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在學校德育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專門課程,那么如何發揮好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功能,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鍵詞:道德品質;學校德育;道德與法治課堂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的思想、行為中的體現。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是立國之基,立人之本。國家領導人說: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資治通鑒·周紀》中也說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可見,道德品質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至關重要。而青少年時期正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中小學德育在人的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發揮好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功能,幫助青少年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甚大。作為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以社會主義核心觀引領自己,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不斷充實、提高自己,要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用真誠的愛心溫暖學生,用高尚的師德影響學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只有通過自我的不斷完善,才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才能真正成為孩子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鋪路石。
二、內容創新,德育滲透
目前看來,課堂教學依然是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主要形式,利用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課改之后,道德與法治課本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初一的道德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的行為方式;初二的法律教育主要培養學生擁有必備的法律常識和守法意識,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維護憲法和法律,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初三的國情教育主要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喚起學生的愛國之心,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初中三年課程的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作為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本,把握好新教材的基本思想和結構體系,在繼承德育課程改革已有成果基礎上,依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設計,把學生感興趣的人或事、社會熱點問題等引入課堂,如2020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過程中醫護人員、軍人、警察、志愿者等勇挑重擔,成為最美“逆行者”,保家衛國的典型事例,可能就存在于學生身邊,學生親眼所見,感同身受,把這樣的事例引入課堂,正能量滿滿,學生有話可講,有情可抒,容易形成情感共鳴,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法創新,育人無痕
道德與法治課堂,如果一味說教,講述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的大道理,學生不僅會心不在焉,還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實際,努力探索教學方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
例如講到“誠信”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游戲環節:一站到底。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基于自身的語文知識儲備,講講有關誠信的成語有哪些。小組之間相互PK,看哪個小組能夠站到最后。學生紛紛主動出擊,調動一切資源,積累成語。有的記錄,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加油鼓勁……群策群力,絕不認輸。通過孩子們喜歡的游戲環節,激趣課堂,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利用誠信成語的PK,以及誠信成語故事的分享,激發藏在孩子們內心深處對美好道德品質的認同,以“良幣”驅逐“劣幣”,加深美好道德品質對孩子們的影響力。
四、思維創新,知行統一
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發現,學生很容易言行不一,說得簡單點,就是說一套做一套。這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當教師講述一個優良品質的時候,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表面認同,也就是說,不管是出于輿論影響還是道德品質的壓力等原因,學生表面上都會認同,但心里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愿意說,更不方便說。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如果從教學上來追根溯源的話,我認為老師的教學觀念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師喜歡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正面回答,對于不同聲音的質疑,往往簡單處理,甚至批評說教,長此以往,學生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就會撿老師喜歡聽的話講,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藏起來,而在真正行為的過程中,往往是自己真實的想法占了上風,這就導致了德育上的知行不統一。
從課堂教學上來說,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在課堂上做到真正的平等,讓學生能夠講真話,敢于講真話。在討論中,不扣帽子,不挖苦諷刺,不回避矛盾,正視學生的懷疑和困惑,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師生共同追求真理。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課堂教學,只有做到內化于心,才能真正外化于行。
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只有真正從學生出發,立足不斷變化發展的學生實際,研究學生,研究課堂,變換方法,創新實踐,才能真正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魏凌云.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滲透[J].神州·上旬刊,2019(10).