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乙鑫
摘要:近幾年汽車保有量迅猛增加,維修企業(yè)數量也越來越多,不少汽車維修企業(yè)技術和管理水平偏低,導致維修質量問題呈上升趨勢。因此,作為維修企業(yè)的質檢人員應該了解掌握維修質量問題的種類和責任認定知識,這對承、托修雙方都非常有利。
關鍵詞:汽車;維修質量;檢驗
一、汽車維修質量糾紛的特征
汽車維修質量糾紛是指在車輛維修出廠后質量保證期內或汽車維修合同約定期內,因車輛出現機件事故,承、托修雙方對此事故是否由維修質量問題引起而出現的嚴重意見分歧。汽車維修質量糾紛雖然是在維修經營過程中發(fā)生,包含著服務質量承諾履行的法律責任問題,可以用法律手段來仲裁解決,但要真正處理得當,需要對車輛機件事故進行科學鑒定,使事故責任能得到合理劃分。
汽車是一個復雜的機電一體的有高新技術含量的現代化道路運輸設備,對于它的機件事故劃分是二個復雜的技術案例分析過程。同時,因事故與車輛曾經維修過有關,在事故分析的過程中還包含著對承、托修雙方在車輛維修經營和技術管理過程中行為規(guī)范的核查。因此,對汽車維修質量糾紛不能按簡單的法律程序來解決,必須通過技術的、行業(yè)管理手段來使矛盾得以化解。
二、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的職能和要求
為使汽車維修質量糾紛在行業(yè)內得到及時化解,保障承、托修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效地維護汽車維修業(yè)的正常秩序,促進汽車維修質量的不斷提高,樹立行業(yè)良好的社會形象。原交通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汽車維修質量管理辦法》(已被《機動車維修管理規(guī)定》代替)等行業(yè)管理規(guī)章,組織制定了《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辦法》(以下簡稱《調解辦法》),于1998年 6月發(fā)布,自1998年 9月 1日起實施。
此《調解辦法》規(guī)定,行業(yè)內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由政府道路運政管理機構(汽車維修行業(yè)主管部門)負責,并指出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應堅持自愿、公平的原則,明確糾紛調解申請和受理過程、對糾紛的技術分析與鑒定和質量事故責任認定等原則要求,并強調糾紛調解協(xié)議履行的法律責任等。《調解辦法》的頒布,進一步明確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是行業(yè)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是進行汽車維修質量管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三、汽車維修質量問題的認定
對于汽車在維修過程中出現的維修質量問題要通過技術分析和鑒定予以確認。這種技術分析和鑒定必須由各級道路運政機構組織有關人員或委托有質量鑒定資格的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進行。參與技術分析和鑒定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道路運政機構審定并聘用。參加鑒定人員不得少于兩人。
技術分析和鑒定人員應依據現場拆檢記錄、汽車維修原始記錄和汽車維修合同、車輛使用情況及其他有關證據,分析原因,做出結論,并填寫汽車現場拆檢記錄與技術分析和鑒定意見書。
按照《調解辦法》規(guī)定,技術分析和鑒定是進行糾紛調解的基本依據,出具技術分析和鑒定部門應對所做的結論負責。技術分析和鑒定的費用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需要做專項實驗分析鑒定的,其費用按當地物價部門規(guī)定的收費標準執(zhí)行。屬于承修、托修方一方的責任,其認定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要求:承修方不按技術標準、有關技術資料和維修操作工藝規(guī)程維修車輛,或不按使用說明規(guī)定選用配件、油料所引起的質量問題由承修方負責;承修方在進行總成大修、小修和二級維護作業(yè)時,未對所裝(拆)配件進行鑒定,或雖發(fā)現相關配件質量不符合技術要求但未與托修方簽訂責任協(xié)議,在質量保證期內因該零部件質量引起的質量事故由承修方負責;汽車維修合同中另有約定的按合同規(guī)定的責任確定;因托修方違反駕駛操作和車輛使用、維護規(guī)定而引起的質量責任,由托修方負責。
四、維修質量問題糾紛的解決程序
當發(fā)生車輛維修質量問題時,一般采取糾紛調解的辦法進行。糾紛調解的范圍是在汽車維修質量保證期內或汽車維修合同約定期內當事人雙方所發(fā)生的爭執(zhí)。在質量保證期內,托修方遇有汽車維修質量問題或者發(fā)生機件事故,應首先與承修方協(xié)商解決。不愿協(xié)商或協(xié)商不成時,當事人
各方可向當地道路運政機構申請調解。在申請調解時應提供下列資料。
(1)?? 申請調解方(當事單位或人)的名稱,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單位、地址、電話。
(2)?? 當事人的名稱、單位、地址、電話。
(3)?? 糾紛的詳細經過及申請調解的理由與要求的書面報告。
(4)?? 汽車維修合同、車輛竣工出廠合格證、汽車維修費用結算憑證等其他必要的資料。
申請調解方(當事人)應如實填寫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申請書。
道路運政機構應在接到申請書后的5 個工作日內根據規(guī)定做出是否同意受理的答復意見。同意受理的,道路運政機構應將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申請書自接到申請書后10個工作日內轉送另一當事方。另一方同意調解的,應在自送達之日起5 個工作日內就申請書涉及的內容寫出書面答辯材料,并做好參加調解的準備;另一當事方不同意調解的,應及時表明態(tài)度,道路運政機構按不予受理的程序處理。
道路運政機構不受理調解的,應在自接到申請書后或另一當事人不愿調解的答復后的5 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方。
參加調解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均有舉證責任,并對舉證事實負責;糾紛雙方當事人均有保護當事車輛原始狀態(tài)的義務。拆檢車輛有關部位時,當事雙方必須同時在場,一致證實拆檢情況。托修方或駕駛操作人員認為維修質量造成車輛異常,應保護好車輛原始狀態(tài)并找承修方進行拆檢。承修方拒絕派人或事故現場不在本地的,托修方可向車輛停駛地道路運政機構提出拆檢申請。車輛停駛地道路運政機構接到拆檢申請后,應及時組織拆檢,填好汽車現場拆檢記錄,并及時將車輛現場拆檢記錄與有關證據送達承修方所在地道路運政機構。
在發(fā)生車輛維修質量糾紛時,進行糾紛的調解環(huán)節(jié)也十分重要。一般的程序是由道路運政機構熟悉業(yè)務、實事求是、公正廉潔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擔任調解員,并在公開方式下進行調解。
當事人各方應對調解過程中出示的證據進行質證。調解員根據有關技術標準和資料、技術分析和鑒定意見書及當事方的陳述、質證、辯論,分析事故原因,確定雙方應負責任,調解雙方應承擔的經濟損失。經濟損失應由責任人按過失比例承擔。對不能修復或沒有修復價值的零部件按車輛折舊率和市場價格計算價值。
在調解過程中,如遇到下列情形之一,道路運政機構應向當事人雙方宣布終止調解:當事人雙方對技術分析和鑒定存在異議;受條件所限,不能出具技術分析和鑒定意見書;案件已由仲裁機構或法院受理。
向道路運政機構申請調解的質量糾紛,當事人中途不愿調解的,應向道路運政機構遞交撤銷調解的書面申請,并通知對方當事人,調解隨即終止。
經調解達成協(xié)議的,道路運政機構應填寫《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協(xié)議書》,調解協(xié)議書由雙方當事人共同簽字,并經道路運政機構蓋印確認,調解協(xié)議書應交當事人各持一份,道路運政機構留存一份。調解即告結束。
汽車維修質量糾紛調解過程中拆檢、技術分析和鑒定的費用由責任方按照責任比例承擔。若質量糾紛已經受理并在調解過程中,一方提出不愿調解,應由其負擔調解過程中已發(fā)生的全部費用。
調解達成協(xié)議的,當事人各方應當自動履行。達成協(xié)議后當事人反悔的或逾期不履行協(xié)議的,視為調解不成。
如經調解不能達成協(xié)議或調解達成協(xié)議后,一方不履行協(xié)議,有關當事方可依法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調解結束后,調解員應對處理糾紛過程中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由道路運政機構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