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曼
摘要:201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政府特此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總結中國發展歷程,展望新時代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作為政府官方文件,白皮書的翻譯質量直接影響到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诖?,以紐馬克翻譯理論中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為指導,探析其在本次白皮書翻譯中的應用,以期豐富該領域的翻譯研究。
關鍵詞:白皮書翻譯 語義翻譯 交際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076-03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在此時代背景下,中國政府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表明中國在完成自我建設及推進世界發展方面的立場和規劃,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了解。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翻譯指導意義,為后來的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開拓了新思路。國內的外宣翻譯工作任重道遠,然而目前有關政府白皮書的翻譯研究卻并未得到充分重視,運用紐馬克翻譯理論對其進行研究的情況也并不多見?;诖?,本文從紐馬克翻譯理論視角出發,探析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白皮書翻譯中的應用,以期為該領域的翻譯研究提供新思路。
一、紐馬克翻譯理論
紐馬克是英國著名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也是一名語言學家,他在《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Newmark,1981),擺脫了翻譯界一直以來局限于直譯和意譯的問題,開拓了翻譯研究的視野。
(一)語義翻譯
語義翻譯是在符合目的語語法結構和語義內涵的基礎上,盡可能準確地再現源語的語境意義(Newmark,1981)。語義翻譯側重于傳達原文的信息含義和語言特征,尤其要將源語中的語境和文化因素考慮在內,最大程度保留原作風貌。
(二)交際翻譯
交際翻譯注重翻譯效果,強調譯文對其讀者所產生的效果應盡可能接近原文(Newmark,1981)。交際翻譯的重點在于“交際”二字,因此,為目的語讀者創造良好的閱讀體驗,實現源語與目的語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是交際翻譯的核心。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有很大差別,語義翻譯追求更加準確、客觀地傳遞源語文化信息,而交際翻譯則以目的語文化為主,注重譯文的流暢性和地道性。但在翻譯實踐中,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譯者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恰當選擇,讓這兩種翻譯方式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翻譯界對紐馬克翻譯理論的重視程度并不高。以“紐馬克翻譯理論”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CNKI)中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進行檢索發現,從1992—2019年僅有30篇文獻發表,這說明國內對于該理論的高質量研究存在一定缺失。因此,本文以紐馬克翻譯理論為指導,分析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白皮書翻譯中發揮的作用,以進一步驗證該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意義。
二、中國政府白皮書翻譯研究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飛速提升,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對于重大事件的觀點和態度。為回應國際關切,就一些重要問題表明中國政府立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1991年推出對外文字宣傳品——政府白皮書(李洋,2020)。到2020年6月,中國政府共發布了133篇白皮書,針對政治、經濟、法治、人文、科技、軍事、國防、環境、醫療衛生等各方面內容表明中國主張和中國立場,向世界分享中國理念與中國經驗。
白皮書是中國政府對外發出聲音的渠道之一,而翻譯正是為中國與世界搭建起溝通橋梁的有力工具。國內的外宣翻譯工作任重道遠,政府公文類翻譯更加需要引起翻譯界的充分重視。然而,以“白皮書翻譯”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CNKI)中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進行檢索發現,從2001—2020年僅有8篇文獻發表,這種現狀并不利于白皮書翻譯的發展。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發現白皮書翻譯研究的重點多集中于具體案例中翻譯策略及翻譯方法的選取。李長栓(2001)分析了臺灣問題白皮書官方英語譯文中的誤譯問題,提出翻譯并非逐字翻譯,而應準確理解詞句在上下文中的真實含義。李芳(2006)提出翻譯白皮書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增譯、套譯、拆譯和倒敘譯法。陳明瑤和邱輝(2009)則從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方面分析白皮書的翻譯,強調翻譯應關注語篇層面,確保上下文邏輯自洽。唐義均(2012)重點分析了白皮書翻譯中動賓搭配的問題,強調搭配對語義理解的影響。屈文生(2013)提出,在翻譯中國特色政治詞語時,不僅要準確傳達中文的政治本意,也要反映出中國在道路立場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創新和自信。于紅(2016)則基于語料庫對政府公文翻譯中的“簡化”趨勢進行考察,認為譯文既包含原文特征,也體現譯者選擇。李洋(2020)對白皮書翻譯提出基本要求,應以忠實原文、準確達意為基礎,兼顧英語的表達習慣和譯文的可讀性。
綜上所述,白皮書翻譯在保留原文特征及譯文可讀性方面均有要求,紐馬克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恰好能夠解決這兩方面的翻譯問題。因此,本文以紐馬克翻譯理論為指導,分析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在白皮書翻譯中的應用。
三、紐馬克翻譯理論在中國政府白皮書翻譯中的應用
本文所選語料為中國政府于2019年9月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主要內容是關于中國發展道路的建設,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對新時代下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展望。文中包含了許多文化特色鮮明的表達方式,有些表達在翻譯時運用了語義翻譯的方式,保留了源語特色,有些則選擇了交際翻譯的方式,避免增加目的語讀者的閱讀壓力。
(一)語義翻譯的應用
語義翻譯以源語為中心,力求再現原作的意義與風格,譯文在形式上需要與原文貼近(陳海濤、肖洪森,2010)。因此,如何在不引起讀者歧義的情況下保留源語的形式特點,是譯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四字結構的翻譯
原文:各國應遵守規則、增進信任、維護秩序,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譯文:All countries should observe rules,enhance trust,and maintain order while building a new mode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分析:四字格是中文特有的表達形式,結構整齊、內涵豐富。原文中的“遵守規則、增進信任、維護秩序”每部分不僅字數相同,而且均為動賓關系,結構非常規整。譯文運用語義翻譯的方式將其處理為“observe rules,enhance trust,and maintain order”,在準確傳遞原文信息的基礎上,還保留了動賓結構,且每個動賓短語均由兩個單詞組成,充分再現了原文的結構特征。
2.重復結構的翻譯
原文:擁抱世界、學習世界、貢獻世界,與世界良好互動、共同發展。
譯文:China has embraced the world,learned from the world,and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through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分析:重復結構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中文特點,通過重復信息使句式結構更加整齊,同時也能達到增強語勢和節奏感的效果。而英文通常會避免重復,使句式結構更加簡潔,避免信息冗余。原文出現了三次“世界”,譯文采取語義翻譯的方式將其處理為“embraced the world,learned from the world,and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保留了原文的重復結構。這種處理方式并不會造成信息冗余,反而能夠體現出中國從融入世界到為世界做出貢獻的過程。
(二)交際翻譯的應用
交際翻譯以目的語為中心,注重讀者的理解和感受(陳凱、張建輝,2008)。這要求譯者秉持“讀者友好”的原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
1.專有名詞的翻譯
原文:科技發展成就顯著,“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青蒿素、高速鐵路等重大科技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譯文: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technology.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such as nuclear bombs,ballistic missiles,manmade satellites,manned spaceflight,super hybrid rice,supercomputers,synthetic bovine insulin,artemisinin,and high-speed rail,have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分析:專有名詞是翻譯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譯者會采取音譯、直譯或者加注釋的方式處理這類問題。但是,有時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原文信息,會采取交際翻譯的方式來處理專有名詞。“兩彈一星”是指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是對中國依靠自身力量掌握的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統稱。“兩彈一星”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之一,翻譯時更需明確原文所指信息,以便目的語讀者準確理解這一概念,因此譯文選擇交際翻譯的方式將這一專有名詞處理為“nuclear bombs,ballistic missiles,manmade satellites”,使原本籠統的概念更加明晰化,體現出交際翻譯注重譯文可讀性的特點。
2.口號的翻譯
原文: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
譯文:Copying or imitating other countries offers no way forward.
分析:口號這種表達方式具有十分突出的呼喚功能,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因此翻譯口號時應重點關注讀者的閱讀感受。原文中的“沒有出路”和“容易迷失”在概念意義上十分相似,因此譯文將其合并處理為“offers no way forward”。同時,原文的“沒有出路”是一種比喻義,指找不到解決辦法,而英文中的“way”不僅有“道路”之意,也有“辦法”之意,“no way forward”也是英文的慣用表達,指沒有解決辦法。譯文運用交際翻譯,選擇了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信息,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也實現了與原文含義的完美貼合。
四、結語
本文基于紐馬克翻譯理論,分析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在中國政府白皮書翻譯中的應用,發現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均可以用來處理表達形式特殊或文化特色鮮明的源語信息,區分二者的關鍵點在于譯文是否會產生歧義,同時還需考慮原文的主要功能。在不產生歧義,并需要體現源語特色的情況下,應選擇語義翻譯的方式;若翻譯目的在于引起讀者共鳴,則可選擇交際翻譯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述,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譯者應靈活掌握并運用,以達到最佳翻譯效果。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對政府白皮書翻譯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有望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同時,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白皮書翻譯研究現狀的梳理不夠全面,所選案例不夠充分,這些問題須在今后研究中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陳海濤,肖洪森.中國內容 國際表達:紐馬克翻譯理論與中國科協官方網站新聞英譯[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8(4): 153-156.
[3]陳凱,張建輝.彼得·紐馬克翻譯理論淺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142-144.
[4]陳明瑤,邱輝.從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論《中國的環境保護》(白皮書)的英譯[J].上海翻譯,2009(1):20-24.
[5]李長栓.《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英語譯文值得推敲[J].中國翻譯,2001(5):63-65.
[6]李芳.中國政府航運白皮書的英譯策略:以《2006中國航運發展報告》為例[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8,29(4):86-90.
[7]李洋.白皮書的翻譯與出版[J].中國翻譯,2020,41(1):49-53.
[8]屈文生.也談《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的翻譯[J].中國翻譯,2013,34(3):78-83.
[9]唐義均.白皮書英譯文本中動賓搭配調查與漢英翻譯策略:一項基于漢英對比語料庫的研究[J].上海翻譯,2012(3):26-29.
[10]于紅.基于語料庫的政府公文翻譯"簡化"趨勢考察:以白皮書《2010年中國的國防》英譯文為例[J].外語研究,2016,33(3):79-86.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政府白皮書: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EB/OL].(2019-09-27)[2020-06-24].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65426/1665426.htm.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