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超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20)07-101-02
摘 要 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設銀行”或“建行”)成立60多年來,始終堅守“國家利益至上,服務建設為本”的理念,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尤其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民生領域發展、破解社會難點痛點問題等方面,體現了國有大行的責任擔當。建設銀行普惠金融戰略的推進實施,再次體現了建行把社會責任融入經營管理,深入踐行開放共享、責任擔當、服務民生、回饋社會的理念。本文嘗試運用管理思維理論淺析普惠金融戰略,擬從企業管理角度為解讀普惠金融戰略提供一個新的分析視角。
關鍵詞 管理思維 管理系統循環圖 企業社會責任 建設銀行 普惠金融
2019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建設銀行,了解小微企業貸款規模、成本和便利情況,對建行瞄準小微企業融資難點、運用“互聯網+”等創新模式、增加小微企業貸款和降低成本予以肯定。李克強強調,穩就業主要靠千千萬萬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發展離不開普惠金融支持,勉勵國有大型銀行要帶頭為民營、小微企業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借鑒國際經驗,打造普惠金融金字招牌。本文運用管理思維理論和管理系統循環圖,從企業發展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淺析普惠金融戰略的實施和推進。
一、管理思維理論概述
(一)理論基礎
管理思維理論是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重在培養思考管理問題的有效思維,引導分析管理中常見的理性與感性、目的與手段、集權與分權、繼承與創新等矛盾關系,通過強化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直覺思維、權變思維等思維方式的能力,思考和理解企業管理中的人本導向、顧客導向、倫理導向、目標導向、規范導向等思維原則[1]。管理思維理論為企業經營管理、發展戰略、創新運用、文化制度和教育培訓等方面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新的觀察和理解角度,其中思維方式和管理導向是管理思維理論的重要基石。本文具體選取管理思維理論中的批判性思維和顧客導向(企業使命)維度解讀建行實施普惠金融戰略的重要意義。
曲慶,《管理思維》,清華大學出版社。
(二)系統循環圖
系統思考是從整體上對影響系統行為的各種力量與相互關系進行思考,以培養人們對復雜性、相互依存關系、變化及影響力的理解與決策能力。管理系統循環圖是從管理思維角度,遵循一定的管理系統法則,準確選取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和驅動力等變量,從正反兩個方向進行激勵,為企業推動成長和解決問題時相應進行決策調整提供分析工具。
邱昭良,《系統思考實踐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文利用系統循環圖中的“強者愈強”環路,對建行在同業中較早實施普惠金融情況進行定性分析。
二、建行推進普惠金融基本情況
2018年5月,建設銀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動承擔大行責任,全面啟動普惠金融戰略,基于對小微企業需求痛點的理解,借助新興科技,重構小微金融服務模式,拓展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以商業可持續的方式,切實服務實體經濟。一是發揮“雙大”優勢,助力“雙小”戰略。憑借建行對公業務領域的傳統優勢和綜合金融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深入挖掘央企及全球客戶及其上下游客戶群體資源,充分利用央企及全球客戶在產業鏈、銷售網絡、渠道平臺、信息數據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批量化獲客。二是拓展和深化普惠金融理念內涵。深度拓展小微、“雙創”、涉農、扶貧等民生領域,用普惠金融可復制可持續的模式,建立長效經營機制。三是加速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在機構設置、人員安排、資源配置、績效考核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建構由上而下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加大普惠金融特色機構建設,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建行大力實施普惠金融戰略得到國務院領導、監管部門、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
三、管理思維理論解讀建行普惠金融戰略
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40年前在紐約《時代》周刊發表過一篇《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賺取利潤》的文章,引發了美國企業社會責任的一次大辯論。此次辯論引起了對企業宗旨和社會責任的普遍反思和關注,此后,關于企業利潤最大化這一概念也逐漸變得概括和籠統,反映出一個新的事實:許多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并不是按照邊際成本和邊際收入表示的利潤最大化原則,來展開經營活動的[2]。“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為“利潤率不是工商企業和企業活動的目的,而只是其中的一個限制因素”[3]。根據管理思維理論中的批判性思維和企業責任理論,“一個優秀的企業不應將盈利作為一切行為的前提,只有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才能實現長遠健康發展”。據此,管理思維理論為建行實施普惠金融戰略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一)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屬性
建設銀行成立初期,肩負起集中辦理國家基本建設預算撥款和企業自籌資金撥付,監督資金合理使用,對施工企業發放短期貸款,辦理基本業務結算業務的重要職責。此后不同歷史時期,建行分別承擔了國家賦予的不同發展任務。新時期,建設銀行在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時,始終不忘初心,將服務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作為企業重要任務,堅持“始終走在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最前列,成為世界一流銀行”的愿景和“為客戶提供更好服務,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為員工搭建廣闊的發展平臺,為社會承擔全面的企業公民責任”的使命。普惠金融戰略的實施進一步體現了建設銀行為推進國家建設發展踐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使命擔當。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
批判性思維與企業使命理論將企業責任定義為“如果企業在承擔法律上和經濟上的義務的前提下,還承擔追求對社會有利的長期目標的義務,那么,我們就說該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4]建設銀行秉承“服務大眾、促進民生、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目標,充分關注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訴求,通過自身持續的改變和創造,努力實現與利益相關方的和諧共贏。在各項業務取得穩健發展的同時,積極支持國家基本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加大民生金融投入、踐行普惠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關注員工和社會發展、積極支持公益事業。
(三)顧客導向視角下的小微企業客戶
根據管理思維理論的顧客導向原則,企業宗旨的一種定義就是創造顧客。顧客決定著什么是企業,它應該生產些什么,它是否會興盛和發展壯大起來。而且,顧客所購買的,并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是使其持續存在的動力源泉。正是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和需要,社會才把財務創造資源托付給工商企業[5]。運用該觀點分析普惠金融戰略為銀行創造價值的可能性。
中國的小微企業貢獻了60%的GDP,80%的就業崗位, 50%的稅收和70%的創新,不僅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更是激勵創新、帶動投資、促進消費的“生力軍”,是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新動能,市場業務潛力巨大。隨著金融業態的發展變化,傳統銀行業務承受了巨大壓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強化傳統業務創新發展的同時,發展普惠金融不僅有助于解決社會痛點、民生難點,更為商業銀行拓寬獲客渠道,抓住新的客戶來源,創造經濟價值提供了一片廣闊藍海。
2017年4季度,建設銀行成為四行中唯一達到了人民銀行普惠金融最高激勵目標的商業銀行。建行各條線已形成“做快、做大、做好”的高度共識,普惠金融先發優勢已經形成:借力“新一代”金融科技優勢,推出“建行惠懂你”APP;發布“建行?新華普惠—小微指數”,打造普惠金融的“晴雨表”和“指南針”;連續四年贊助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惠及500萬大學生。
運用管理系統循環圖中“強者愈強”環路模型分析,建行舉全行之力推進普惠金融戰略落地,顯示了堅定的意志和決心,并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將有助于建行匯聚更多資源,搶占更多市場份額,贏得更有利的發展環境,從而正向促進建行在該業務上取得更大的成功;相反,因建行的先進和示范性推廣,同業雖相繼加大該業務投入,由于資源獲取手段和能力不足,業務后續推廣或將面臨較多困難。
四、結語
本文使用管理思維理論工具,嘗試從新的視角解讀建行實施普惠金融戰略。“能夠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公司將成為經濟生活的主導,”[1]因為建行一直堅守作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情懷擔當,才能在成立的60年風雨兼程中不斷實現進步發展。普惠金融戰略實施是建行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又一舉措。建設銀行也將在推動普惠金融戰略進程中向社會大眾展現責任與擔當,在這一利國利企利民的事業創造新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曲慶.管理思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11.
[2]德魯克.管理:使命,責任,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1.11.
[3]邱昭良.系統思考實踐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丹尼爾?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04.
[5]曾仕強,劉君政.管理思維[M].東方出版社,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