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 要】目的:探討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與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性。方法:于2019年5月—12月選擇我院心理門診和心理科病房的抑郁癥患者257例。結果:257例患者的SAS總分為(63.71±5.36)分,SDS總分為(66.26 ±6.15)分;SAS、SDS與退避、自責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與問題解決呈顯著負相關(p<0.01)。結論: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與應對方式存在顯著相關性。因此,可通過改變患者的應對方式來改善負性情緒。
【關鍵詞】抑郁癥;負性情緒;焦慮;抑郁;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64-01
抑郁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自我評價低、消極觀念等,嚴重的抑郁癥常會出現自傷、自殺等極端行為。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低自尊、負性、悲觀等想法,因此,面對問題時也常常會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很少能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反而會因困擾持續存在而加重抑郁情緒。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與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于2019年5月-12月選擇我院心理門診和心理科病房的抑郁癥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6例,年齡為16-58歲,平均年齡為(37.29±7.83)歲。所有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均為初中以上,向患者說明研究目的,并自愿參加。納入標準:符合《疾病與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10版(ICD-10)中關于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SDS≥50分。排除標準:排除智力低下或智力障礙的患者;排除患有器質性疾病或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排除孕、產婦。
1.2 方法
采用SAS、SDS、CSQ來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與應對方式情況。問卷調查需統一指導語,當場發放問卷,現場回收。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57份,問卷回收率為85.7%。
1.3 研究工具
1.3.1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AS由W.K Zung 于1971年編制而成。包含20個題項,要求被試根據自己最近一周的實際感受作答,根據癥狀出現的頻率采用1-4級評分,將每題項得分相加即為量表總分,總分越高,提示焦慮水平越高。SA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被常用于門診患者焦慮情緒的篩查與評估。
1.3.2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ng Scale,SDS)
SDS由W.K Zung 于1965年編制,包含20個題項,評分與統計方法同SAS一樣。SDS使用簡單、方便,被廣泛用于個體抑郁情緒的篩查與評估。
1.3.3 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此問卷由肖計劃等人編制,用來評估個體在應對壓力事件時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六個分量表,分別是:自責、求助、退避、幻想、問題解決和合理化。CSQ共62個題項,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回答“是”或“否”,回答“是”記1分,回答“否”記0分,將每個題項得分相加即為分量表評分。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采用Spearman Correlation來分析焦慮、抑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程度。
2 結果
2.1 SAS、SDS結果分析
對257例患者的SAS、SDS總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SAS總分為(63.71±5.36)分,SDS總分為(66.26 ±6.15)分。這說明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
2.2 ?SAS、SDS與CSQ之間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對焦慮、抑郁與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SAS、SDS與退避、自責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與問題解決呈顯著負相關(p<0.01)。這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越傾向于選擇退避、自責的應對方式,而焦慮、抑郁程度越輕,越傾向于選擇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
3 討論
當個體受到外界環境刺激時,會調動自己的內、外資源來應對壓力,處于應激狀態,但若長期處于消極應激狀態下,可能促使個體產生不合理認知,做出錯誤的決定,誘發負性情緒和消極行為[1]。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壓力應對方式。本研究發現SAS、SDS與退避、自責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與問題解決呈顯著負相關(p<0.01)。也就是說,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越傾向于選擇退避、自責的應對方式,而焦慮、抑郁程度越輕,越傾向于選擇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這與王曉磊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樣發現抑郁癥患者在積極應對方式較無明顯抑郁情緒的人群得分低[2]。當抑郁癥患者面對壓力和挫折時,較多情況會選擇回避、自責等消極的應對方式,并不會對壓力應對有幫助。
因此,在抑郁癥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中,需多給予患者正面的暗示,給予肯定、鼓勵與心理支持,同時,可以開展心理健康宣教、知識講座等,給患者和家屬普及有關抑郁、焦慮的基本知識,樹立治療、康復的信心,引導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壓力與挫折。
參考文獻
[1] 徐珊珊.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病恥感和應對方式的改善及改變情況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0):53-54
[2] 王曉磊,邢文龍,薛瑾艷,等.探討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社會事件對抑郁癥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9,32(17):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