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童 郭曉蓓
摘要:“橫渠四句”經歷時代更迭和歲月洗禮依舊彰顯著璀璨的思想光芒,是源于其所體現的責任擔當和現實意義。“橫渠四句”貫穿于張載一生的追求與人生經歷,依托修養身心、報效國家的思想理念,又被賦予了積極的唯物主義實踐觀色彩,廣為后世所傳頌和借鑒。
關鍵詞:橫渠四句;張載;關學
“橫渠四句”最早被稱作為“橫渠之‘四為”,收錄在《馮少墟先生集后序》,后被馮友蘭先生稱為“橫渠四句”。“橫渠四句”的誕生是關學經世致用及其思想體系的集合,張載先生的“關學”,由《易》為本,進行闡明,并加之《中庸》的相關思想,用《禮》來教化,實踐以為用。關學是對儒學經典、理學思想的再一次翻新,是繼承、發展、創新的融合,明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與、尊禮貴德等價值觀念與責任使命。
一、“橫渠四句”的背景及內涵
“橫渠四句”的提出是基于張載先生畢生的經歷所作,張載先生在其父親離開世間之后,移居到鳳翔府郿縣橫渠鎮之南,在此講學,因而世稱“橫渠先生”,他的學術思想被稱為“橫渠之學”也稱之為“關學”。下面將分別闡釋其內涵。
首先是“為天地立心”。“心”最早有記錄以來是被收錄在《周易》一書中:“復,其見天地之心也。”《孟子·告子上》又說道:“心之官則思。”以往的先輩,將所有的精神、意志都歸結于一個內涵“心”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即心是作為自然化身的產物。“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在張載看來天人一體、知性(善)而講心(知覺),他認為兩者是相通的、統一的。“心”是生為長養萬物的始終,是天地之間人道良德的集合。既是自然的規律、法則同時又要在人文社會中遵循倫理道德的“心”。
其次是“為生民立命”。“命”即天命,是指一種與生俱來、冥冥之中就擁有的一種特質,上天賦予的生命、命運的道路。以往對于命運的界定是“命定說”,人的命運往往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全在于天的旨意。但張載先生不同之處在于超越了前人對于命運的定義,重新定義并加之主觀意愿的精神,具有超越的現實意義。他的“為生民立命”是要每一個人掌握生存法則,把握自己人生的船舵,尋找存在的意義,把握自己的生命價值才能在入世中脫穎而出;以自身修養為本性,立天地之大道,謀其身,擇其命;旨在為生民所安身立命,為天下的黎明蒼生所構建有道社會與精神家園。
再次是“為往世繼絕學”。意指知前人之學識應為后人所繼承。在此之前,唐朝時期的韓昌黎復興儒學“古文運動”,其中“文以載道”是其核心思想。然而自兩漢以后,佛教道教的盛行使儒學的地位受到沖擊,儒學再也不是單單獨立的一門學科體系,而是在各家學派的影響下所形成的。張載先生見此現狀便提出為往世繼絕學,以此作為自己的使命同時也是基于與韓愈大體一致的認識。在學術、文化上,不斷增強其影響力孜孜不倦的做出貢獻,承擔著時代繼承者、發揚者的作用。
最后是“為萬世開太平”。“太平”一詞是人們對社會美好生活境遇的一種追求,是人類最終達到的理想社會,在這里人人得到關愛、人人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精神愉悅。其《西銘》中所描述的烏托邦般美好的人類家園,是對于儒家經典大同社會的進一步闡明,強調遵循社會中所約定俗成的道德法則,以此來維護社會秩序,最終實現人類共同家園的構建。
二“、橫渠四句”的傳承
張載關學的發展是在傳承經典前提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完善的,是繼承與發展兩者交相呼應所完成的。如果說關學的開展是儒學經典文化的分支,那么他的存在又是經典文化的點睛之筆,也是入世育人的最佳典范。站在歷史的時間軸上,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些英雄勇士們,擔負起民族的責任、為國家而努力奮斗。
以明末為例,曾有一位勵志改革創新的首輔大臣張居正,其在位期間,實行考成法、清查土地、實行“一條鞭”、軍事上任用同樣以國家、蒼生為重的戚繼光戍守邊疆,保衛國土。歷史印證張居正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改革是必然的,但因為種種原因,他的政策并沒有得到繼續施行,明朝最終還是衰亡了。緊接著清朝入關,歷史舞臺更換了舞者,但“為生民立命”的思想依然引導著廣大仁人志士。
除此之外,現代還有“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毛澤東、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偉大人物,他們都曾肩負起“為天地立心”的宏偉責任,值得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展。
三“、橫渠四句”的當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場合,也同時應用過,不斷點醒每一個中華兒女明確自己的責任使命,在歷練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為天地立心”就是主張識仁求仁,當今“為天地立心”:要有心懷萬物,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意識,具有仁者之心和圣人之心。另外“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在人生道路上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時刻謹記自己的責任、使命,不斷有所作為。“為生民立命”天地萬物融合為一體,這才叫做仁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具有廣大的胸懷,為生民幸福的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時刻做好準備。“為往世繼絕學”強調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之所以能存在,便是前人和后人共同的努力。既不是墨守成規“唯一”的意識,也不是崇洋媚外的思想偏向。是在繼承先輩人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尋找積極的價值因素,抵制、排除不利于社會、文化發展的消極情感,虛假的內容,聯合貫穿繼承、發展、務實的關系。深入強調文化自信,哲思與實踐并重,在現實背景、國情之下,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將其納入生活實際當中。加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為萬世開天平”則秉承《正蒙·乾稱》中“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強調萬物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的聯系,皆是一同。世界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我們國與國之間,各種族之間交往密切,一起來構建我們生命中追求的最為理想的王國。
綜上,首先需要做的是“修煉”自我的品質,修養身心,進行學識、道德的積累、修煉。以此來歷萬物,學習、研究、滌除才能獲得真學識;學會反躬自問、求本心來修煉自己,獲得心靈上的凈化、升華以至于更好的為家庭、為社會,做好自己應盡的職責與義務。要求不斷提升自我的修養、增強自我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有所成就,有所作為,有能力去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和幫助他人;其次牢記使命,明確自己的目標與前進方向,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初心,一直堅持走下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積極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使命,為每一個時代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擁有心懷天下,治世的情懷。最后堅持做到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中國的經典文化,做中華兒女的代言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以其自我的能力不斷的推進時代的發展,做一個助推的動力,使之中華向著一個美好的方向前進、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學智.張載“為天地立心”釋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版),2019,49(03):5-9.
[2]?? 林樂昌“.為生民立命”——張載命運論的新解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9(03):10-13.
[3]?? 張載.張子全書[M].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1.??? 劉佳童(1998.01-),女,陜西省渭南市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工作系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2.??? 郭曉蓓(1984.01-),女,陜西省西安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