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進入十月,藝術品拍賣市場顯得異常熱鬧。香港秋拍剛剛結束,包括北京保利、上海朵云軒、中貿圣佳、寶瑞盈、十竹齋、華藝國際等10余家拍賣公司便搶灘北京,角逐2020年內地藝術市場。2020年的北京終于首次出現了拍賣公司集體扎堆的熱鬧現象。
經歷超半年的冷寂期,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迎來了“小陽春”,高價拍品同臺競技,資深藏家出手不凡,市場紀錄屢屢刷新。伴隨國內疫情得到較好控制,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逆市復蘇,國內藝術市場也連續4個月增長。面對疫情和國際環境所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作為三大投資門類之一,藝術品的價值在槌聲起落之間,再度被細細打量。
重磅拍品成市場爭奪熱點
“恭喜您,四億四千六百萬元!”拍賣師宣布最后落槌價,全場掌聲雷動。10月18日在北京保利15周年慶典拍賣會現場,兩項新紀錄的誕生令現場無不驚嘆——明代《十面靈璧圖卷》終以5.129億元成交,刷新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成交世界紀錄,同時成為本年度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
在《十面靈璧圖卷》“奪魁”之前,拍賣市場捷報頻傳。10月8日,藏家、企業家劉益謙在香港蘇富比以3億元高價拍得《五王醉歸圖》。結束不久的華藝國際北京首拍誕生2件億元拍品,包括3年漲價千萬元以上的潘天壽《耕罷》與創下“世界最貴日記紀錄”、成交價1.3915億元的《胡適留學日記》,令市場驚嘆。而上海朵云軒、中貿圣佳、寶瑞盈、十竹齋也成績喜人,千萬元的精品數量可觀。
從拍賣成交和現場人氣看,因疫情被迫推遲的“大拍”的確積攢了不少能量。拍賣扎堆意味著不同的拍賣公司接受行業間的直接競爭,在藝術市場整體低迷的環境下,這是對公司整體實力的一種考驗,這將使得市場的爭奪更加激烈。有專家指出,疫情打破了拍賣企業的時間布局,需要對今年的拍賣日程重新作出調整,這對于拍賣企業、藏家之間的信息互通與共享來說是一個考驗。就目前情況看,各個拍賣公司均縮減了拍品數量,重視拍品質量的提升,拍賣場次雖然密集,但市場上的重磅精品不少。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處于調整期,又疊加疫情的影響,被稱為近10年來億元拍品數量最少的一年。因此,高價精品更成為拍行們在諸多壓力下生存、競爭的關鍵籌碼。對于“重磅利器”的拍賣,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迎春表示:“疫情對經濟形勢的影響以及對海外藏家的出行限制,使得高價位拍品成交結果造成一定壓力,但是依然要迎接挑戰,因為藝術品市場需要提振信心。相對來說普通作品所能帶來的回報是很有限的,有特點、有特色的藝術品才有可能實現意想不到的收益。”
市場中的“井噴”現象一般都由價格所體現,而價格由作品質量所決定。從已經收官的拍賣情況來看,無論是整體的成交額還是單件作品的高價位成交,一線拍賣企業牢牢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重量級拍品也幾乎都出現在了一線拍賣行,資源和資本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也凸顯出市場加速變革洗牌的趨勢。
“今年春夏雖然不及10月份的拍場熱鬧,但也有許多精品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有的是社會上征集到的多年未面市的生貨,有的是拍行的舊藏,等等。雖然整體拍品數量不如往年,但可以看到精品頻出。”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指出,“好貨不惜售”的情形值得關注。
重新確認中國本土藝術價值
本季現當代拍場上的大部分作品來自國內藝術家,這與內地拍賣行多年深耕本土資源的經驗分不開。通過對拍品的全新布局,特別是重要藝術家代表作品的亮相,瞬間引爆了市場熱點。
時隔近4年,北京保利再度推出“中國新繪畫”專場,以專場形式介紹70后、80后年輕藝術家,這亦是中國本土拍賣行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挖掘。4年過去,藝術家名單如舊,但價格較此前更上了一個臺階。當晚“中國新繪畫”16件拍品僅1件流拍,收獲3742.1萬元。此外,現當代藝術夜場中王興偉、趙半狄、毛焰分別刷新了各自作品的拍賣紀錄。這三位藝術家均有一件1990年代創作的重磅作品上拍。趙半狄創作《在那個早晨》(1990)那一年只有24歲;毛焰創作《蘇童、常進、魯羊、李小山》(1994)、王興偉創作《八五后標準表情》(1995)都只有26歲。最終,這三件創作于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的作品一共貢獻了小1億元的成交額。
此外,本季內地市場20世紀名單中,主力一直都是立足于本土的老油畫,但也偶有華人板塊的明星拍品添彩,既包含吳大羽、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潘玉良等華人領軍人物,又有吳作人、徐悲鴻、朱乃正等本土名單。其中,拍前備受關注的華藝國際“常玉巴黎概念——王濟遠珍藏冊頁專場”,16件常玉創作于1920-1940年代的紙上作品均大幅超越估價成交,最高可達估價10余倍,取得3785.8萬元成交額。《曲腿裸女》在多位買家的激烈競爭后終以1081萬元成交,刷新藝術家紙本水墨水彩作品拍賣紀錄。其次,值得留意的是,今年華藝國際聯手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推出“未來+”專場,主打的陳丹青、秦琦和趙未來三年的核心作品優先購藏權則分別拍出了1150萬元、402.5萬元和460萬元。這一模式被部分人士理解為藝術品期貨,是一種接近金融產品的玩法,這種新的拍賣運轉模式確實值得業界人士作進一步探究。
其實早在今年8月春拍中,就已有業內人士提出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內循環”的觀點。在資深藝術品經紀人、逸空間負責人劉運峰看來:“‘內循環最近在藝術圈被反復提及,說明國內的拍賣公司在思路上已經作了相應的積極調整。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想要保留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加強對本土價值的梳理和發掘,是最積極最有效、也最有意義的做法。中國內地的當代藝術拍賣經過20多年的發展,藝術家名單變化很大,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如何梳理和重新調整,對于國內的拍賣公司而言,應該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各家拍賣行從海外征集的難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歐美的征集幾乎沒有可能。在這種局面下,國際藝術市場的那些拍賣市場的明星拍品在中國國內拍賣行的缺席,這正是對“中國本土價值”進行整合與挖掘的大好時機。
不過,北京保利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常天鵠也表示:“今年由于疫情無法走出去的情況下,會有‘內循環這種錯覺,其實我更看重藝術本身的價值,如果刻意貼上‘本地化的標簽,只會把格局越做越小。我不反對‘內循環,但不能只有‘內循環。”
古董珍玩釋放市場信心
古董珍玩歷來深受全球藏家追捧,也是大眾收藏基礎比例最高的板塊,占據半壁江山。相比上半年的平淡來說,頂級私人珍藏在本季北京秋拍周發揮主力作用,一定程度帶動精品的高價釋出。
從數據看,秋季內地瓷雜市場正在發生變化。華藝國際北京首拍六大瓷器雜項相關專場近300件拍品,斬獲3.6億元成交總額。其中,傾力打造的“華章——古代宮廷藝術品”夜場總成交1.913億元。來自本專場的御制碧玉“三希堂”葫蘆形寶璽,作為乾隆皇帝為數不多的幾方葫蘆形印璽之一,經過近一小時的激烈競價,最終以9890萬元高價成交,領銜整個板塊。北京保利10月19日舉槌的古董珍玩夜場中,五大專場競買激烈,現場買家、電話委托、網上買家三方競價,總成交額斬獲約10.1億元,產生1件億元拍品,20件千萬元級拍品。其中,清宮瓷器珍品,罕見的清康熙時期全套五彩十二月花神杯以1.33億元拔得頭籌,也是2020年度全球最貴的中國古董珍玩藝術。此外,文津閣佛像專場拍品100%成交,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1449萬元成交。有藏家認為,今季古董珍玩板塊的拍賣成績基本反映了當下市場重回穩健狀態,將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宏觀經濟層面,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良好控制,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率先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13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增長率有望達到1.9%。同樣,全球藝術品指數網GAI最新報告顯示,8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價格指數與CPI、M1、M2、上證指數均呈正相關,文物藝術品市場活躍度環比上升,成交額實現近四個月持續攀升。的確,經過疫情的壓抑,買家對藝術品的保值功能有了更高預期,在中高價藝術品上的預判更為樂觀。新老買家對中高價位藝術品的選擇還是非常果斷。因為中高價位藝術品,首先是具有保值、增值功能的資產,加之市場流動性充裕,很多藏家將藝術品作為一種資產配置手段來進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