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明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具備從事中小型網絡系統的建設與管理、網站建設與管理、網絡設備的售前和售后技術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我校網絡技術專業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實踐教育體系,有力促進了高質量人才培養。
1.??? 全面分析崗位職業能力,構建符合企業需求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1.1? 確定目標體系。通過對本專業所對應的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網頁編輯員、網頁設計師等崗位中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梳理,對崗位具體的工作內容或完成這些任務所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確立職業崗位需要的,內容明確、可操作、可評價的目標體系。
通過深層次的企業調研,詳細掌握企業的用人現狀、崗位能力需求、工作任務及實施情況,然后進行職業分析。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召開人才培養論證會,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討論典型工作任務,理清每個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以及完成該過程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最終形成實踐教學的目標體系。
1.2? 引進企業實際項目,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依據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依托行業,依據職業崗位能力分析,采取分階段、遞進式方法構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一是校企結合,使用公司提供的教學資料和實踐項目,引入企業專家開展實踐教學;二是按照學生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律,遞進式安排實踐教育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單一到綜合,逐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三是將仿真實驗和實境操作相結合,廣泛使用思科、華為、H3C網絡仿真系統和虛擬機系統,采取先仿真后實境的辦法,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和針對性;四是將實踐教學與行業認證相結合,在完成實踐學習后,參加并獲取相應的行業權威職業資格證書。
2.??? 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為實踐教學提供條件保障。
2.1?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緊緊圍繞實踐教學的目標體系,按校企共建、學研一體、優勢互補、人有我優的原則進行規劃。投入500余萬元,建成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基礎。
2.2?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按照校企互補、齊大優先、相互彌補、共同育人的原則,積極與校外IT企業開展合作,共建學生實習基地,如長城寬帶宜昌公司、中企動力宜昌公司、710縱橫科技、東軟集團宜昌公司等,并不斷調整優化。建立適應工學結合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機制,明確學生在校外實習的目標、計劃、安排和考核方式,采用校內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指導實習的方法,實行學生頂崗實習“雙導師”制。校內指導老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過程監控,將實習指導貫穿實習全過程。校外一線專家擔任實踐教學指導老師達到30余人。
3.??? 完善實踐教學課程標準,實施達標考核評價。
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由老師按照工程施工規范及考核標準對學生實踐情況進行考核。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制訂了實習內容、標準和崗位能力培養目標。學生每月完成實習小結,指導老師對照實習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
4.??? 健全制度強化過程管理,完善運行管理體系。
實踐教學實行校、院兩級領導與管理體制,教學辦負責實施。學校和學院先后出臺了《專業實訓室安全管理制度》、《實訓室安全操作規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及管理辦法》、《頂崗實習管理辦法》、《頂崗實習指導教師職責》、《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管理辦法》、《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雙導師”制實施方案》、《學生頂崗實習考核辦法》,同時,為了更好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制訂了《企業文化教育方案及考核辦法》。
學生校外頂崗實習實行“雙導師制”,校內老師采用巡查和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過程管理兩種方式進行指導,企業指導老師進行現場指導。同時學生在網上對校內外導師的指導予以評價,評價結果記入教師考核成績。
我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按照“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要求,建設高標準校內實訓基地,配套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及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運行管理體系,使學生實訓條件在省內同類學校中領先。2016年來,共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團體二等獎1 項,湖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3 項,二等獎2 項,三等獎1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