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連
摘 要:“學科素養”,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個新理念。各學科課程標準都將“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學科素養”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地理是中學各學科中唯一以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有重要作用。因此注重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有益于學生的終身生活和人格健康,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策略
地理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地理學科的素養,在此基礎上有機地結合基礎教育課程的共同核心素養,提煉出地理學科中那些更為關注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目前,地理課程標準把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地位,更加關注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通過大量實踐調查,得出當前中學生地理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探討其原因,著重分析其對策,以促進中學生地理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中學生地理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市級教學研討活動,訪談等實踐調查,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深刻體會到當前中學生整體地理素養不容樂觀,任重道遠。
(一)學校地理課程建設軟硬件不強
大多數學校的地理教育對培養中學生終身受益的地理素養理念僅停留在基本認同的程度。學校受升學率等因素的影響,在教學工作上仍推行應試教育的各種方針、政策,缺乏新課程理念的指導。許多學校缺乏相關實驗設備和器材,無法提供學習所需的地理實驗環境。部分薄弱學校由于地理科目師資力量不強,沒有開設湖南地方文化常識課程。
(二)家長和學生不重視地理實踐活動
眾多的家長和學生側重地理知識夯實,以提高中考地理成績,對地理實踐活動認識不足,不了解地理實踐活動對開發學生智力,擴大知識視野、陶冶情操,從而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導致參與地理課外活動缺乏積極性。
(三)地理教師自身素質良莠不齊
廣大地理教師隊伍中,部分老師教學以地理中考為指揮棒,忽略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舊觀念亟待轉變。部分薄弱學校由非地理專業教師任教,教師的文化底蘊、綜合素質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有待提高,期待得到有效的培訓。
二、提升中學生地理素養的策略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教師、學校、家庭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升中學生的地理素養。
(一)教師要提升自我地理素養,注重地理素養的滲透
1.加強地理情感、地理觀點教育
在新課程標準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構成了地理課程的目標框架,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教師要改變原來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目標首位的單一價值取向,在教學目標中要增加學生地理情感、地理觀點、環境道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培養部分。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認知發展上,使學生能夠形成從地方、區域乃至全球視野看待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意識。道德情感上,注重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培養。科學觀念上,使學生具備科學的人地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每位公民面臨的職責。個人技能上,使學生擁有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這些知識技能關系到學生日常生活,以及今后從事社會生產建設的能力和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地理志趣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打造跨越時空限制,融聽、說、看等多種形式于一體,將文字、聲音、圖形和圖象綜合化的教學模式。逼真形象的表現效果,擴大了感知空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所教班級組建了家長微信群,筆者每天學習后都會分享各種地理微課和課堂資料。微信內容覆蓋:歌曲地理(長江之歌、天路、青藏高原等民歌及各種地理知識編成的歌曲)、娛樂地理(透過春晚學地理:a.時區:紐約華僑看春晚的時間;b.《人間天河》背后的南水北調;c.《絲路》節目背后的“新絲路”)、實驗地理(探究實驗:植被保護與水土流失的關系)、電影地理(各種紀錄片)、詩歌地理(中國詩詞大會)、時事地理(G20峰會:a.杭州旅游業的發展;b.京杭大運河對沿線經濟的促進作用;c.杭州絲綢產業;d.電商)、中考題目(各地區近幾年的中考試卷和不同版本教材資料)、地理講堂(課堂重難點的微課)、答疑解惑等。這些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和家長的地理興趣。精短的微課也幫助無數學生解決了學習難點,無形中培養了所有學習者的地理素養。
3.加強地理實踐活動和社會調查,提高綜合能力
利用假期爬山,尋找山脊、山谷,遠觀陡崖,登山遠眺,繪制地形圖,體會氣溫和植被的垂直變化。沿“母親河”湘江調研,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了解湘江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開展“保護湘江、保護水資源”綜合性學習活動,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調查自己生活地的區位和基本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植被、土壤等特征)。調查并繪制城市工業、農業、交通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圖,探究其布局的原因。調查對比小區的生活環境,深刻理解住宅的選擇要素(向陽、安靜、空氣新鮮、生活便捷)。模擬各種地理實踐活動:如果你是一位超市的采購員,蘋果、梨、香蕉、芒果、椰子去哪兒采購物美價廉,深入了解其蘊藏的農產品地理分布規律。此外還可模擬聯合國,處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充當導游、小小天氣預報播報員、救生員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應用能力和綜合思維的提升。筆者經常在寒暑假或授課前兩周向學生布置長周期作業,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材料和信息(教師提供一定可選的課題,也允許學生自主擬題),小組合作實踐探究,以此培養學生查找、搜集信息及分析、處理、歸納、總結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團隊合作能力、創新精神。
(二)學校加強地理課程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校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地理教師。同時,加強對相關實驗設備與器材的管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手段對地理過程進行模擬,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地理實驗環境。此外,學校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利用墻體繪制學校平面圖、中國地圖、世界地圖;打造地理園地,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經緯網地球儀等大型立體模型;園中花草樹木掛牌介紹其名稱和生長環境;安裝風向標、百葉箱等監測天氣設備,設立天氣預報櫥窗;設立天文臺,瞭望遙遠的星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無形中領略到知識的真諦。
(三)家長提升文化品位,實現家校共育
初中地理學習,作為地理系統學習的起始階段具有重要意義。其教育的環境不應當局限于學校,家庭環境以其特殊性和優越性對地理教育具有積極作用,重視家庭地理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地理學習及終身發展。家長應和老師相互溝通,密切聯系,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良好結合。
1.地理學習生活化、實用化
家長配合老師,積極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以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引導孩子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孩子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探究性實踐活動。如:美食節-舌尖上美食的由來(中國八大菜系、南米北面、酒、茶等),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商城服飾的材質(南方—蠶絲、新疆—長絨棉、澳大利亞—羊毛、印度—黃麻和棉花)、樣式(印度的紗麗、北方的毛皮大衣、藏民的藏袍)與地理環境的聯系;遠行看到的典型民居(海南的騎樓、怒族的千腳落地房、福建的土樓、藏族的碉樓、東北林區的傳統木屋、內蒙古的蒙古包、黃土高原的窯洞、北方的平頂屋、東南亞的竹樓等)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第五套人民幣背后的美景和其中的地理知識;不同行程(乘車線路、時間安排、天氣狀況等)的出行,需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在家庭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遇到與地理有密切聯系的問題,家長應注意積極引導孩子探索,讓孩子們體會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從而主動增強自身地理素養。
2.家庭文化品位化
家長應提升自身文化品位,營造良好氛圍,才能于無形中提高孩子的志趣。家庭生活中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報,觀看大型地理紀錄片(地球脈動、人類星球、地球力量、國家地理紀錄片)和地理科教節目(遠方的家、走遍中國、寰宇地理、國家地理),關心國家和國際形勢,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
總之,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學校和家庭營造良好的環境,更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因此,廣大教師要不斷學習,強化自身地理素養,并在課堂內外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提升。
參考文獻:
[1]湯國榮.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問題: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9).
[2]楊紅.2-3-4式活動教學全面提升地理素養[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