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萍
摘要:非言語交際是中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方式之一。闡述了非言語交際的替代、重復、否定、輔助功能,介紹了中泰非言語交際的四種語用失誤類型,通過舉例比較差異,提出尊重異質文化、采用語用移情的對策,以減少非言語語用失誤,并在教學方面建議教師加強語用理論素養、合理選擇和編寫教材、應用情景模擬等方式,旨在防止因非言語行為不當和誤解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際失敗,以期提高中泰交際者的交際語用能力。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 跨文化 語用失誤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082-03
如何恰當地展現非言語行為,往往是被交際者忽略的話題。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對言語特征錯誤的接納程度,例如語音、語法等,遠超過對非言語行為所帶來的誤解。由此可見,非言語交際是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非言語交際是中泰交流的重要輔助手段,了解非言語交際的功能和文化內涵,有利于兩國友好往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非言語交際能力,能夠完善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加強對泰國文化的理解,促進交際順利進行。
一、非言語交際之功能
非言語交際指語言行為范疇之外的所有交際行為,是通過人的身勢、手勢等動作傳遞信息的過程。非言語交際的功能主要有替代功能、重復功能、否定功能、輔助功能[1]。替代功能指非言語交際替代言語交際,發出信息,表現為會意性。用非言語行為交流簡潔明了,更加突出主要信息。有時言語交際多此一舉,有時因環境原因只能用非言語符號進行交際。例如,兩人相距較遠,不宜大聲喊話,可以用打電話手勢,即拇指和小指展開,其余三指握向掌心,表達保持聯絡,或者我聯系你等意思。
重復功能指非言語行為用以強調人們所表達的言語信息。如交際一方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答復時,隨之點頭或搖頭示意,讓另一方清楚知道自己的觀點、態度。或者表達方位時,說話者也會指向那個方向,使言語描述更加準確,特別是對于外語不太好的交際者,可以自我判斷是否理解言語內容。
否定功能指在某些情況下,與當前言語表達的信息相沖突時,非言語交際更具真實性。例如,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詢問時,警察更傾向相信非言語行為,如不敢抬頭、手足無措等所傳達的信息。又如,在接受禮物時,雖然說不用或太麻煩你了之類的話,但喜上眉梢,眼睛緊盯禮物。
輔助功能指非言語行為用以補充、調節和強調言語行為,使信息表述更加完整貼切。喪失非言語行為的言語表達有時難以達到如意的交際效果。例如,教師在強調知識點時,常常使用手勢、目光、暫停等引起學生注意,有助于教師觀察學生是否理解所講內容,控制上課節奏。
二、非言語交際語用失誤類型和表現
1.身勢語語用失誤
身勢語指形體動作和儀態所傳遞的交際信息。形體動作或儀態不適應場合,從而導致誤解,甚至無禮。例如泰國合十禮分為跪式合十禮、蹲式合十禮、站式合十禮,且手拇指相對于頭部的位置因對象不同而放在不同的高度。在泰國,一般不對小孩、體力勞動者或者社會地位明顯低于你的人行合十禮,否則貶低了合十禮的意義。因此,合十禮是赴泰國前必須了解的重要身勢語。
跪合十禮適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高僧,以及百姓參拜王室成員的場合,行禮時雙腿跪地,頭部后仰,雙手舉到高過頭頂,合掌于兩眉中間,然后手向下置于身體兩側,頭部微俯,以表恭敬。泰國總理見到國王也是需要行跪合十禮。國王以及其他王室成員是不會對普通人回禮的,但所有王室成員都要向僧侶行跪合十禮。
蹲合十禮是女性拜見父母、老師、上級或其他長輩時所用的禮節,行禮時腳前后開立,身體微微屈膝下蹲,將合十的掌尖舉至兩眉間,以示尊敬。
站合十禮是平級官員、平輩百姓之間相見所用的禮節,行禮時端正站立,輕輕合起雙掌,手指并攏,大拇指不要緊緊扣住,手肘自然彎曲向下收緊,不要端平,置于胸前約呈四十五度,以示敬意。做蹲合十禮和站合十禮時,下巴朝向拇指的方向略低下去,頭部越低則表示對對方越尊重。頭部偏向指尖的方向,或者拇指向臉部上移,都是不符合規范的[2]。佛教徒對僧人施禮,也以行站合十禮為宜,拇指尖和四指尖的位置體現兩個人的輩分和地位。
泰國政府官員、知識分子與外國人士見面時也會握手問好,就像在中國握手和作揖都可作為相見禮。又如,泰國人微笑是避免沖突的手段。在發生矛盾時,微笑表示不要對我做任何事,我也不會對你做任何事。不想批評別人或不想回答問題就會保持微笑,泰國議會議員有時會表現出這種行為。人們由于文化差異對身勢語必然有不同理解,因此在交際中要注意這些跨文化差異,防止語用失誤造成誤解,導致交際失敗。
2.副語言語用失誤
副語言語用失誤是指對沉默、語輪轉接、非語義聲音等表現不當所產生的語用失誤。由于中泰的文化相似性,相對于歐美國家,副語言語用失誤會比較少。在中國和泰國,沉默都很有可能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或不滿對方的態度,是無聲的抗議[3]。 語輪轉接是指用語氣詞讓話輪繼續發展,暫時不予評論,讓對方繼續表達,也有可能是對內容并不感興趣。如泰國宿舍管理員反映,在講如何使用電器時,中國學生都會說“嗯,好的”,但沒有聽懂或沒有聽進去。吹口哨屬于非語義聲音,對女性吹口哨在中、泰都被認為是流氓行為。此外,中泰兩種語言音調的語用功能也具有相似性。如果音色純正清晰,會使聽者愉悅,增加語言的感染力,有利于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但在泰國的視頻廣告中,常常會借用音調的“失誤”產生反差,達到引起觀眾注意的效果。泰國廣告有時在宣傳某種產品的時候,片頭會用異樣的聲音介紹,或歇斯底里,或拖長低音,然后變成正常的語速語調,這在中國廣告中并不多見。
3.環境語語用失誤
環境語包括空間信息和時間信息。空間信息包括交際領域概念、身體距離、座次排列等;時間信息體現為對時間的態度。環境語語用失誤是由于文化差異,對時空信息處理不當,所造成的語用失誤。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根據親疏關系分為四種距離:親近距離、個人距離、公共距離和社會距離。在一些公共場所,人群比較擁擠,中國人都習慣摩肩接踵,而泰國人很難容忍。中國人會摸小孩的頭表示喜歡,這在泰國屬于大忌。交際雙方對個人的空間領域存在不同的習慣或理解。泰國人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個人領地,包括年幼子女的私人空間。中國人沒有非常強烈的家庭個人領地觀念,特別是長輩缺少對孩子的領地侵犯意識。中泰兩國人們對時間會有不同的基本觀念,一般在正式外交和商務場合,泰國人都會守時,但對于一般的做客、約會,泰國人常常會遲到。因此,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沒有考慮到與對方的時空觀念差異,就會產生沖突。
在泰國,傳統的坐姿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使用椅子、凳子等坐具的坐姿,另一種是席地而坐的坐姿。使用坐具時,若有長輩在座,晚輩應該是雙手手掌相疊,放在腿上,上半身微躬,以示禮貌。若有高僧或重要官員在座,晚輩上半身要下躬,兩肘放在大腿上,雙手手掌相疊于膝蓋上。
雖然各種中式和西式坐具已經普及,泰國一般家庭都習慣席地而坐,圍繞低矮的圓桌跪膝坐下。席地而坐時,晚輩應對長輩表示謙恭,坐姿分兩種。第一,跪坐。若是男性,兩腿跪地,腳尖保持直立蹬地,臀部坐于腳跟上,上身保持挺立,雙手手掌相疊放于大腿上。若是女性,腳背貼地,其余姿勢與男性相同。第二,疊腿側坐。坐下時兩腿向一方自然曲疊,左右側放均可。男性兩膝之間稍留距離,兩手掌相疊放于膝蓋上或自然下垂;或一手撐地,一手放在大腿上,還可以躬身、收腿等不同儀態表示對長輩或重要官員的尊重和崇敬。這種坐姿使男性顯得陽剛謙遜,女性顯得文靜優美,是具有泰國民族特色且有禮貌的坐姿。除了這兩種,還有“盤腿坐”,又名“跏趺坐”,是泰國和尚的常用坐態。若在長輩或上級面前,這樣坐是不禮貌的。坐時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腳底對著他人,也不要把你的腳斜放在惹人注目的位置,或讓人看到你的腳底。如果與泰國人交往時不注意這些坐姿禮儀,還沒開口就已經失禮于對方。
4.客體語中的語用失誤
客體語指與服裝、飾品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包括化妝、衣著、對身體氣味的掩飾等等。以衣著為例,服裝可以展現一個人的職業、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等,是非言語交際的重要表現形式,傳遞不同的社會信息。泰國人喜愛紅、黃色,禁忌褐色,因此人們的服飾顏色都很鮮艷。男式服裝較為簡單,穿短袖上衣、T恤衫,下身穿長褲。商務場合男性穿襯衣和西褲都相當普遍,根據場合的重要性確定是否系領帶。女性則穿西裙,穿連衣裙的很少,這大概是受女性傳統服裝筒裙的影響[4]。泰國人一般會噴香水出門,使用香水普及率比中國高,非常忌諱口臭、腋臭、汗臭等氣味。泰國人中午在外用餐后,一般會刷牙或漱口。倘若交際一方對自身氣味不太注重,吃過韭菜大蒜洋蔥等之后,不清除口腔異味,與泰國人交流時極易引起他們的反感,而由于這種原因導致的跨文化交際失敗是得不償失的。
三、非言語語用失誤的對策及教學啟示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都會受到各自國家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人們如果堅持自己的非言語行為,由于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就會發生誤解,導致交際失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進行非言語交際時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彼此的異質文化,及其所展現的中泰非言語語用的差別,不斷增強跨文化意識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不僅需要閱讀,更需要有機會在交際實踐中鍛煉并積累經驗,同時將本民族文化的非言語行為向對方做出解釋交流,才能學有所用。
第二,交際雙方在心理上應采取理解和移情的態度,語用移情是在了解不同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包容的認知過程,有利于提高交際雙方對非言語交際的雜糅性認識[5]。
泰語教師在教學中除了注重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還要關注非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首先,作為教學中的組織者,教師應提高自身語言學理論素養,做好培養學生非言語交際能力的引導者。教師自身須加強語用學知識的學習,重點學習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禮貌原則、合作原則、語境理論、關聯理論、順應理論等,注重御用知識和語言知識點的融合教學。只有教師重視中泰文化差異及其交際中的表現,才能給予學生準確的交際知識,增強培養學生對異域文化的敏銳性,并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識別的主動意識,讓學生較少受到漢語文化的影響,做到語用移情。其次,教師還應重視教材選擇和編寫,將非言語交際和語言規則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對泰語學習起到指導作用。目前已出版的圖書僅在中泰跨文化交際的部分章節提到非言語交際,很少有關中泰非言語交際的材料。而有關文獻由于較強的學術性,不宜作為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料。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添加中泰非言語交際內容,以供學生課堂內外學習。如果教師有條件自己編寫教材,要立足于真實語言環境,而不是為了講解某個語法點或者為了刻意體現某種文化差異而模擬的非常用場景,應考慮日常口語使用頻率較高的場景和表達,使教材符合語言學習和教學規律,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同時,還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材編寫,及時修改主流內容。考慮到泰語專業學生和泰語二外學生都是零起點,部分重要內容可用中泰雙語。必要時配上插圖,更加直截了當地表達非言語交際的使用場合和方式。
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展開非言語交際差異的討論和比較,使學生認識和吸收泰國文化,逐漸減少實踐中的語用失誤,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習得語言能力不等同具備交際能力。教師可通過各種方式搜集中泰商人、師生、旅游者等的非言語交際案例,特別是由于非言語交際失誤所引起的不悅,甚至失敗的例子。通過案例分析,檢驗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情景模擬,還原現實場景,彌補交際中的不足之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減少或避免中泰跨文化交際的失誤,應當既注重語言教學,又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非言語交際語用的應用作為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交流中必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中泰文化差異,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包容性,同時創造良好的文化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認識中泰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語用的重要意義,對語言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才能將語用失誤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李江雯.非言語交際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12):90-91.
[2]何麗蓬.中泰跨文化交際中的肢體語言禮儀[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9):128-129.
[3]武保勤.沉默:人際關系的語用管理[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5):77-85.
[4]吳冰冰.以跨文化視角剖析商務展會洽談中的非言語交際[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9):54-55.
[5]陳曉蘭.跨文化交際中和諧關系構建的語用策略應用[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7(2):95-10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