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犇 張軒霆 曹繼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諸多實質性的突破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影響全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新醫改》、《健康中國2030》中均指出政府更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公共財政對醫療衛生的投入,降低居民疾病負擔,提高醫療衛生可得性、可及性,確保公益性,控制醫藥費用的不合理增長,緩解“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分析公共財政視角下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存在的問題,發現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水平不高、我國衛生事業財政投入結構性缺陷等問題,建議繼續加強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投入結構、完善衛生資源配置。
關鍵詞:醫療衛生事業;公共財政;財政投入
一、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狀況概述
經濟水平的提升為我國民眾的醫療健康保障提供了更多資源。近年來,我國政府增加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推動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
按支出類型劃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支出分為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和個人現金衛生支出三部分。從表1知,2000~2017年衛生總費用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達到頂點值51598.8億元,同時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絕對數額不斷攀升,從2000年的709.52億元到 2017年的15517.30億元,增長5.95倍。2005年是8659.91億元,到2010年的19980.39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30%),而到了 2015年則是40974.64億元(比2010年又增長了103%,比2005年則增長了368%),呈現每5年翻一番,10年翻兩番的規律。再從增長率來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和衛生總費用支出均保持一個相對高的速度,衛生總費用的平均增長速度15.37%,政府衛生支出的平均增長率20.30%。
圖1反映我國2000~2017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與衛生總費用增長率的變動情況,我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與衛生總費用的增長率均有較大的波動。其中,衛生總費用在2008年增長速率最高,超過25%。在2006~2013年期間,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增長速度波動較大,其中2007~2009年這三年間的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增長速度均超過30%,這主要是因為:醫療衛生成為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政府連續擴大醫療衛生財政投入才使得政府支出的增長水平保持連續且高速的增長。在2012~2017年期間,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增長速度總體趨于穩定。
對比政府預算衛生支出與衛生總費用增長率(圖1),衛生總費用不同階段變化明顯,分為三個階段:2005年以前,衛生總費用的增長幾乎都高于政府衛生支出的增長,說明了政府衛生支出不足,社會和個人衛生支出負擔較大;2005~2013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的增長速度高于衛生總費用的趨勢明顯;2013年以后,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和衛生總費用的增長速度基本持平。
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問題
(一)財政投入水平不高
結合中國人口基數大且老齡化加深的國情,增加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是進一步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必行之舉?;诠藏斦暯茄芯课覈t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問題,以政府預算衛生支出、財政投入、GDP等指標衡量投入的情況,具體通過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財政比重衡量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
首先,同比世界財政投入水平總量偏低,且增長速度放緩。由圖2知,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總體而言有起有落。在2000~2006年期間,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不斷下滑,主要因為:我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政府將本應發揮其主要作用的衛生領域也交給了市場來解決,從而導致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減少。從2007年開始,政府預算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中途有過短暫下滑,在 2017 年比重高達7.01%。據資料顯示,美國、德國、英國在2006 年的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達到19.3%、17.9%和16.3%,毋庸置疑,中國政府財政支出的差距依舊很大。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任重而道遠。
其次,同比世界財政投入占GDP水平偏低,差距較大。通過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 GDP衡量財政投入水平,該比重近十年始終處于增長狀態,但增長水平有限。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中國預算衛生支出占 GDP 的絕對比重也處于較低水平,2013年美國政府衛生支出占 GDP 比重為16.20%,中國同年衛生支出占GDP比重為5.32%(表2),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說明我國公共財政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投入總量不足問題。
(二)財政投入結構性缺陷
衛生費用結構直接影響衛生籌資系統風險分擔和籌資的再分配作用,也影響了衛生事業的發展。個人衛生支出所占比重與個體負擔的疾病經濟負擔正相關。隨著國家經濟日益發達和社會保障日趨健全,政府應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協同社會衛生投入,逐漸降低個人衛生支出比例。
我國的衛生總費用的組成結構如公式(1)所示,通過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個人現金衛生支出來反映衛生事業投入結構存在的問題: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結構規模較小,個人支出負擔較重,公益性和公平性不能得到保證。
TEH=EG+ES+EI(1)
其中,TEH為衛生總費用;EG、ES、EI分別為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和個人現金衛生支出。
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結構規模有待繼續擴大。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是政府衛生工作中關注的焦點,個人支出負擔較重成為普遍問題。圖3顯示,2001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僅15.47%,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59.97%(20年來的峰值),自付比例達六成。2011年1月,衛生部提出逐步降低個人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2015年實現將個人衛生支出比重控制在 30%以下的目標。截至2015年,該指標是29.27%,個人衛生支出占總費用的比重已經控制在30%以下。經過數年的發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明顯下降,呈現總體下降且下降變緩趨勢。2017年的指標是28.83%,到2020年,降到28%左右;到2030年,要降到25%左右?!翱床≠F,看病難”現象依舊存在,政府的投入不足以平衡居民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的支出,個人的直接疾病經濟負擔依舊很高。
衛生事業投入區域和城鄉財政投入差異大。2017年江蘇地方財政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為712.77億元,而江西省的財政投入為438.72億元,差距近300億元,這也致使現階段我國的衛生資源配置存在嚴重的不均衡,存在低效率現象。
三、政策建議
(一)加大政府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國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占財政總支出、占GDP 的比重仍較低,較之國際平均水平仍存在較大差異。我國政府應適度加大對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規模,確保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過程中的資金支出,提高醫療衛生支出占 GDP 以及總財政支出的比重,保證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為我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供強大助力。同時,由于市場利益所帶來的影響,我國現行的醫療衛生支出使用結構依舊存在著“重治療、輕預防”現象,嚴重影響到醫療衛生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政府應加大對預防保健、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二)優化醫療衛生財政投入結構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財政投入量逐年增加,但是投入結構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針對現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現象,應建立規范的醫療衛生籌資與責任分擔機制。根據醫療衛生服務效用外溢性及外溢范圍的大小來確定由誰來負責投入。對于具有區域效益外溢的產品和服務可以通過規范的轉移支付解決,以避免出現政府間事權和財權的分配不匹配問題,保障財政支出結構的合理性。不僅如此,隨著財政收入的逐年增長,政府有必要也有義務擔負更多的責任,財政收入較多的政府應更加注重平衡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繼續降低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的占比,減輕百姓的疾病經濟負擔。同時,從醫療衛生費用不合理增長來看,控制醫療衛生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避免無效支出也能實現投入結構的優化,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三)促進衛生資源合理配置
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衛生事業發展水平都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區域投入的差異明顯,政府應發揮衛生資源配置管理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有區別的衛生投入政策,確保衛生財政支出的傾斜,又可以避免東部地區衛生資源重復和浪費,改變區域和城鄉間衛生資源不合理配置的布局。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加大對衛生資源的財政投入力度,推動區域衛生資源配置的平衡,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地區間均衡發展,確保多數居民享受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Z].2009.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Z].2016.
[3]劉元花.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問題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4(08):72-79.
[4]周綠林.衛生經濟學[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4.
[5]黃克瓏.我國醫療衛生財政分配現狀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2):100-104.
[6]孟慶躍.衛生經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7]許慧.我國政府衛生支出的地區公平性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9(03):47-51.
[8]楊亮.中國政府衛生支出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宏觀和地區視角的量化分析[D].武漢:武漢大學,2012.
[9]周曉東.淺析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問題[J].當代經濟,2015(02):82-83.
[10]梁萬年.衛生事業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目(項目編號:18C501)。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