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松虎 盧衍航 金福子
摘要:鄉村振興建設離不開高數量、高素質的勞動力。處于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正面臨著嚴峻的勞動力斷代問題。形成的原因有勞動力流動現象嚴重、高校畢業生向鄉村基層的流向較少、傳統觀念的束縛造成后備勞動力不足等。破解勞動力斷代的難題,應發展邊境地區特色農業加快經濟發展引導回流、發掘各色民間力量、引導民族文化變遷和加強對留守人員的關愛及素質管理。
關鍵詞:鄉村振興;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斷代;對策
一、引言
在中央會議上強調的鄉村振興戰略中,強調鄉村振興為了農民,同時也必須依靠農民。農村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但對于地理位置特殊、資源分布不均勻的邊境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發展落后直接導致村民背井離鄉外出打工,造成了嚴重的勞動力斷代現象。唯有鄉村產業興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社會問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農村勞動力向發達城市或國外集中的同時,邊境地區顯現了農村人口老齡化、鄉村空心化,生產領域一線勞動力、高水平農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嚴重短缺等問題。要實現邊境地區鄉村振興,必須化解其勞動力的斷代危機。本文選擇對地處中、朝、俄三國邊界,面臨日本海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其斷代的現狀、成因等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勞動力斷代、實現鄉村振興的解決對策。
二、延邊地區勞動力斷代的現狀
(一)人口呈負增長趨勢增加
《延邊統計年鑒2018》顯示截至2017年,延邊總人口為210.14萬,朝鮮族人口75.72萬,占總人口的36.04%;2017年共26159人遷出,人口總增長率為-9.03%,呈現人口流動比例態勢增加。
(二)勞動人口驟減,斷代現象嚴重
年鑒數據顯示,2017年年末全州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比2016年增加0.2%。農業人口數為64.49萬,占總人口的30.7%。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延邊朝鮮族人戶分離的大致有44.07萬人,占朝鮮族總人口的24.07%,出國人口高達31.78萬人。其中留守人員35~60歲人口占45.3%,60歲以上占21.5%,勞動力集中于中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發展現代農業緩慢。
(三)農業經濟發展滯后
延邊地區處于吉林省東部,是中國、朝鮮、俄羅斯的邊界,面臨日本海。邊境線總長755.2公里,絕大部分位屬鄉村地區。2010年農業生產總值為52.48萬元,2017年下降為48萬;種植業生產總值占總生產總值比重從63%下降至52.5%;機耕面積減少3.1萬公頃。可見由于勞動力的斷代,邊境鄉村農業的發展也相比其他地區較為滯后。
三、延邊地區勞動力斷代的形成原因
勞動力斷代是當今農村建設面臨的一大難題。對特殊的邊境地區而言,尤為突出。造成延邊地區勞動力斷代的主要原因為:勞動力流動現象嚴重、高校畢業生的流入數量少以及傳統觀念束縛使未來勞動力儲備不足等原因。
(一)邊境地區勞動力流動現象嚴重
1. 依據推拉理論的勞動力流動
由于延邊地區地理環境較為閉塞,語言、文化又有所互通,根據推拉理論,相比農村地區,韓國、日本等國和其他流入地的高收入水平、社會福利等造成的拉力效果明顯;原居住地的低收入、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和想要打破傳統的農村生活的束縛等是促進勞動力轉移的推力因素。二者推拉相互作用,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
2. 留守人員對勞動所得收入的需求下降
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后務工人員在外定居,人口、資金等關鍵生產要素流向城市,同時將外出務工收入給予家里老人和兒童保障生活,則留守人員在對本地進行勞動所得收入的需求下降,也就不再從事相關勞動,那么勞動力的數量就會減少。對于人少發展小的村落而言,農業生產方式陳舊,還將繼續從事農業務工的人員對土地耕種力不從心,農業生產和鄉村經濟發展日益衰退。
(二)高校畢業生向鄉村基層的流向較少
1. 邊境農村條件制約大學生的流入
擁有更高的文化層次和更好的學習能力的大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國家政策、更快的學習新技術,他們是新型農民的典范、更是振興鄉村的主力。但是由于大學生的受教育程度高,所希望獲得的薪酬也高,而農村工作報酬少、條件艱苦,沒有發展前途等眾多因素制約了其選擇到延邊地區發展。而且,農村的文化設施及場所分布和大城市相比實在少之又少,精神文化內容和娛樂休閑活動對大學生們來說是一種奢望。
2. 政府支持較少且政策信息不對稱
國家和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的政策目前數量較少,給予的福利相比鄉村條件而言還不能吸引學生對其進行選擇。由于發布消息在官網、公眾號等平臺,宣傳推廣力度小造成信息不對稱,其響應效果也未達到預期。大學生干部選擇下鄉下基層歷練,但大多數還是選擇在聘用期滿后因為現實原因離開鄉村再回城市經政府分配工作。
(三)傳統觀念的束縛造成未來勞動力斷代
1. 性別比例不協調導致新生兒數目較低
朝鮮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傳統文化中,男性的家庭地位要比女性高,由于日韓等國家產業轉移與服務業從業人員需求的增大,大量的朝鮮族女性開始出國務工,性別比例使決定人口結構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一些朝鮮族農村的男女比例甚至達到了20:1,大批已婚女性到我國發達地區或韓國務工或學習,長期與家人分開,夫妻雙方的關系逐漸疏遠,新生兒數目較低,勞動力人口基礎不扎實。
2. 青少年兒童的離家意愿較大
當家人外出務工時,由于家長想要照顧或國外學習條件較優等原因,青少年兒童紛紛被帶到國外進行生活學習。而年齡較大、有自主選擇權利的學生不愿留在從小缺少父母關懷的家鄉,而到外地求學或與父母同住后不愿回歸,使未來勞動人口呈負增長,造成斷代現象。
四、延邊地區勞動力斷代的影響
延邊地區的勞動力斷代現象由來已久,由此也為延邊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以下我將闡述斷代現象對延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影響。
(一)對當地經濟的影響
目前延邊地區人口數量較少,農業市場小,且現有勞動力呈“老齡化”狀態。由于體力和腦力的受限,老年人口大多從事“菜園式”種植,農業規模小導致土地資源未充分利用。同時,由于勞動力的缺乏使當地的特色農業也未充分發揮其優勢,使邊境特色經濟發展可能性受限。對于人少地多的邊境地區而言,勞動力斷代造成人力資源短缺,使總體經濟落后。
(二)對基層政治的影響
勞動力斷代使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整體結構受到影響,年齡出現斷檔。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一些思想較為保守的老年村干部對智能設備的了解及運用等方面在處理鄉村業務上存在諸多局限性。但也因邊境農村環境和政策條件等造成的年輕后備力量缺失,先進的管理、智能設備運用困難,使邊境鄉村的發展得不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對民族文化的影響
鄉村的文化是眾多農村居民在長期的實踐發展形成的,當時代推進生活進步,精神文化生活也要求豐富。但當以青壯年為主體的創新文化主流人群缺失時,對其轉型發展更加滯后。更明顯的是,像延邊地區因民族傳統、歷史人文等形成的特色的朝鮮族文化的傳承更加受到考驗。
五、破解延邊地區勞動力斷代的對策
延邊地區勞動力斷代現象嚴重,需要從各方面進行改進、挖掘和創新,通過在延邊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改善才能讓該地區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
(一)發展特色農業,加快經濟發展吸引回流
延邊地處長白山麓,生態條件優良。以人參、木耳、蘋果梨及朝鮮族特色傳統美食等為基礎,壯大農村龍頭產業帶動村內整體勞動,使全州特色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追尋讓顧客及潛在勞動力有興趣的朝鮮族特色具體化的“一村一品”的根脈文化產品,拉動鄉村農業經濟。
隨著“一帶一路”這一國家發展戰略的提出,延邊地區連通著俄羅斯、韓國和日本,具有物流成本低,距離港口近等一系列的區位優勢,可以在日益增多的國內外游客和邊境貿易中擴大對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在口岸等設立特色農產品銷售窗口,給村民提供就業機會降低勞動力人口外流,也有機會吸引其他地區的潛在勞動力扭轉斷代現象。
(二)發掘民間力量,充分運用人才推進農村發展
農民是鄉村發展最主要的參與者,要喚醒已放棄農業農民的參與熱情,釋放自主發展的力量。充分挖掘衣錦還鄉的力量,當地政府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和就業保障機制,讓返鄉勞動力創業有保證,帶動村內無業人民和外出務工返鄉人民的就業。保證信息對稱化,吸引鼓勵回流、外來人才。同時,運用當地熱心鄉建、下鄉追夢和公益組織力量,讓每一股力量都有用武之地,創造更大價值。
推行優惠政策,給予創業支持和稅收減免等,對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創業專項教育,鼓勵大學生結合“互聯網+”、“鄉村旅游”等創業熱點挖掘適合農村的創業項目,建設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隊伍,運用自身優勢和家鄉資源融合發展來發揮強大的物質動能。
(三)引導民族文化變遷,形成良好的勞動力流動模式
一定規模的人口流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延邊地區勞動力斷代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直接原因在于朝鮮族人口長期只出不進而形成的“一邊倒”的單向流動,此現象改變需要通過文化引導,把“生在一方、建設一方”的觀念內化,發揮民族親情的紐帶作用,加強當地未來勞動力的愛國、愛家教育。
積極發揮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習慣等對維護民族地區鄉村秩序的推動作用,依靠法治和道德二者結合的力量,建立特色鄉村社會的公序良俗,維護和諧穩定,并建立一種明德守法的良好風尚,使農村氛圍充滿正義和關懷作為吸引外來、回鄉人才和控制現有勞動力外流的重要手段。
(四)加強對留守人員的關愛及素質管理
勞動力斷代造成了延邊地區人口結構失衡,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政府要發揮其領導作用,服務留守居民。由于延邊地區人口密度較小,農村地區更是地廣人稀,政府和家庭這兩只手應同時發力,雙向協調,要確保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促進農村地區老人服務業發展,也可以保證老人對農村社會的精神道德維護力量。
針對留守兒童問題,應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及社會公益的作用,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咨詢服務體系,解答他們在成長期所出現的迷茫和困惑,從傳統的生活需求轉變為真正關注到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保障未來勞動力的身體、心理素質,做好勞動儲備工作,為振興鄉村發展蓄力。
總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未來的農村需要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我們應該保證人員儲備、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經濟發展,才能讓這朵處于國家邊疆的“雪蓮花”驕傲地綻放。
參考文獻:
[1]蔣和平,王克軍,楊東群.我國鄉村振興面臨的農村勞動力斷代危機與解決的出路[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28-34.
[2]劉杰.鄉村社會“空心化”:成因、特質及社會風險——以J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J].人口學刊,2014,36(03):85-94.
[3]楊輝.農村勞動力缺乏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濟,2013(06):3-4+32.
[4]蔡佳儀,韓美蘭.延邊州朝鮮族人口負增長問題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0):121-123.
[5]吳新宇,陳天翔,趙東宇.跨國視角下的社會性別重構及因素分析——基于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朝鮮族跨國務工女性的分析[J].學理論,2013(19):133-136.
[6]馬振超.邊境安全視角下朝鮮族鄉村空心化問題探析——以中朝邊境地區延邊段為例[J].武警學院學報,2018,34(09):20-25.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信息鴻溝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影響研究”(2019050202002);燕山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貧困村勞動力斷代問題調查研究——以延邊州汪清縣為例”(課題編號:CXXL2019563)。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