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華 張弼澤
摘 要:我國基金會信息披露方面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分析其內、外原因,借鑒國外經驗,提出完善我國基金會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要加強正確引導,建立嚴格的內控制度;要進一步規范信息披露內容、擴大披露范圍;要加強外部監督,引入第三方機構跟蹤審計;要加大對違反信息披露規定的懲罰力度等。通過這些措施,期望能為解決我國基金會的信息披露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基金會;公信力;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D922.18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6-0130-02
一、我國基金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問題
基金會的運營應遵循組織的公益宗旨,應明確接受捐贈的資源使用去向;組織的運作應合法合規,應以較低的組織運行成本追求較高的效率和業績。這些在信息披露上都應有所反映。但目前我國基金會信息披露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導致信息使用者不能獲得準確的資金使用信息,從而不能對基金會做出正確的評估和正確的投資決策。信息披露不及時、內容不全面、透明度不高、有用性差等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究其根源,主要是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內控不嚴,這是內因;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外部監管不力是外因。
(一)對信息披露的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
信息披露的目的是給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以使其作出正確的相關決策。信息的公開披露可大大提高基金會組織的公信力,可以更好地促進籌資。可是大多管理層并沒有正確認識這一點,實際操作中往往適得其反,這是根本內因。內部管理規范嚴重缺失、存在漏洞。例如,會計核算缺乏嚴格規范,缺少財產清查、收支審批制度等致使會計處理過程出現造假、提供虛假財務報告;某些人利用對資產的控制權而牟取私利等。
(二)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全面
追求有效且高質量的信息披露,才能達到組織運營的目的和宗旨,也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些基金會信息更新不及時,且沒有把募捐和提供資助等情況進行詳細披露。據了解,絕大多數基金會沒有按規定公開會計報表附注信息,也沒有披露財務情況說明書;絕大多數基金會沒有公開第三方的審計報告,導致信息使用者無法獲得一些必要的重要信息,從而無法作出正確決策。
(三)缺乏來自于外部的第三方強有力的獨立監督
缺乏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的全程審計、監督,缺乏具有一定資質的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監督。
(四)對違背信息披露要求的懲罰力度不夠
違背信息披露要求付出的代價不高、成本較低,所以違規者層出不窮。
二、國外經驗借鑒
(一)細化收入項目
在加拿大,公益組織的收入按照來源都要細化,比如政府資助、社會募捐、投資收益、資產處置、資產出租、銷售或勞務和其他收入等等。募捐收入又細分為開具稅收發票的、其他機構轉贈的和其他捐贈收入等,這樣才能做到收入來源賬目清晰。
(二)嚴格登記捐贈
印度政府對于接受捐贈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制,每筆捐贈都必須依法登記在案,并保證及時向外披露相關信息,如每筆捐贈的來源、數額以及捐贈渠道。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可以實現信息透明化。
(三)嚴格限定用途
在美國,基金通常劃分為限定性基金和非限定性基金。對于限定性基金,要求嚴格按照限定用途使用,做到專款專用,不能挪作他用。
(四)嚴格事前評審
在德國,在經費支出前要進行嚴格的評審,評議過程高度透明。事前評審大大提高了經費支出的有效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可有效防止濫用資金。
三、完善我國基金會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一)加強正確引導,建立嚴格的內控制度
加強對基金會管理者對信息披露的正確認識,增強基金會信息披露的內在動力。只有強調基金會信息披露的目的,及時、全面地披露相關信息,提高基金會的公信力,才能更好地籌資。作為公益組織,只有獲得捐贈者的信賴才能穩定組織的資金來源。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基金會只有積極、主動、自愿地進行信息披露,才能在競爭市場中最終取勝。因此,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對公益組織的正確引導,自覺建立嚴格的內控制度,對享受稅收優惠的組織還要加強后續審查?;饡粢S持其免稅資格,就必須擁有透明的內部控制制度。
(二)進一步規范信息披露內容、擴大披露范圍
1.披露組織基本信息和相關業務信息、財務信息等。公眾監督要求信息披露應公開、透明,這就要求公益組織應盡可能廣泛利用網絡等渠道,主動公開相關基本信息(如組織發起人、理事來源單位、組織目的和章程、主要捐贈人、組織制度、業務簡介、被投資方、其他與該組織有重大影響關系的個人或組織)、治理結構、項目信息、捐贈信息、財務信息和審計結果及免稅的相關信息等等。且披露應及時、準確、真實、完整,實現信息透明化、公開化。對于收到的各項捐贈,要在規定的時限內公布捐贈的詳細信息。擴大信息披露的范圍,主張對項目的來源和去向的詳細情況進行廣泛的披露;同時,借鑒國外經驗,對每項捐贈都要詳細登記在案,并細化組織的各項收入。對于經費支出,要增加事前評審程序,嚴格專項資金專項使用,不得隨意挪作他用。
2.披露會計核算基礎。非營利組織可采用兩種核算基礎,而其中披露基金會財務報告核算基礎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一些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民間基金會一般是按企業會計準則進行核算而采用權責發生制,不能反映資金的實時收支情況,不便于公眾理解,所以基金會只有披露會計核算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還是收付實現制,才能便于公眾理解、使用相關信息。
3.增加定量與定性化信息的披露。財務報告體系除包括3張基本報表外,還要增加附表和經審核的納稅申報表。此外,要增加定性化信息如報表附注信息、財務情況說明、審計信息,以及其他非財務信息如基金會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社會效益等,這樣才能科學、全面地披露財務信息。
4.重要信息重點披露、強化披露、持續披露
可每年兩次或多次進行會計信息披露和重大事件公開,并在專門的網站公示,以便于公眾查詢。凡基金會重要人事、項目的變動,以及影響巨大的社會事件,均須在若干工作日內進行披露。
建立微信公眾交流平臺,及時公開項目的運行情況。應該著重公布一些活動和資金使用情況,充分披露,做到內容不遺漏、不隱瞞。
要求基金會持續披露,定期向社會公開其財務狀況、績效信息等,以便于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
(三)加強外部監督,引入第三方機構跟蹤審計
針對90%多的基金會沒有披露審計報告的狀況,應盡快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審計、監督。為提高審計質量,應選聘經民政部招標確定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指定的基金會進行審計,重點監督基金會是否按照捐贈要求使用捐款。第三方評估機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專業性,注冊會計師要能夠進行全方位審計,并執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對于一些重大投資項目或重大公共事件,要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政府可抽查監督,還可通過網上公眾監督渠道調動公眾監督,保證全過程跟蹤審計質量。
(四)加大對違反信息披露規定的懲罰力度
為加大對違反規定的處罰力度,增加違法的機會成本,政府部門必須出臺相應的具體法律法規。
1.對沒有遵守法律法規、沒有按要求公開會計信息的基金會組織應限期整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應當追究其主要負責人的法律責任,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及刑事責任。
2.因違規造成捐贈人財物損失的,相關責任人須賠償其損失并處罰金。
3.對于具有拒絕公開基金會相關信息資料、拒絕社會監督、拒絕調查等行為的,應取消其經營資格。
4.對于年檢不通過的基金會,應限期公布其整改措施及整改結果,拒不整改的取消其經營資格。
參考文獻:
[1]? 程昔武,紀綱,范青云.財務信息披露影響捐贈收入嗎——基于中國公益基金會的經驗證據[J].財貿研究,2018,(4):106-114.
[2]? 張凱迪.A慈善基金會會計信息披露案例研究[D].北京: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9.
[3]? 汪惠玉.淺議慈善組織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以Y基金會為例[J].當代會計,2020,(2):78-79.
[4]? 胡波.我國慈善基金會審計信息披露案例分析[J].管理觀察,2017,(21):134-135.
[5]? 馬愛民.國外非政府組織及基金會發展借鑒[J].經濟視角,2011,(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