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 朱曉艷
摘要:隨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新的辦學模式在職業院校開展以來,職業院校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越來越重視,也加大了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目前,不少職業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自工匠精神2016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來,對于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迫在眉睫,對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要求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要按照工匠精神類探討“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培育策略。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 工匠精神 專業素質 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134-03
工匠精神屬于道德精神的范疇,是基于某種道德精神而從事專門技藝的某種職業精神。現階段,我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國制造”正向“中國智造”發展,各行各業對專業技能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旺盛。職業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而職業院校教師素質則關乎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真正具有雙師素質的“雙師型”教師。當前,大多數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師信息化技術水平不高、工匠精神缺失等,“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難以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這也突出了工匠精神導向下“雙師型”教師專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介紹了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素質現狀,提出要在工匠精神視角加大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培育力度。
一、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現狀
1.教師職業道德有待提高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學和相關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與必備素質,其對教師職業理念、職業心理、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深刻影響。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職業道德普遍有待提高,許多教師對于自己的崗位缺乏工作熱情,在教學中也難以做到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夠因材施教,進取意識薄弱,在工作中懶于看書學習,工作得過且過,安于現狀。職業院校學生受環境與智力等因素的影響,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這是教學中難以避免的。但一些“雙師型”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習成績與思想品德差的學生,在教學與管理過程中歧視他們,甚至一些教師對這類學生“冷暴力”。
2.教師專業能力有待加強
教師專業能力是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職業院校加大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教師在科研能力、學習反思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加強。具體而言,一方面,“雙師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善于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分析,積極開展或參與關于專業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科研活動,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也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但不少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課題沒有較高的實用性,沒有掌握良好的研究方法,也無法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學科研究思路方法用于教學中。另一方面,多數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因為工作壓力大等因素難以經常性主動學習新知識,也難以經常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
2013年教育部門下發的文件中明確指出職業院校教師需要為社會服務,需要開展“咨詢服務”等社會服務活動,這一要求突出了職業教育的目標,也有利于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國內有一項針對職業院校教師的調查顯示,近16%的職業院校教師在提供本專業相關的技術服務中持有肯定的意見,近29%的教師在提供本專業相關的社會咨詢服務中持有肯定的意見,近27%的教師在提供本專業相關的社會培訓服務中持有肯定的意見。雖然“雙師型”教師擁有前往實踐學習的經歷,但大多數“雙師型”教師每五年在企業生產服務一線實踐時間超過半年的少之又少。企業實踐經歷不足致使大部分“雙師型”教師專業服務能力水平不高,沒有很好體現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學質量。
二、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培育融入工匠精神的意義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創新、熱愛工作的一種職業精神,會讓職業人產生高度的職業認同感。“雙師型”教師與普通教師相比擁有更全面的專業知識,更強的實踐技能,有更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具有職業資格證書與職務資格證書。當前,雖然“雙師型”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雙師型”教師職業倦怠、不能夠因材施教等問題仍比較突出。職業院校在培養“雙師型”教師專業素養的過程中,基于工匠精神可以提高教師對崗位工作的認同,提高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可度與敬畏感,使其可以在教學工作中投入足夠的熱情,不斷學習最新教育教學理論與經驗,不斷學習專業技能,成為一名德才兼備、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雙師型”教師。基于工匠精神培養“雙師型”教師專業素養可以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與職業觀念,可以讓教師做到“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使學生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這也是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
三、工匠精神視角的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培育策略
1.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能力與品質的體現,在“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指引下,教師不僅要會“教書”,還要承擔“育人”的社會責任。“雙師型”教師既要給學生傳授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更要引領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爭做師德模范,弘揚匠心師德。在我國,職業教育長期以來處于“尷尬”地位,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加之職業院校學生升學壓力不高,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感不強,從而影響“雙師型”教師的教學態度與行為。
在工匠精神引領下,職業院校需要從思想意識層面去糾正部分“雙師型”教師的錯誤認知,需要引導教師認識到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的重要性,不斷加強“雙師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一方面,職業院校應該重塑辦學理念,從而引導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新時期,職業院校應該樹立德技并重的辦學理念,要改變過去以學生就業率為人才培養質量考核主要指標的辦學理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教師與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雙師型”教師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培養起到教育作用。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與“雙師型”教師需要經過反復錘煉才可以實現,因此職業院校需要樹立終生學習的辦學理念,在學校辦學理念中向學生們以及教師灌輸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引導他們重視終身學習。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與國家還應該加強輿論宣傳。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校訓、教學能力大賽等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還可以通過優秀教師為其他“雙師型”教師樹立學習榜樣,鼓勵教師踐行精益求精、終身學習行為習慣,促進“雙師型”教師工匠精神的養成,從而提高“雙師型”教師整體素養。國家也應該通過文件、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等渠道對職業教育進行導向型宣傳,尤其是要加強對職業教育辦學特色與職業道德的宣傳,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讓教師、學生以及社會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
2.培養教師“工匠”素質
作為一名“雙師型”教師,在工匠精神引領下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就需要提高教師的“工匠”素質,并能夠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課程教學是“雙師型”教師的本職工作,也是考驗教師專業能力的考場。“雙師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深刻挖掘課程內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是教師工匠精神的體現。因此,“雙師型”教師在理論或是在實踐教學中需要認真挖掘知識與技能背后所蘊含的精神特質,在學習、感悟、總結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努力向學生傳播這些精神特質。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效率低、教學質量差,很容易讓教師產生倦怠感,進而影響課堂教學,形成惡性循環。在互聯網時代下,職業院校教師應該靈活運用翻轉課堂、微課、案例教學等多種手段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利用現有的智能學習App與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定期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源,還可以在課后與學生線上溝通,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也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指導后進生。
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關乎學校的綜合競爭力。工匠精神中嚴謹細致、追求創新、精益求精正是“雙師型”教師在科研活動中需要保持的“初心”。學校應該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通過短期培訓、研究機構錦繡、學術講座與學術交流活動讓“雙師型”教師去學習新理論,掌握良好的研究方法,讓“雙師型”教師認識到科研活動必須端正態度、扎實推進。職業院校還可以以專業帶頭人或者是骨干教師為核心加強校內協作,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教師交流,提高科研的科學化水平,使科研項目可以更好、更快地完成。“雙師型”教師自身也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認識,結合教學實際與自身特長選擇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微課題或者應用類課題,科研課題宜小宜精。
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一大保證。職業院校要想培育“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就需要重視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學校可以讓經驗豐富、善于反思的“雙師型”教師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加強對教師的反思指導,更多的教師掌握反思的方法、技巧等,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效率。必要時,學校還可以讓教師寫教學后記,讓教師以書面的形式對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全面反思。除此之外,“雙師型”教師也需要提高對教學反思的認識,養成自我剖析的良好習慣。自我剖析這一來自人內部的激勵作用會超過外部激勵的作用,有利于教師在自我剖析過程中逐漸形成理性認知,不斷改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最終得以自我提高。
3.利用好校企合作新契機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育主要依靠校企合作這一平臺。新時期,職業院校更應該抓住機會,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組織“雙師型”教師前往企業鍛煉學習,更進一步了解企業生產流程、管理手段與模式等。職業院校可以積極與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合作企業進行溝通,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建立校企協同培養機制,盡快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在這一體系下,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大對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支持力度,成立“雙師型”教師培育資金,并搭建企業與職業院校線上與線上溝通渠道,促進雙方順利開展合作。企業可以與高職院校合作共同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中心,為“雙師型”教師提供更多企業崗位學習的機會,使教師更熟悉項目運作、市場運作流程,可以深入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中,提高其學術理論水平,這對于教師科研與教學活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企業也可以借助“雙師型”教師較強的理論水平為企業管理、員工培訓提出合理的建議,實現“雙贏”。在對參與培訓的“雙師型”教師考核時,為了確保考核結果的公平性、公正性,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企業共同參與,各方各自派出一至兩名工作人員參與考評工作,提出可行性強、高效度的評價指標,從而保證“雙師型”教師學習效果。
4.以職稱評定激勵教師
在“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弘揚工匠精神并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需要利用外部的物質激勵,而職稱則是職業院校教師們十分關心的問題。因此,學校應該根據“雙師型”教師發展需求從總的職稱名額中劃撥出專門針對“雙師型”教師的名額,并建立獨立的職稱評審制度,從“雙師型”教師實訓操作水平、理論授課水平、職業道德水平、科研創新水平、組織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考核,采用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嚴格按照考核標準與入選標準評定“雙師型”教師的職稱。每三年重新對校內教師考核,對考核結果優秀的教師通過發放獎金、評優評先等方式地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對于不合格的教師則取消資格與相應的福利,準許其下一年度重新進行評定,從而激勵“雙師型”教師在崗位工作中積極踐行工匠精神,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四、結語
職業院校在培育“雙師型”教師過程中需要認識到融入工匠精神的意義,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雙師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完善激勵機制;“雙師型”教師也應該提高認識,在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加強學習,以適應職業教育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林杏花.國外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59-61.
[2]陶書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80-81.
[3]劉述權.工匠精神創造美好生活:大漢國際工匠院服務現代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大視野,2019(2):78-80.
[4]劉保玲,李攀峰.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緣由與路徑重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0):268-270.
[5]曹靖.我國“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17(34):20-26.
[6]于大吉,紀巍.在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12):134-135.
[7]王博.高職院校團組織促進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75-7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