致力于開拓出產地生態化、產品綠色化、產業融合化、產出高效化的綠色農業發展局勢。再就是進行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機制整改,盡快樹立起承包地三權的分置體制,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類改革活動的深入進行,使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自然有效地貫穿至農業生產活動之中。還有就是開發農業綠色發展的增值鏈,在調動更多市場力量之后,賦予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中更多的優勢條件,進而及時打造出優質化的綠色農業產品品牌,彰顯出更加鮮明的區域特色并激發出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配合“互聯網+”技術來開辟地頭到廚房餐桌的直銷通道。
需要注意的是,農業具有多功能性,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帶動一二三等產業的自然融合,透過二三產業來創造更多的附加值,從而吸引更多農業生產經營者主動前來參與分配,彼此合力去拓寬農業發展空間、開發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等,長此以往,切實實現農業農村生態經濟的繁榮發展。
(三)完善政策體系,賦予鄉村綠色發展更多的動力
如若說不能盡快改變現階段農業農村環境資源管理秩序紊亂的現象,“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就會嚴重受阻。今后要做的,就是及時關注綠色發展的政策融合指向作用,集中一切時間、資源等重構和“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相互貼合的新型政策體系。具體方法就是在確保細致性評估現有政策方針后,有機強化政策效力、合力,減少政策空白,進一步開發出基于綠色發展導向、適應“鄉村振興”需要的體系化政策方案。好比說實時性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的信貸、投資、減稅等環境經濟類政策內容,再憑借科學人性化的政策引導去明確認證相關產品質量問題的責任主體,令生產者可以嚴于律己,大力落實綠色的生產原則;再就是憑借政策和體制的創新方法,來吸引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包括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群體等等,進一步在各類“鄉村振興”事業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改進經營方向和生產管理重點,令更多資金和人才足量地融入到農業綠色發展活動之中,方便及時結合各個區域特征還有產業發展需求等,提供更加精準與完整的綠色發展政策以及實施方案。
(四)掙脫瓶頸約束,致力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
科技屬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支持力量。特別是在農村資源環境飽受約束的環境下,唯獨基于科技方可大幅度提升農業各種要素的生產率,從而加快現代化農業的建設。縱觀農業發展道路上的瓶頸約束,為了進一步促成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研發和推廣體系完善,就需要動員更多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加入,在彼此協同攻關的基礎上,加快創新要素和資源的集成,形成足以高效利用農業資源、輔助生態環境修復的共性技術。
再就是著力于進行農業科技資源重新布局,令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還有人才回流到農業綠色發展領域之中,從而結合各個區域、產業的特征開發出更加富有針對性的綠色發展技術方案。必要的時候還應該集中性建設有關農業綠色發展的重點示范項目與對應的動態評價體系,確保快速開發并推廣一類資源消耗不多、抗病害能力強、適應機械化作業的全新綠色作物品種,通過納米農藥使用、節水控污技術使用和生態養殖等綠色節本類生產技術,從而全面增強綠色農業的生產效能還有對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結語: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實現農業農村的綠色發展,就需要始終遵循在生態先行的原則基礎上,引領科技創新型生態產業的發展,進一步統籌規劃山水林田湖的系統化治理、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加、農副產品安全保障、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消除等現實性問題。長此以往,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維持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關系。
(蘇啟:中共許昌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