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顯

【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應用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的效果及對其尿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選取72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和泰康同濟(武漢)醫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6例,分別給予腹腔鏡和開放性前列腺癌根治術,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Qmax、PVR、BC等尿流動力學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少于對照組,對比組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較之開放性手術,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更有助于改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尿流動力學,且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
【關鍵詞】前列腺癌;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效果;尿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451.29【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65-02
前列腺癌是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多發于中老年男性,早期前列腺癌由于病灶尚未浸透其包膜,所以傳統采用開腹手術治療,雖然能夠較好地清除病灶,但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較多。腹腔鏡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早期前列腺癌治療提供了極大便利,為了解該手術方法與傳統手術方法對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尿動力學的影響,本文對其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7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6例。研究組年齡48~72歲,平均(59.86±4.37)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1.89±0.37)年。對照組年齡49~71歲,平均(59.88±4.35)歲,病程4個月~4年,平均(1.88±0.3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開放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于腹部正中行腹膜外切口,對盆腔淋巴結進行仔細清掃,游離前列腺表面脂肪組織后,將盆底筋脈切開,鈍性分開肛提肌后,使用電刀將尿道前壁切斷,離斷膀胱頸部。 切斷恥骨前列腺韌帶后,于前列腺尖部遠端對背側血管進行結扎處理。切斷尿道后壁和狄氏筋膜,取出前列腺完全游離,吻合重建膀胱頸與尿道,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持續膀胱沖洗,確認吻合口無異常后逐層縫合切口,留置引流管和導尿管。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快速建立人工氣腹,使用5孔法對患者實施治療。首先對盆腔淋巴結進行清掃,將附近組織組織游離后,將前列腺韌帶離斷,并切開盆底筋脈和膀胱各側壁。將精囊腺游離后對其兩側血管進行結扎,切開狄氏筋膜并游離前列腺尖部,然后剪斷尿道前壁及導尿管,切斷尿道,游離前列腺并取出,對尿道與膀胱頸進行間斷吻合,給予常規膀胱沖洗、縫合切口等常規術后處理。
1.3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圍手術期情況。②對比兩組尿動力學情況,包括最大尿流量(Qmax)、充盈期膀胱順應值(BC)、殘余尿量(PCR)。③對比兩組并發癥,包括術后切口感染、尿失禁、膀胱痙攣、膀胱頸狹窄等。
1.4統計學方法
SPSS23.0分析數據,計量與計數數據分別用(-x±s)和n(%)描述,差異行t檢驗與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尿動力學比較 ?兩組Qmax、PVR、BC比較,P<0.05。見表2。
2.3兩組并發癥情況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56%,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P<0.05。
3 討論
前列腺癌根治術是臨床治療前列腺癌的首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開放性手術治療,雖然能夠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徹底清除患者病灶,但是該手術方法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能夠清晰地顯示患者前列腺周圍血管神經狀況,在徹底清除病灶的同時,可充分保護周圍組織,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時間短,且尿動力學各指標優于對照組,并發癥少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手術更有助于減輕患者創傷,改善尿流動力學,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分析其原因在于腹腔鏡手術視野清晰,手術切口小,能夠有效減輕患者手術創傷,術后能夠更快得以恢復。與范毛川[2]等學者的研究結果類似,證實了該手術方法的可行性。
總之,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前列腺癌的效果優于傳統開放性手術,更有助于改善患者尿流動力學,減少并發癥發生,加速患者恢復。
參考文獻
[1]王君勇,冼杰,黃多斌, 等.開放性手術與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在早期前列腺癌中的治療效果對比[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11):50-51.
[2]范毛川,余沁楠,朱峰, 等.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與開放性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前列腺癌療效比較[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9,36(8):74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