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為例,總結了高校“三下鄉”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結合近兩年來學院優秀團隊實踐經驗,分析了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上所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優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嵌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這是一項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需匯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完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應義不容辭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科技、文化支撐。“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發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成為重要的第二課堂,也是廣大在校青年學生們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重要平臺。將高校“三下鄉”活動嵌入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僅能更好地促進廣大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同時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更多的青春力量。
一、高校“三下鄉”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時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投入到時代建設的潮流中。《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此時的大學生正直青春,到本世紀中葉,都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這些大學生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二)完善高校育人體系建設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學期間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做好這一階段的教育培養工作可以說尤為重要。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嵌入到鄉村振興戰略,從實踐育人的角度完善了育人體系的建設,深化了實踐育人的意蘊,加深大學生對實踐本身的認識,豐富大學生思想引領和國情教育的途徑。以農業院校為例,盡管在校期間學生通過專業學習掌握知識,實訓練習提升技能,但對于從未去過鄉村的同學來說,依然很難切身感受到自我價值,只有通過扎根基層,走進鄉村,深入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鞏固技能、提升愛國主義情感全面的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三)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目前農村里居民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青年人一部分在外上大學,一部分選擇在外打工,只有較少的青年愿意留在鄉村進行建設。長期在鄉村的青年,對于外界最新的理論、技術接收會相對延遲,尤其在同一環境下工作,人容易產生惰性,對于未來的發展會逐漸缺失積極性。高校可以通過加大“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力度,在校園內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培養一批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學生,為鄉村振興建設輸入人才。青年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其飽滿的精神狀態對當地人民群眾的有著積極的感染作用,同時學生將自己在校所學的先進知識、理論帶到鄉村,為鄉村建設提供新思想、新觀念,注入更多的活力。
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所面臨的挑戰
(一)政策理論認識不足,活動浮于形式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正在不斷發展。高校學生參與“三下鄉”的積極性相對較高,但仍有部分學生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政策理論認識不足,甚至有時候報名參加活動只是跟風,對于活動意義思考深度不夠,只知其名并不知其意,導致活動設計、開展過程過于單一,浮于形式,未能進行深入研究,實踐效果并不理想。
(二)服務時間短,人員變更大
“三下鄉”一般開展時間集中在暑假期間,實踐周期3、5天至半個月不等,實踐時間相對較短,難以對實踐地進行深入了解,更難以為實踐地作出實際性貢獻。專科院校學生在校時間3年,大多學生只能在大一結束的暑假期間參加社會實踐,大二暑假都會忙于就業實習,所以每年“三下鄉”活動都需要重新招募團隊成員,對于原來的項目內容并不知曉,難以持續性的進行活動開展,活動開展極易停留在初始階段,難以推進,甚至給鄉村帶來負擔。
(三)專業特色不明顯,知識成果轉換率低
部分學生在組建團隊的時候未能將所學專業與實踐內容相結合,導致實踐內容缺乏專業特色,難以在實踐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團隊成員組成不合理,通常學生組隊以同班級或者好友共同組隊,沒有按照實踐需求招募隊友,難以發揮團隊的作用,知識成果的轉換率較低。
三、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探索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從上個世紀80年初提出至今,在高校中蓬勃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得倒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蘇州唯一一所農業院校,我校團委積極響應上級團組織的號召,組織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師生參與積極性,讓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三下鄉”團隊中去,更加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學農愛農崇農事農”的內涵。
僅2019年共組建40余支校級重點團隊,2020年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開展“返鄉實踐故事”專欄。學校引導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返家鄉社會實踐,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兩年來,各個團隊深入社區街道、農村鄉鎮、田間地頭、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地區涵蓋江蘇、安徽、云南、貴州等多個省份,結合學校特色,扎實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使“三下鄉”活動規模由小到大,成果顯著,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持續作出貢獻。加強宣傳工作,其中學習強國、新華日報、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我校實踐活動進行報道。
在開展實踐過程中,學生們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美麗鄉村發展理念,深化農戶愛美意識,提升農戶庭院品質,全力打造一大批四美庭院,爭創“美麗庭院”示范村,引起強烈的社會關注和社會反響;《看革命老區新時代建設·訪人大代表新農村夢想》實踐團,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以新型城鎮化為主線,從革命老區的產業發展、城市規劃、鄉村建設三個方面調查研究該地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從生態環境、經濟水平、鄉風文明等多個維度分析該地區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現實存在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貢獻力量;《攜手聾生巡禮江南農耕文化懷揣時代新夢重拾鄉土記憶——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藝科技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攜手五年一貫制園藝班盲聾學生共同參加此項社會實踐,探尋江南農耕文化,傳播江南農耕文化;啟動“在家門口”文化扶貧項目,與省委駐灌南幫扶工作隊、湯溝鎮聯合,組織在校當地學生,加入“蘇農情暖童心牽手湯溝鎮文化扶貧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小分隊,通過充分發揮高校人才、科技、智力和文化方面優勢,繼續聚焦教育、文化等“兩不愁三保障”關鍵環節,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鄉村振興。
四、優化路徑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政治意識
為了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高校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將國家當前的形勢、政策傳達給學生,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在進行“三下鄉”實踐之前,學校應制定有組織有計劃的相關培訓,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實踐活動進行深入思考,設計符合實際需求的活動方案,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添磚加瓦。
(二)建立實踐基地,實行常態化對接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場持久戰,為了長期有效的進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高校仍需高度重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與實踐基地的合作與聯系,將單次實踐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的對接,尤其是農業相關專業學院,可以結合專業課程,促進學生對鄉村文化的理解,建立健全對接機制讓,長期定點進行“三下鄉”活動。
(三)實踐活動專業化
打造有專業特色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立足專業,結合時代特點,深入挖掘實踐內容。調動專業老師的積極性,鼓勵專業老師帶隊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專業指導,將科研項目研究與實踐成果相掛鉤,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影響力度
各團隊在實踐過程中要做好材料收集與整理工作,拓寬宣傳渠道,通過微博、抖音、中青網等平臺進行實踐經驗的報道,學校宣傳部門要做好實踐團隊中的典型事跡的宣傳工作,打造出學校的品牌實踐項目,提升活動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鄉村振興戰略中去。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發揮育人實踐的重要平臺,在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歷史時期,建設鄉村需我們堅持不懈的走下去,不斷創新“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工作方式方法,將鄉村振興戰略嵌入“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使鄉村振興戰略深入人心,引領更多的青年學生加入其中,展現當代青年的精神風貌,貢獻青春力量與智慧,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
基金項目:蘇州市教育局學生工作重點課題:高校共青團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路徑研究——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SGZXA201903)。
(徐平: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