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玲玲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20)08-160-01
摘 要 “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地方經濟政策調整的重要示范區,擔負著招商引資、示范新興產業、推動區域發展等一系列重要使命。近年來,國內外涌現出不少關于園區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在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區域性產業集群的異軍突起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園區也被公認為是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本文將為讀者對園區經濟做深入解讀。
關鍵詞 園區經濟 主題 外資
一、園區經濟的概念
園區并沒有什么標準的概念,只是在固定的地域內從事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經濟活動,并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推動作用,園區內一切經濟活動的總和稱為園區經濟。園區經濟是國家或地方政府為推動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而采取的一種探索模式,就像一次大型的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一樣,其必然會被賦予一定的主題,園區經濟也是如此,目前普遍被園區經濟所引入的主題包括:創新、人文、生態、現代化和國際化這五大類,我暫且稱其為園區文化。
我國的園區經濟一般由五大要素組成:一、園區的理念。科學而富有創意的建園理念是園區的創建基礎。科學的理念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創意的理念是園區立足的根本;二、園區的管理平臺。園區經濟是國家或地方政府為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而采取的一種探索模式,是新經濟政策的示范區,行政扶持不可或缺,但為了避免過度的行政干預,在園區的管理上必須按照市場規律和園區的特定文化背景辦事,把握好政企之間的關系;三、園區經濟競爭實力的主體。園區經濟是新經濟政策的示范區,代表著先進的生產方式,所以園區經濟的未來發展要求其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所以入駐園區的經濟體必須是運行良好、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且發展前景廣闊的優質資產。這些入駐的企業在以后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將以園區為,載體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產業集群,園區經濟就此才會持續向好;四、園區的硬件設施。一方面要按照國家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建立清潔、生態、環保、節能的基礎設施體系,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園區文化所賦予的內涵,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系統;五、園區的對外聯絡平臺。園區屬于經濟區域,與外界的互動是經濟活動的基本要素,所以園區與外界之間必須建立有效的互通渠道,包括:開放式的交通網絡、通訊網絡和服務平臺等。
二、對園區經濟的分類
從園區發展的主題來看,可分為六大類:一、以創新為主題,如創新城、研發基地等。二、以招商引資為主題,如哈爾濱深圳園區、俄羅斯產業園區等。三、以資產重組為主題,這一類園區一般是先進行資產重組,而后為此創園,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成功與否會起到關鍵作用。四、以生態經濟為主題,如生態經濟園區,是為企業探索可出續發展道路,嘗試轉型而特別創立的園區。五、以創業為主題,如創業園,是為鼓勵社會大眾獨立創業,爭取各項政府扶持而創立的園區。六、以國際貿易為主題的園區,如出口加工園區。七、以教育產業為主題,如大學城。
三、園區經濟的建設特點
園區經濟的建設不同于普通的項目建設,與其說是建造一個園區,不如說是打造一種文化,文化是園區的內涵,主題才是園區的外在表現。所以必須選取一個比較好的主題,才是園區經濟建設的第一要務[1]。主題的選取既要符合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又要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創新與效益必須兼顧。園區經濟在環境上必須具備行政部門的政策扶植和有效的政務服務平臺,足以吸引有意進駐園區發展的企業的眼球,從而使得各種有利資源源源不斷的涌入園區。園區內部各類經濟活動必須要符合政府的規劃方案,支配和拉動各類資源向符合既定主題的方向發展。
四、中國園區經濟的發展現狀與挑戰
中國園區經濟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從成立深圳特區開始,先后成立了珠海、廈門、汕頭四大經濟特區和以雄安新區為代表的十九個經濟新區。中國園區經濟的發展,無疑是對大型經濟區的效仿。這些特殊經濟區為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特別是在吸引外國投資和促進出口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的園區經濟為當地的區域性經濟發展甚至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園區經濟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堅力量,不僅僅是帶動了當地經濟的騰飛,更在技術創新、進出口貿易、土地開發、解決就業甚至是城鎮化建設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
在園區經濟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其在發展過程中正面臨的巨大挑戰:一、園區經濟過分依賴外資,核心技術掌握能力明顯不足。本土企業在技術水平上與進駐的外企相比,在某些領域存在著明顯的技術差異。二、園區經濟高度依賴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速度明顯減緩。地方政府在資源和政策方面,更多的傾向于園區內的大型企業,這加劇了園區內其他企業的發展難度。三、園區政策使用不合理,造成資源浪費和“候鳥”現象。為擴大和加速園區發展,部分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不計代價的優惠政策,使得土地、水、電等資源被廉價出售,一旦優惠政策有所更改,這些企業便如候鳥般向其他政策相對優惠的城市轉移。
參考文獻:
[1]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20):171-178.
[2]劉新艷,趙順龍.區域環境對產業集群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0):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