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釗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20)07-114-02
摘 要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屬性與商品屬性的統一,不僅需要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更需要與消費者緊密聯系,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真正走進大眾消費市場,傳播優秀文化。本文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通過幾組市場調研數據,探究基于消費者需求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和經營思路。
關鍵詞 博物館 文創產品 消費者需求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重心逐漸向精神文化領域轉移,博物館迎來觀眾參觀熱潮。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也正在慢慢進入公眾消費視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博物館文創產品作為博物館文化的載體,日益成為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橋梁,通過文創產品能夠將文化文物知識普及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延伸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功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博物館文創產品有著特殊的性質,比普通商品蘊含著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時作為商品,博物館文創產品需要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研發、銷售等,需要消費者和市場來檢驗。因此從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主體的角度出發,探究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和經營思路具有重要意義[1]。
一、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現狀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眾多鼓勵和支持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總體發展趨勢良好,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爆款文創產品層出不窮,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多數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研發仍然存在問題,如多從文創產品設計的單向審美角度展開,較少關注消費者需求角度[2]。
(一)缺乏市場調查,盲目跟風研發
對于許多非博物館行業的人來說,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就是類似于旅游紀念品的小商品,最開始冰箱貼、膠帶、行李牌等爆款文創產品受到熱捧,所以許多博物館爭相效仿,在沒有做好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紛紛生產膠帶、冰箱貼等產品,導致博物館文創市場涌現出大量毫無新意、制作雷同的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失去了博物館文創產品傳播優秀文化的價值。
(二)研發多從設計角度出發,較少關注需求
很多博物館缺乏專業的文創產品設計人員,或對于文創產品的研發思路不夠清晰,沒有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分析消費者偏好,只是單純的站在設計或文化的角度上,設計出孤芳自賞的產品來自娛自樂,未能通過比較通俗易懂、貼近大眾的方式讓消費者通過產品理解其中的文化元素和價值內涵,無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也無法實現產品的文化價值。
二、從消費者需求看博物館文創開發趨勢
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市場調研提供了便利,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挖掘、數據處理、目標人群消費行為偏好分析等,從而從文創產品研發和經營等各方面進行改進,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在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前,阿里數據公布了《2018年天貓博物館文創數據報告》(以下簡稱《2018報告》),8月15日,天貓和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19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以下簡稱《2019報告》),在此之前,阿里天貓新品創新中心還曾發布《博物館文創市場趨勢洞察》(以下簡稱《洞察》)。這些調研分析,通過數據從購買量、購買人群的職業、年齡、性別,購買類別等方面深度解讀了當前我國博物館文創市場的消費現狀,分析了消費趨勢,不僅為博物館及相關文創企業拓寬市場提供了寶貴資料,也為研究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綜合以上幾個數據和報告,從消費者需求角度出發,博物館的文創市場有以下幾個趨勢[3]。
(一)線上購買增多
《2019報告》顯示:全球范圍的博物館文創正在出現“集體上網熱潮”,目前,已有24家博物館文創產品入駐天貓。過去一年,天貓博物館文創產品旗艦店的年累計訪問量就已經達到16億人次之多,是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人次的1.5倍。《洞察》數據顯示,在天貓等電商平臺上,與博物館相關的詞匯搜索量不斷增長,2018年1月至10月,在淘寶、天貓上搜索“博物館”的人數,超過2016年1月至10月的2.5倍,另外,相關數據表明,近90%的人群瀏覽的是博物館相關文創產品[4]。
(二)選購標準、偏好風格多元化
數據顯示,常規價位偏高、缺乏個性、千篇一律的博物館紀念品,越來越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消費者在選購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時,更注重創意和個性,更綜合衡量“文化內涵”“實用性”“外觀設計”“創新性”和“合理的價格”等多個維度。且不僅僅偏好單一風格,對設計風格的要求更加多樣化,在《洞察》的調查樣本群中,每個消費者平均選擇了超過3.3種風格不同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如“文藝/雅致”“復古”“極簡”“萌/可愛”等。
(三)文創產品需求生活化
消費者購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用途正在發生變化,不再拘泥于過去購買精美昂貴的產品用于饋贈送禮。數據顯示,過去的1年,接近90%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者表示購買文創產品的用途為自我消費。消費者瀏覽和購買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更加生活化、實用化,已經覆蓋到衣、食、住、行、用、妝等各個生活場景,而文具用品、生活用品、首飾珠寶、和家居飾品等類別,被消費者普遍認為最適合開發博物館文創產品。
(四)都市年輕女性為消費的主力人群
數據顯示,博物館文創產品用戶從年齡分布上看,90后占比53%,數量過半,總體看來,75后到95后群體占線上消費者總數的九成。性別分布上看,女性用戶占比約76%,超過用戶總數的3/4。從職業上看,博物館文創產品購買最多的是公司職員,其次是學生。從地域分布看,北京、廣州、上海等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居多。因此,都市年輕女性成為博物館文創消費的主力人群。
三、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思路
在市場競爭不斷激烈和廣大消費者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更應注重消費者需求,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貼近受眾、尊重受眾、研究受眾,充分做好市場調研工作,不能僅從設計角度出發,設計出孤芳自賞的產品自娛自樂[5]。
(一)不盲從,做好消費者調研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不能盲從和跟風,要多從消費者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和考量。一款文創產品從文化文物資源選擇、提出設計思路、產品目標定位、市場分析等都需要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認真做好消費者的調研工作,充分了解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偏好和不同需求,通過細分市場,精準定位,確保研發出的文創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6]。
(二)巧妙構思,注重創意和個性
當今社會人們的消費觀開始傾向于個性化,千篇一律,缺乏創意和個性的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博物館文創產品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承載著歷史價值和文化元素,這是它與一般商品的區別之處,這種獨特性也是吸引消費者購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主要原因。在研發博物館文創產品時,應注重運用獨特、巧妙的設計,融入博物館的文化文物元素,避免同質化,只有充滿創意與個性的產品,才更能吸引消費者。
(三)文化主題挖掘,系列產品開發
從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提取特定文化元素,進行擴展和延伸,開發出多個類別多個款式的文創產品,形成系列,系列產品整體擺放效果明顯,便于消費者識別和記憶,有利于視覺形象的統一,也有利于消費者記住產品中蘊含的文化文物元素,實現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而且系列化產品設計既美觀多變,又整體統一,系列中不同的類別產品服務的消費者不同,通過系列化的設計研發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7]。
(四)線上線下銷售結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購買產品越來越習慣于通過電腦、手機等進行線上交易。博物館文創產品是宣傳和推廣博物館文化的載體,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文創產品線上營銷,實現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線上營銷,能夠突破實體商店營業時間、地域、面積、展示形式等因素的限制,拓展營銷范圍,豐富營銷形式,能夠給消費者提供一個更加便捷、高效的開放性服務平臺,且更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五)消費細分,多元產品研發
消費群體細分是把消費主體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層次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群體進行多元化的產品設計研發,有利于讓消費者產生歸屬感。比如,針對高端客戶,可以設計一系列品質優良、做工精細的文創產品,產品材質和用料可以選用貴金屬、真絲等,也可以是限量版;針對普通觀眾,可以推出一系列物美價廉且便于攜帶和贈送的文創產品。多元化的產品,更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不同消費需求。
文創產品商店被稱為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文創產品是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延伸,是宣傳和推廣博物館文化的有效手段。通過文創產品消費,能夠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對消費者產生潛移默化的文化啟迪,有利于博物館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進行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時,要立足博物館豐富的文化文物資源,并關注消費者需求,開發出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具的文創產品,傳遞文物背后的中華文明。
參考文獻:
[1]李玄戈.針對不同人群特征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8(2).
[2]王翔.從消費者需求角度出發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8).
[3]虢美妮.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感知價值與消費意向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16).
[4]錢晨,樊傳果.中小型博物館基于消費者的文創品牌資產創建[J].傳媒觀察,2019(06).
[5]葉鳴.基于感性消費心理淺談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思路[A].中國創意設計峰會組委會、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組委會、浙江省創意設計協會.2017年中國創意設計峰會論文集,2017(10).
[6]李雯,張燾.基于KANO模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者偏好研究[J].設計,2019,32(17).
[7]馬琳,侯力丹,趙雨晴.“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與推廣研究[J].大眾文藝,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