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在攝影圈里,有一個名字叫做“三影堂”。它是一家攝影藝術中心,也是一項攝影獎項。每年4月末,總有大批的藝術家趕赴京城,因為“三影堂攝影獎”就在這段日子開展。
自2007年成立以來,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從中國專注于當代攝影藝術的“獨苗”到現在“中國影像機構聯盟”的成員,已然成為中國當代攝影的要陣之地。從出版到批評,從畫廊到博物館,從教育到收藏,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在中國都是缺失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三影堂”的由來,是創始人榮榮&映里對攝影的理想,是他們投身一個機構的初衷——讓中國當代攝影開枝散葉。
促進中國影像與國際間的對話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是國內首家專注于當代攝影藝術的民間機構,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榮榮和日本攝影藝術家映里夫婦于2007年共同創辦。目前擁有北京和廈門兩個場館,分別位于北京朝陽區草場地藝術區和廈門集美區杏林灣。兩個館不斷通過展覽、講座、圖書出版、藝術家居住計劃以及各種獨立項目,推廣支持當代攝影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和國際交流,在國際范圍內提升中國當代攝影的地位和重要性。
據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副館長齊燕介紹,三影堂創辦以來向中國觀眾推介了非常多國際攝影師,也是最早在國內介紹日本攝影師的。許多國外大師在國內的首次展覽是在三影堂,比如坎迪達·霍弗、植田正治、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等,學術型的群展“中國攝影: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自2015年起,三影堂與法國阿爾勒攝影節在廈門共同發起一年一度的“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每年秋季在廈門同時舉辦幾十場展覽,包括從法國阿爾勒當年夏天的項目中精選出6-8場空運至廈門;關注亞洲其他國家攝影發展的“亞洲影匯”;支持推廣華人攝影師的“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等。除了展覽,也籌備專家見面會、攝影文化論壇、高校巡回講座、攝影書市等公共活動。我們十分注重新銳藝術家的挖掘,集美·阿爾勒每年產生兩個獎項——“發現獎”及“女性攝影師獎”,除了頒發獎金,“發現獎”獲獎藝術家也將被介紹到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參展。
早年間,大部分攝影作品的藏家來自國外,中國的機構和藏家對攝影作品認可度低,這也是作為藝術家的榮榮&映里創辦三影堂的迫切之處。“美術館和畫廊需要向觀眾普及和傳播攝影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最近幾年情況已經有很大改善了。當然,藏家和畫廊之間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影像作品的稀缺性體現在版數和簽名上,這方面畫廊必須嚴格監督和把關。我們的攝影藝術品在進入市場前都會確定好規格和版數,確保以合理的版數和價格與市場對接。”齊燕介紹。
“三影堂攝影獎”發掘新生力量
2009年,在市場與學術雙繁榮的條件下,三影堂做了一件對中國攝影有推動作用的事情:首屆三影堂攝影獎正式啟動。
“三影堂攝影獎”是另一個支持新人項目,延續了12屆。從下一年度起,因為疫情導致的國際旅行限制所以暫停舉辦,但是這些年來已經在業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入圍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面前,與海內外、東西方最頂尖的藝術機構負責人、藝術家、評論家組成的國際評委團闡述自己的創作觀念。不少國際專家因為受邀擔任三影堂攝影獎評委,首次來到中國,通過三影堂攝影獎對中國當代攝影的新生力量有一個近距離的觀察,也通過講座和對談向中國觀眾介紹他們的工作和研究。三影堂攝影獎不僅是一個展覽或評獎活動,更是一個藝術生產者與評委交流互動的發生場,是中國年輕影像創作者步入國際視野的一個重要通道。”齊燕表示。
以推廣中國原創攝影為己任
在齊燕看來,“中國的當代影像市場歷經了1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市場構架開始逐漸成型,藏家群體也慢慢變得豐富和壯大了,也有不少年輕藏家開始對影像收藏產生興趣,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市場表現。”在影像一、二級市場都一片繁榮景象的大環境下,三影堂依然以非盈利機構的姿態運轉著,繼續推動中國影像走向市場的橋梁,走向世界的畫廊。
2012年4月,三影堂創立+3畫廊。“+3畫廊首先以推廣中國原創攝影藝術為己任,同時架構一個中西方攝影藝術交流的國際通道,增強中國攝影在世界其他地域的呈現。在我們代理的藝術家中,有最具代表性和成長性的青年藝術家,比如目前正在耶魯大學攻讀攝影專業碩士的陳榮輝,他的創作風格十分成熟,且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一流的執行力,近年來頻頻在國際攝影比賽中嶄露頭角。他的個展目前正在北京三影堂展出,推薦大家有機會到現場看看。同時我們也在有計劃地推介國外重要攝影藝術家及其作品,比如對中國攝影界影響甚廣的日本藝術家森山大道。”齊燕說。
中國不缺好的藝術家好的攝影師,但是好的機制、好的平臺是永遠不嫌多的。三影堂從中國專注于當代攝影藝術的“獨苗”到現在“中國影像機構聯盟”的成員,攝影獎項和攝影節紛紛出現和發展,生態已經在形成,只是還是要完善和良性循環、一次次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