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亮
摘要:“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民,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有之舉,也是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必要舉措。文章通過文獻檢索、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對富民鄉村產業發展之戰略考量、發展面臨的瓶頸障礙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富民產業;農民增收;全面小康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這既是對廣大農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積極回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下強弱項、補短板、促進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明確部署。把握規律,認清形勢,推動富民鄉村產業做大做強惠及于民,是當前乃至今后政府及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任務之一。
一、現階段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的戰略考量
(一)確保全面小康社會硬性指標實現的根本舉措
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黨中央在十八大會議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的兩個硬性指標。雙指標的提出,釋放了黨中央更加明確的政策導向,即經濟發展的成果要更大、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僅要求經濟要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而且對經濟發展成果共享體制機制和城鄉居民收入分配關系要更深一步理清理順。從目標實現上看,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19109元、5919元,扣除價格變動因素,到2019年我國城鎮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2359元、16021元,完成2020年階段性目標基本沒有問題。但從當前宏觀經濟走勢及面臨的復雜局勢來看,未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難度將會大大增大,尤其對于農村居民來說,作為我國收入分配管理最大的重點難點,未來收入增速跑贏GDP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的難度將會更大。因此,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當中,中央都提出要積極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讓更多富民惠民產業留在農村,讓產業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村民,確保農村居民收入渠道更多元、收入勢頭更持續。
(二)確保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必要選擇
全國絕大多數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最難肯、最難攻的貧困地區主要也是分布在農村,保質保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實現小康,農村是關鍵。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農村地區累計每年減貧人口1300萬人以上,目前尚有551萬農村貧困人口以及50多個貧困縣仍在脫貧攻堅之中,任務依然艱巨,如何發揮政策最大優勢,凝聚全社會發展合力,共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對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來說,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挑戰。脫貧攻堅,確保全面小康成色和質量,產業扶貧是重中之重。隨著2020年全面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扶貧工作重心將會由消滅貧困逐步向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貧困人口返貧或產生新的貧困人口進行轉移。因此,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以產業振興為引領,夯實產業發展根基,將脫貧攻堅成果成功納入到鄉村振興實施大戰略中,促進兩者順利過渡和有機銜接,在一個更高層次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民致富,將是未來政策實施的重要方向。
(三)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的重要之舉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將實現。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我們奮斗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新起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需要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支撐,又需要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同步跟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和短板所在,其發展成效直接關系國家現代化進程和發展成效。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集中優勢資源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從內生動力上提升鄉村產業發展動力和潛力,產業發展成果不僅可以惠及于民,而且也可以惠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經濟組織,提高村集體凝聚力和組織力,從而為組織振興,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奠定重要根基。
二、當前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面臨的挑戰及障礙
(一)人才和組織障礙
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關鍵在人,一是由誰來發展鄉村富民產業,二是產業成果應該由哪部分人共享。當前來看,確保鄉村富民產業興旺發達,把產業發展成果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只有組織起來的農民才是產業發展的最佳主體,既包括村集體組織以及其他農村經濟組織,也包括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或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前一部分群體代表農民根本利益,帶領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后一部分群體代表農村先進生產力,對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鑒于當前發展現狀,絕大多數地區村集體經濟薄弱,集體經濟組織軟弱渙散,班子凝聚力不強,群眾威望較低,產業發展能力嚴重不足,思想不夠解放,直接影響和阻礙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年輕勞動力大多到城市就業打工,農村留守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文化層次較低,產業發展面臨人才匱乏、人才引進成本高等系列難題亟需克服。
(二)土地供給障礙
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離不開土地要素的強力支撐。一方面,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來說,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保證,但是受限于我國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細碎化的土地供給模式,土地集中程度較低,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手段應用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經營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相較于一般大宗農作物種植,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鄉村休閑產業、醫養健康、田園綜合體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雖然發展前景好、效益高,但是都不可避免涉及到建設用地指標的獲取,在當前政府土地指標優先保障城市大項目、重點項目傾斜的偏好下,農村產業獲取建設指標的難度較大。雖然近年來國家在閑置宅基地開發、四荒地利用、土地流轉、合村并居等方面進行了系列嘗試和改革,但是相較于鄉村產業發展多元化、零散化、大量化用地需求,仍然是捉襟見肘,供不應求。
(三)資金籌集障礙
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資金短缺仍然是目前急需破解的難題。一是資金籌集渠道窄。目前鄉村產業發展主要以政府和工商資本投入為主,而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體村集體或農民來說,基金積累少,缺乏投入能力,不能有效參與產業發展進程,處于被邊緣化境地。二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針對鄉村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貸款難、額度小、手續繁瑣,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政府緩解資金短缺力度不夠,如財政資金向鄉村產業發展傾斜需進一步加大、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不夠明確、農村信貸環境亟待改善等多個方面。
三、促進富民鄉村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是關鍵。一是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積極推進農田水利、農業信息化、現代物流等農村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二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融合為方向,努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富民鄉村產業打造多元平臺。三是以項目為引領,以現代產業園區為基地,引導社會優勢資源向園區集中,促進鄉村富民產業集群化發展。
(二)進一步整合資源,破解要素制約障礙
一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實施職業農民技能提升工程,吸引職業院校畢業生或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同時,努力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抓黨建、促發展,選優配強班子,積極發展優秀黨員和后備干部,破解鄉村人才瓶頸。二是積極推動土地有序流轉,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涉農縣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標用于產業發展,不斷創新農村土地用地方式,穩妥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破解鄉村土地瓶頸。三是圍繞財政、金融等關鍵領域積極創新政策破解資金瓶頸。如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發放政府債券、降低工商資本投入門檻、改革金融機構監管或考核等。
(三)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打通要素自由流動通道
發展富民鄉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重點在鄉、目標在村,關鍵在城。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下農村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隨著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能力大幅提升,亟需消除城鄉之間要素自由流動障礙,引導城市更多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一是盡快完善城鄉之間統一的土地、資金、勞動力市場,暢通要素自由流動通道。二是深化戶籍制度和要素制度改革,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三是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合理引導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發達,為富民鄉村產業注入動力。
參考文獻:
[1]朱啟臻.當前鄉村振興的障礙因素及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03):19-25.
[2]曾雯.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產業經濟發展戰略探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2):32.
[3]肖星宇.農業產業集群: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4):237.
(作者單位:中共德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