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玉 袁洋
摘要: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農村與城市經濟差距逐漸縮小,但在這個過程中農村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農民作為農村的主體,在農村環境保護中應承擔重要角色,現實中農民卻成為了農村環境破壞者與受害者,這種角色承擔錯位的背后存在著許多影響因素,比如農民環保意識淡薄、農村環境資源產權模糊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缺位等,要想發揮農民在環境保護中的主體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性措施,來重構農民在環境保護中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環境保護;農村;農民地位
隨著社會現代化與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環境一直是熱點問題,事關農民的生活質量,事關社會的和諧文明。農民作為農村的主體,在農村環境污染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不僅是污染的生產者,還是污染的受害者。農民在環境保護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加速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
一、農民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地位
農民的日常活動都是在農村的環境中開展的,兩者密切相關,農民在農村環保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政府、社會常常因為發展經濟而忽視農民的主體角色,農民自身也未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不僅是生態破壞的受害者,還是生態破壞的制造者。農民在生活、生產中,隨意處置生活以及農業廢物、廢水等,損害了自己生存的環境,甚至會對自身的健康產生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保護主體角色完全喪失,基于農民雙重角色,分析農民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地位。
(一)農民在環境保護中的實際地位
隨著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民更多的關注其經濟收入,在追求經濟利益情況下,農村的土地被過度耕種、農藥大量使用、各種廢物任意堆放等,雖然農村經濟得到了發展,但是農村的生態環境卻遭受了破壞。
近年來,農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加空間。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數量,農民在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由于我國農民受教育水平程度較低,他們并不能清楚的認識到農藥化肥的危害程度,即使認識到也很大可能會將生態環境置于經濟發展之后。在生活中,農民的環境意識水平較低,大部分農村地區也沒有垃圾存放點,農民常常將垃圾任意投放,這使得農村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民扮演了生態的破壞者。
城市居民相比于農民更加注重周圍環境,環保意識更強。城市居民環境保護維權意識較高,國家在相關環保政策、執法力度等方面都向城市傾斜。有些地區追求經濟利益,將城市中的污水、廢物排放到農村地區,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城市進行環保建設的背景下,許多企業也將目光轉向農村地區,將工廠轉移至農村地區,繼續追求經濟效益,對農村地區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城市的環境與經濟得到了平衡,但是農村的環境卻早到了破壞。
農民缺少環境保護意識,其所處環境受到污染的情況下,未積極主動地維護。切身利益受到損害,這不得不令人嘆息,農民是污染的受害者,是污染的制造者,更是成為了旁觀者。
(二)農民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然地位
農民作為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的主體,農村環境自然離不開農民的保護。農村良好的環境,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農民自己,因此農民應該是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
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農村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犧牲,城市越來越注重環境保護,農村卻遭受著環境破壞的威脅。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深入推進,我們不僅僅要縮小城鄉的經濟發展差距,更是要縮小他們之間的環境保護差異,農村和城市共享綠水青山,不能讓農村成為犧牲品。農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當是社會發展、環境利益的共享者。正因如此,農民在農村環境保護中,應當依法參與到農村環境保護中,使得農民的環境利益最大化。農民進行參與,有利于促進農民環境利益的保護。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是以政府為主導,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模式,政府承擔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功能,地方政府往往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生態利益,比如曾發生的陜西省血鉛污染事件等。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主體,以追逐經濟效益為主,很少主動承擔環境責任。在這種背景下,發揮農民在環境保護的主體作用顯得至關重要,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對政府和企業的行為進行監督,保護農村地區的美好環境。
在現實生活中,農民不僅是農村環境污染的制造者,更是農村生態破壞的受害者。所以,我們要以農民的主體地位為著力點,增強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促進農村地區綠色發展。
二、農民主體地位錯位的原因
(一)農民環境保護法律意識淡薄
伴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仍然較為薄弱。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隨意扔棄廢物,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表明了農民并未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于企業等外來污染,農民很少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一,農民的環境法律意識淡薄。守法的前提是知法,只有懂得法律,才知道如何遵守法律,但是在農村地區,很多農民對于環保相關的法律知之甚少,甚至在很多農民的心目中,“環境法律、法規是用來約束老百姓的”,正因如此,在遇到環境問題時,農民很少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此外,由于長期城鄉二元化模式,各種政策、資金等向城市傾斜,在大部分農村地區沒有設立集中的垃圾點和處理站。農村地區環保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民形成良好衛生習慣、提高環境意識,但是現實卻缺少環保設施,這不利于農村環保工作的推進。
第二,農民的環保權利意識薄弱。農民在環境保護中的利益常常受到忽視,而農民對于環境問題缺乏了解,除非污染真的對自身的生命、財產產生了威脅,否則農民很少主動維護自己的環境權利。在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總體較低,環境保護有關的宣傳教育也較少,這使得農民的環境意識薄弱,對環境污染的后果不了解,不能夠主動及時的采取措施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此外,農民的經濟收入較低,他們更多的目光在如何提高經濟收入上,除非環境破壞直接侵害了他們自身,否則環境問題對他們來說并不緊迫。
(二)農村環境資源產權制度模糊
環境資源具有公共性,每個人都平等、自由的享有,正因如此我們不能清晰是對環境資源的產權進行界定。環境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每個人都可以無償享用,這種公共性也使得人們為追求個人利益而最大化進行利用,事后卻不會主動花費成本維護。
我國農村環境資源主體模糊是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法律規定自然資源歸國家和集體所有,從這個角度看產權是明確的,但是在實踐中,法律并未明確具體的權利義務主體,這使各方主體只顧眼前,競相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最終導致了生態的破壞。環境資源產權不明晰,土地、河流等被人們無償使用,他們將自然資源作為自己獲取經濟收益的源泉,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并不關心。所以必須明確農村環境資源的產權制度,只有法律進行明確規定,才能減少對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濫用,緩解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現狀。
根據環境外部性理論,從事生產或者消費活動的主體造成了環境利益或環境破壞,他既不會以為增加他人的環境福利獲得獎勵,也不會因為減少他人環境福利受懲罰。換言之,行為主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了環境,產生了環境福利,但是并不能得到任何獎勵,而污染環境的主體也不會因此受懲罰。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隨意丟棄廢物、排放廢水,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的成本是由全體成員共同承擔的,他并不會因為自己的污染行為受懲罰,反而可以獲得自己的經濟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農民保護環境的行為無激勵手段,農民進行環境保護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三)農村相關環保法律制度缺失
首先,農民的環境權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在我國,憲法中對公民的環境權并未進行規定。雖然在規章、條例等有相關的規定,但是立法層次低、內容不成體系,使得環境權無法落實。此外,農民的環境信息知情權也得不到保障,農民受自身教育、時間等限制,很難獲取有關的環境信息,至于環境參與、監督權更是無法得到保障。
其次,針對我國農村環保的專門性立法缺乏。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但是這些法律更多的適用于城市環境保護,對我國農村污染的防治缺乏針對性。雖然有專門針對農村環保的立法,比如2018年頒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是農村生產生活其他方面的立法仍處于缺置狀態,農村環環保專門立法的缺失,導致在對農村環境污染進行治理時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
最后,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司法救濟制度不完善。環境污染的取證較為困難,需要由專業的鑒定機構進行,并且環境污染自身具有隱蔽性,污染后果可能幾十年才會顯現出來,更是給取證增加了難度。此外,除了環境污染的特殊性和專業性,難取證還有農民自身的限制,農村環境污染的受害者很多無力承擔訴訟費用,針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援助資源也有些稀缺。
三、重新構建農民在環境保護中的主體地位
(一)增強農民環保意識,促進農民積極參與
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弱,對農村環境保護有較大的影響,增強農民自身的環境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是首要任務。
加強農民的環境法律意識,其一,從增強農民的法律信仰著手,不能只做形式上的宣傳教育,而是從實踐中入手,比如讓司法人員到基層為農民解決法律問題提供幫助,設立農村流動受理點等,使農民感受到法律的魅力,讓農民從內心對法律產生信仰。其二,提高農村領導干部的環保法律意識,農村干部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以更具有針對性、適應性的方式對農民進行環保法律教育,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三,建設農村環保公共設施,這是提高環境法律意識的客觀條件,有利于促進農民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形成,樹立起主人翁責任感,農村的環保事業才能夠真正的落實。
增強農民的環境權利意識,如前文分析,教育水平低是農民權利意識的限制因素,因此加強農民環境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環境權利意識。在農村開展環境教育,要拓寬學習的渠道和形式,以農民樂于、易于接受的形式開展環境教育,除了傳統的書籍、報紙等,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作用,結合地方特色,使農民富有興趣進行學習。此外,要提高農民環保的積極性,要將環保與經濟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引導農民向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方向轉變,環境得到保護的同時還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二)明確農村環境資源產權制度
公共資源的產權不明確,私人往往會最大程度的利用公共資源,結果就是公共資源遭受了破壞。農村的環境資源產權不明確,是農村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中追求經濟利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農村環境資源產權制度,對農村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明確農村環境資源產權關系,國家需要站在整個社會與環境平衡的立場上通過法律對農村環境資源的產權進行合理明晰的界定,環境資源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明確了權利義務主體,才能將環境資源保護的權利與義務具體落實,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護農村的環境生態。農村環境資源的產權明確后,環境責任的追究也就可以得到落實,污染環境的行為主體會因為其自身的污染行為受到懲罰,加大農民環境污染的成本,從而減少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的污染行為,最終使農村的環境得到保護。
當然,明確農村環境資源的產權后,還必須考慮產權穩定問題。試想如果環境資源的產權不穩定,那么農民在獲得產權后就會擔心以后無法利用,從而加速對該資源的利用,這仍然是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因此,對于農村環境資源的產權的明確需要把握其中的度,不能全部私有化,如果私有化也要使權利主體能夠長期穩定的使用該資源,比如我國有些地區將荒山、荒地等通過拍賣以較低的價格,使農民獲得長期的使用權,這樣不僅能夠使環境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還可以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
(三)完善農村環保相關法律制度
在城鄉統籌發展的進程中,不僅是經濟一體化發展,還要做到環境一體化發展,保證每一個公民平等享有環境利益。在實際生活中,城市的污染很多轉嫁給了農村地區來承擔,因此需要注重保護農民的環境利益。
首先,法律要對農民的環境權進行規定,環境權是農民享有環境利益的基礎。憲法是根本法,憲法對環境權進行確認,能夠顯示出環境權的重要程度。對于環境權的具體內容在基本法中進行明細,比如公民的環境知情權、救濟權等。
其次,健全農村專門環境保護立法,目前的環境立法主要針對于城市的特點,對于農村地區產生的效果有限,制定符合農村特性的環境法律會產生更好的效果。《憲法》中應對農村環境保護進行原則性的規定,凸顯出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保法》可以設立針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單獨章節,對農村地區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等進行規定,對于農村環境污染防范和治理中的具體性問題,可以出臺一部專門針對農村的環保立法。
最后,完善農村環境保護司法救濟制度,司法救濟作為保護權利的最后防線,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農村環境的糾紛在充分發揮協商、調解等方式解決問題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解決糾紛體系。一方面,由于環境案件的特殊性,國家需要培養一批技術化、專門化的司法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針對農民遇到的取證難問題,可以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機制,采取政府撥款與社會扶持等方式,支持法律援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宏.農村環境治理法律制度的檢視與創新[J].法治論壇,2017(04):259-272.
[2]肖萍,朱國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選擇與治理體系的構建[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5(04):73-79.
[3]陳兵.法治視閾下我國農村環境治理論綱[J].甘肅社會科學,2017(02):148-152.
[4]胡燕華.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法律制度研究[J].農業經濟,2019(02):35-37.
[5]王新曉.農民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應然定位、實然角色與主體參與[J].農業經濟,2019(10):69-70.
[6]陽相翼.論作為環境弱勢群體的農民環境權的實現[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2):37-41.
[7]汪勁.環保法治三十年:我們成功了嗎?——中國環保法治藍皮書(1979~2010)[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李摯萍.社會轉型中農民環境權益的保護——以廣東農村為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71-76+126.
[9]湯吉軍.市場結構與環境污染外部性治理[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03):1-4.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農村環境問題的法治治理研究——以玉林市為例”(項目編號:XYCSW2019023)。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