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
〔摘 要〕冼星海創作了大量抗戰題材的音樂作品,其具有濃烈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為中華兒女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上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抗戰題材音樂
冼星海以抗戰為題材的音樂作品與我國的近代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對這一部分作品深入研究能夠使我們對那個特殊歷史時期有更進一步的把握;并且對其音樂作品風格及主要思想的探究能夠讓我們對這樣一位杰出的人民音樂家有更細致入微的了解,也能夠從中吸取更多對我國當代音樂發展有利的經驗和理念。
一、冼星海抗戰題材音樂作品風格的形成
(一)形成原因
我國在二十世紀初進入到內憂外患的民族存亡時刻,這一時期一系列的啟蒙思想不斷地涌入到國內,也對我國的文藝界人士產生了極大的思想影響。越來越多的音樂家開始推崇音樂救國的思想,在自身的音樂創作當中融入救亡圖存和啟蒙思想等內容。創作者們將自身對于民族前途的思考融合到自身音樂的表達當中,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作品來為整體的社會啟蒙帶來一定的影響。冼星海正是出生于這樣一個時代氛圍之下,他在成長過程當中受到這一類音樂思潮的影響,并在自身的探索實踐當中逐漸形成了“大眾化、民族化和藝術化”這一作品風格和音樂思想。他也逐漸體會到了音樂對于社會國民的教育作用,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來逐漸提高國民的音樂水平,并且擁有了將中國音樂推向世界的音樂理想。
(二)形成過程
冼星海音樂思想最初確立的標志是其在1929年發布的《普遍的音樂》這一文章,其中明確地表達了“救國的音樂”這一重要內容,這也成為其音樂思想之后的發展基礎,并成為他畢生所堅持奮斗的創作目標。冼星海1930年到達法國巴黎進行音樂進修,順利進入巴黎音樂院的高級作曲班學習,在此并造就其高超的音樂創作技巧。他在法國學習期間,內心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對自己祖國的思念,這樣的愛國思想更多地融合到了他的音樂創作當中。冼星海于1935年順利返回國內,并通過為影片制作插曲的方式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涯。而在國內“一二九”運動爆發之后,沈星海開始大量創作救亡歌曲,這些歌曲產生了極好的銷路,這讓冼星海更加堅定了救亡音樂創作實踐,隨后積極地參與到了國內的抗日救亡運動當中,并創作出了一系列抗日救亡的音樂作品。
(三)持續發展和成熟過程
冼星海1938年接受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的任教邀請,以此開始了其音樂教育生涯。他的音樂思想和藝術創作都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冼星海在音樂教育期間產生了對音樂藝術更加深層次的思考,這也使得他的音樂思想更加趨于成熟。冼星海在延安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研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同時也對音樂救國的思想進行了更加深層次的探究,開始思考如何將社會科學的重要理論與音樂學更好地結合起來。而他在自身的音樂創作實踐當中也更多地用自己的音樂語言來為最廣大的勞動人民發聲,同時采用音樂創作的方式來組織和鼓勵群眾們更好地參與到抗日戰爭當中。冼星海在這一時期產生了音樂創作思想的巨大進步,同時為自身的革命音樂創作確立了方向。
二、冼星海抗戰題材音樂作品的主要思想
(一)大眾化
毛澤東在1942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當中提出,國內的文學藝術家應當到群眾當中去,去更好地觀察和體驗一切階級的人民群眾,將更加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融合到自身的藝術創作當中。冼星海在自身的音樂創作中也更好地實現了“到群眾中去”這樣一個要求,毛澤東在冼星海病逝之后為其提挽詞“為人民音樂節冼星海同志致哀”。冼星海的音樂作品當中有著強烈的大眾化色彩,很好地運用音樂語言描述和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內心的呼聲。作品的主題以及人物形象大多來源于生活當中的廣大人民群眾,作品所要呼吁的也都符合人民大眾的共同理想和訴求。同時,冼星海也很好地把握了大眾的心理,在作品當中采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大眾進行精神上的鼓舞,使得群眾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力量作為武器來參與到抗戰當中。
(二)民族化
冼星海還在自身的音樂創作當中對中華民族的獨特藝術進行了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他在國外開展音樂進修的過程中,他還對當地的民族音樂進行了進一步的學習和了解,這充分地體現了他對民族特色化音樂創作的卓越追求。冼星海希望自身的音樂創作能夠激發和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使得國民的凝聚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增強。通過對具備民族化特色的音樂作品的廣泛傳唱,民眾能夠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音樂特色有更加明確的認知。冼星海也希望能夠以我國的民間音樂作為創作基礎,結合國外音樂創作技術來共同打造一種全新的中國音樂形式。《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抗戰題材音樂當中的代表性作品,這一首歌曲的語言表現形式及節奏變化都是根植于中國的民間藝術。其中的各類意象都是我國民族所特有的,同時也是對民間音樂藝術的創新型改造和發展。冼星海認為音樂藝術家需要對我國的各類型民歌進行廣泛的收集,同時能夠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去體驗和考察,了解人民群眾的日常語言,將這些生動的表述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詞曲創作當中。另外還需要對各類民歌材料進行更加科學的分類整理,使得這一類音樂素材對自身的音樂創作實踐提供更大的幫助。
(三)政治性
冼星海能夠將藝術創作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良好地進行把握,能夠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地學習,并且能夠在自身的音樂創作實踐當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他能夠在自身的日常實踐當中了解工人階級所受到的壓迫,同時通過自身的音樂表達來鼓舞工人階級站起來奪回自身的權益。他在音樂表達當中有著十分明確的反抗性,這能夠使他的音樂作品在政治化運動當中發揮出更大的效用。音樂這一種文化藝術能夠發揮出其強烈的情緒動員性和組織性,能夠很好地呼喚出人民大眾內在的斗爭熱情。因此冼星海在其政治意識覺醒之后以音樂這一樣銳利的武器來幫助自己加入民族解放斗爭當中,并真正地做到為了廣大人民群眾而吶喊。他的音樂作品能夠對我國抗戰時期音樂與政治之間的關系進行更好地展現,更好地放大了音樂在特定歷史背景之下的社會功能。
(四)時代性
冼星海在我國抗戰時期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始終與當時的抗戰形勢緊密聯合在一起,他通過對國內形勢及周邊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況的細心觀察,將這些現實素材更好地融合到了歌曲創作當中,他的這類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性。他用自身的音樂才華來向人民群眾大聲疾呼反侵略和反帝國主義的重要性,同時也為當時處于艱難時刻的各族同胞給予了精神上的巨大力量。他深刻地理解了遭遇帝國主義侵略后國內民眾在生活上的艱苦,因此熱切地希望喚起每一名群眾心目當中的斗爭力量。冼星海也于1937年先后到達我國江蘇、河南等地積極地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在開展歌曲創作的同時也積極地與廣大民眾展開生活上的接觸,對更多的民眾進行近距離的宣傳和鼓舞,組織更多的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抗日戰爭當中。他創作的《游擊軍》《空軍歌》《戰士哀歌》《我們的隊伍向前走》等音樂作品都展現了他對一線戰士的無限敬仰之情,這樣的傳送和歌唱大大地加強了人民群眾對解放軍戰士的愛戴,也促使抗日戰爭的作戰力量進一步擴大。
三、冼星海音樂作品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及意義
(一)對中華民族的全民抗戰產生鼓舞
冼星海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創作的一系列音樂作品都使得更多的愛國民眾奮勇地投身到抗日戰爭當中,使得人民的愛國熱情更好地化為抵抗外敵的作戰力量,幫助我國各族人民以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來奪取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音樂成為連接無數愛國人士和戰斗英雄的情感紐帶,使得人們在昂揚澎湃的歌聲當中堅定作戰的信心,也讓每一個抗戰人士都堅信我們終將獲取這場戰爭的勝利。冼星海的音樂實踐真正地將音樂的社會鼓舞作用發揮出來,使得音樂的無窮力量在這一場全民抗戰當中最大化地凸顯出來。
(二)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中留下深刻印記
冼星海用自己對人民的熱愛感染了無數的人,也使更多的人認識了這樣一位人民音樂家。后人對他音樂思想的研究能夠使得這種“為民”的崇高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也使得更多的音樂創作者能夠學習冼星海的音樂思想,在音樂創作實踐當中更好地融合現實日常生活當中的素材以及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沈星海的音樂創作實踐是我國音樂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讓人們對那個特殊時期的藝術創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在音樂教育實踐當中也為我國音樂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問題,引導音樂領域學者對我國民歌保護及音樂事業的前途和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三)對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產生重大影響
冼星海在國外也有過大量的音樂實踐,與國外的眾多音樂家和文學家等都有較密切的交流和互動,這使得中外的音樂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和互通。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的一名秘書曾指出,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生活及創作經歷為推動兩國之間的友誼建設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他在哈薩克斯坦居住時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為兩國人民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寶貴音樂遺產。哈薩克斯坦的民眾也能夠透過這些音樂作品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使得中國受到更多的國際關注,也使得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冼星海通過自身的音樂藝術創作實踐為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使得自身的音樂創作為更多的人帶來力量。
冼星海的音樂思想與當時整體的時代氛圍及社會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他的作品所產生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社會歷史的發展。冼星海多次以音樂為手段投入到宣傳救亡圖存的人民運動當中,同時也通過其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來為我國近現代音樂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冼星海抗戰題材音樂作品的風格和思想對我國后來的音樂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使得這一系列作品在今天也散發著巨大的光芒。
(責任編輯:伍益中)
參考文獻:
[1]李道琳. 從“民間”來到民間去——冼星海抗戰歌曲創作解讀[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02):127-129.
[2]李燦旭. 從《黃河大合唱》和《第一交響樂》談冼星海音樂作品的創作觀[J]. 企業家天地(下半月版), 2008.
[3]楊帆. "救亡音樂"創作的美學觀念——兼及《黃河大合唱》的創作分析[J]. 音樂時空, 2013, 000(0z1):63.
[4]劉超. 從抗戰紀念日的確立談民族精神--以冼星海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為例[J]. 藝術科技, 2015, 000(005):131-131.
[5]秦太明. 抗戰怒吼民族呼聲——冼星海及其作品《黃河大合唱》[J]. 音樂創作, 2006(2).
[6]馮文雙. 爐冶之火點燃激情 抗戰之歌響徹大地——1937年冼星海黃石礦區抗戰活動述評[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7, 037(002):94-97.
[7]陳聆群. 面對著同學們殷切的期望——由講述冼星海的音樂創作引起的思考[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1986(2):27-34.
[8]周廣平. 也談冼星海研究的完整性——對冼星海研究的幾點思考和建議[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0(1):68-72.
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教育下高職院校音樂理論課教育質量評價優化研究”(課題編號:19C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